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外資撤離潮"並不存在 資本流出≠外資"逃亡"

  • 發佈時間:2016-02-22 07:1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羅 蘭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段時間以來,個別外企撤資、外匯儲備下降、資本流出、經濟增速放緩,有輿論憑幾項數據就悲觀地推測:中國吸引外資的能力在下降,外資正在大規模逃亡中國。

  對此,商務部長高虎城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引資規模比“十一五”增長30%,不存在外資“撤離潮”。專家指出,近年來,有些低端製造業外資企業撤資,但流入中國的服務業、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的外資卻有增無減。“十三五”期間,中國將繼續堅持擴大開放,打造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未來,中國仍是外資投資的價值“洼地”。

  “外資撤離潮”並不存在

  根據一些現象妄下定論,既非科學態度,又更易誤導市場,外資問題就是如此。“外資撤離潮?首先我不同意這個提法,而且這種現象也並不存在。如果出現外資撤離潮,兩組數字會出現問題。”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分析説,首先當年引入的外資會下降,但是2014年和2015年我們的外資都是在增長;其次看總量是不是會減少。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的吸收外資存量達1.6萬億,存量是按比例和當年的增長同時算,這時候我們説外資撤離潮不存在。”

  從數據上看,2015年,中國吸收外資1263億美元,同比增長5.6%。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今年1月全國利用外資數據是大量流入、正增長,“説資金出逃,這不一定站得住腳。”

  從內因上分析,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説,2015年出現的資本流出主要是境內銀行和企業等主動增持對外資産,並償還以往的對外融資,與通常所説的外資撤離有著本質區別。

  業內人士都知道,我國外資以直接投資為主,不是隨便能流出的。國家外匯管理局指出,與其他國家對外負債主要是短期股票和債券投資不同,我國主要以來華直接投資為主,具有長期經營、穩定性強的特點,沒法“説走就走”。這樣的對外資産負債結構決定了我國涉外經濟的穩定性,有能力抵禦大的衝擊。

  外企也面臨轉型升級

  不容否定,目前的確有些外資撤離了中國。專家指出,這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有直接關係。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一些低端製造業外資企業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轉向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但與此同時,服務性行業和高端製造業外資則加快了流入中國的速度。

  上海社科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其勝認為,在中國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外資企業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轉型和調整。撤出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本身就是我國要調整和壓縮的對象,因此這些外資的撤離符合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外企將與國內企業一樣,必須面對經濟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新挑戰。“在中國賺錢不容易”,無論中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面臨轉型升級和創新的問題。高虎城説,“比如,東部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甚至向周邊國家轉移。這是市場在配置資源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結果,是正常現象。”

  事實上,外企正在主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調整發展戰略,外資産業鏈正呈現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態勢。統計顯示,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從2001年的24%,提高至2015年的61.1%;製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但結構逐步優化,高技術製造業吸收外商投資佔比近1/4。

  有進有出是客觀規律

  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外資進出中國將成為一種常態,某些輿論不必對一時的變化大驚小怪。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認為,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外資有進有出,總體上來説是平衡的,甚至是來的多於走的。

  專家表示,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以及外資管理制度進一步改革,吸收外資還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有關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將在4個方面為跨國企業創造更多機遇:一是國內消費快速增長;二是城鎮化進程繼續推進;三是第三産業迅猛發展;四是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的新能源需求。

  “預計接下來外資在製造業、服務業的進入會有明顯增長,而自貿試驗區的擴大開放效應也會進一步對全國吸收外資起到帶動作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霍建國表示。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在未來數十年內,中國對美國經濟增長和繁榮的影響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比擬。該中心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強調,很多美國企業仍繼續選擇投資中國,這是因為他們看重中國市場,想要更加接近客戶。因此,考慮到中國的市場潛力及重要性,不太可能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現象。( 羅 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