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應如何加強協同
- 發佈時間:2016-02-21 19:29:57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增加正在加劇全球經濟下滑的風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月18日發佈的最新一期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和3.3%,比去年11月份該組織作出的預期均下調0.3個百分點。經合組織預測,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仍將十分緩慢,並下調了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的增長預期,而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前景將繼續分化。各國亟待採取更強勁的政策行動,通過更有力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改革來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最近兩年,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逐漸分化,一方面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先是退出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又開始加息,邁入貨幣政策正常化軌道;另一方面,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重挫、貿易增長低迷、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等多重因素影響,很多國家特別是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加以應對,但政策分化形成了效果對衝,導致金融市場出現動蕩。
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埃裏安(MohamedEl-Erian)認為,各國都在致力於追逐自己的國內目標,幾乎根本不管國際後果了。“這一點在匯率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除開美國之外,各大主要國家都希望能夠貶值自己的貨幣。顯然,日本央行的舉動也屬於此列。”
貨幣政策分化成“新常態”
儘管許多投資者都預計日本央行的資産採購計劃今年將進一步擴大,但是日本央行宣佈加入歐洲央行、瑞典央行、丹麥央行和瑞士央行的“負利率俱樂部”,還是讓人們大吃一驚。
埃裏安指出,日本央行的做法正是彰顯了當前的新現實——各國央行政策各自為戰,嚴重缺乏全球政策協同。
在上月結束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上,貨幣政策分化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之一。印度央行行長拉詹説,過去幾年大規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後遺症可能正在顯現,“許多央行仍堅定地把腳踩在油門上,但我們是否真的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其實並不清楚”。
在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究員張明看來,儘管全球發達國家央行都在進行量化寬鬆,但是一方面名義利率面臨零利率下限,另一方面全球通脹率普遍較低,這意味著全球實際利率降不下來。全球實際利率偏高導致全球投資低於全球儲蓄,全球産出缺口持續為負,這也是為何通貨膨脹率起不來的核心原因。
但是,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卻表示,不同的貨幣政策反映了歐元區與美國處於不同的復蘇階段,美國的復蘇強于歐元區和日本。貨幣政策分化將持續一段時間,其表現為利率的差別,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只要貨幣政策正確,分化的外溢影響就足夠應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佈的報告預計,2016年和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分別為3.4%和3.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年會上對今年世界經濟形勢保持謹慎樂觀。
聯合抵禦三大風險
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推出存款負利率政策,成為亞洲首個實施該措施的主要央行。在當前經濟前景黯淡的背景下,全球一波新的貨幣寬鬆或暗流洶湧。
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基本可以分成三個陣營,發達經濟體央行、新興經濟體央行、美聯儲。前二者都面臨巨大的寬鬆壓力,而剛剛走上加息週期的美聯儲在內外因素共同影響下很可能也不得不放緩腳步,相機抉擇以削減年內加息次數,這實際上也被認為是“變相寬鬆”。
埃裏安稱,“各國的政策並不是在推動全球經濟系統的增量擴展,相反都是在謀求在既有的些微增長中讓自己的好處更大一些。這是個巨大的悲劇——這個系統原本可以獲得更快速的增長,但我們的做法卻在壓制它”。
在全球經濟增長減速、金融市場動蕩的局勢下,埃裏安表示,他預計美聯儲今年至多只能加息兩次,而不是輿論之前預計的四次。如果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狀況進一步惡化,加息一次甚至不加息都是可能的。
在張明看來,如果美國經濟增長不再強勁,全球經濟增長將不會有太大的亮點。全球經濟可能依然面臨長期性停滯的威脅。美國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繼續下行、大宗商品持續疲軟可謂是全球經濟面臨的三大風險,各國央行應該努力抵禦這三方面風險的加劇。
對於美國的經濟現狀,盤古智庫學術委員程實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第一個進入加息週期的主要經濟體,美國的美元行至“四面楚歌”的邊界,美元升值變成一種無以復加的壓力。事實上,美元升值也是有極限的,目前,美元指數已經升至100左右(美元指數還不含人民幣),而本世紀初,美元指數在走上120高位後就迅速邂逅了網際網路泡沫的破裂,隨後又緊跟著次貸危機。美元即便是霸權貨幣,也經受不起全面、快速升值的衝擊。人民幣對美元主動貶值雖然給中國市場帶來了壓力,但也同時將美元逼上了險境。
漫畫牛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