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年明月打頭圓

  • 發佈時間:2016-02-21 03:00: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元宵節是大家共同的節日,萬民合歡,舉國同慶。但若細細究來,城鄉、職業、地域不同,亦有許多意味的不同。

  元宵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習俗活動豐富多樣。節日期間,人們賞燈看人,踏月走橋,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舞龍獅,鬧社火,玩得不亦樂乎。恰如唐人崔知賢所描述的:“鼓聲撩亂動,風光觸處新。月下多遊騎,燈前饒看人。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元宵節,流光溢彩,聲色交映,是公認的中國人的狂歡節,也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最重要的象徵。

  元宵節是大家共同的節日,萬民合歡,舉國同慶。但若細細究來,亦有許多有意味的不同。

  城鄉之別

  元宵節有著十分明顯的城鄉差別。一般來講,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鄉村中往往有更加濃厚的味道,但元宵節是個例外。這個節日雖然鄉村人也是過的,但總體而言,它在城市尤其是都城當中有著更為絢麗的表現,而歷朝歷代關於元宵節盛況的記載也多集中于城市。

  在隋代,盛大的元宵盛典在都城舉行,屆時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不休,僅表演者就達3萬人之多。街道之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一片狂歡景象。唐宋時期,最令人神往的燈彩也在都城,唐代工匠毛順,曾經在東都洛陽結綵為燈樓二十間,高達一百五十尺,上面懸挂著珠玉金銀,一有風來便錚錚作響。燈上又繪龍鳳虎豹,栩栩如生,作騰躍之狀。北宋都城開封,每逢燈節,就在棚上張燈結綵,疊成山林形狀,稱為“燈山”,點燃之後,萬燈齊明。燈山上還彩繪神仙故事。火龍燈用草把縛成,青布為罩,上插燈燭數萬盞,點燃後就變成一條火龍,熠熠生輝。又有各種歌舞雜戲,動人心魄。各種奇巧精妙的設計,各種節日活動的安排,為人們提供了十分豐富的過節內容。“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城市中的元宵節是如此引人入勝,以至於不僅城裏人“爛漫唯愁曉,週游不問家”,就是鄉下人也熱切地嚮往著,不顧路途遙遠地趕到城裏去圖個新鮮,湊個熱鬧,感受它的光怪陸離、奢侈浮華。對他們而言,與城市相比,鄉村的元宵節畢竟是有些黯淡寒酸了。

  歷史上的元宵節有著明顯的城鄉之別,其實並不難理解,那照亮了城市元宵節夜空的異彩紛呈的煙火、千姿百態的花燈,那顯示著盛世繁華的雜陳的百戲、精妙的歌舞,無不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財富,鄉村卻相形見絀,無力支撐。好在元宵節期間,“金吾不禁”,城市打開了平常一到夜晚就要關閉的大門,也算為鄉村人提供了難得的共用機會。

  職業之別

  元宵節有著十分明顯的職業之別,士農工商過節,各有各的不同。

  比如猜燈謎,又稱打虎、彈壁燈,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字遊戲,也是元宵節期間的重要習俗活動。這一習俗活動雖屬藝文小道,但上自天文,下自地理,經史詩賦,無所不包,並非一般人所能參與,這樣的習俗活動,就更多在文人中間流行。通過制燈謎、猜燈謎,文人們施展才智,博取喝彩,贏得聲名。至於照田蠶、設板燈、點路燭等具有祈年色彩的習俗,則主要是農民的活動。農民以農為業,最關心的當然是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上海、浙江、江蘇等地曾經流行的“照田蠶”,就是典型的祈年之舉。元宵節黃昏時分,家家戶戶點燃用蘆葦、紅草或茅草扎成的草把,沿著田埂或田野快步跑,邊跑邊喊:“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戶戶放燒火。別人家的穀子豆子大,我家黃豆盤碗大……”喊罷再拿火把到自家的田地揮舞、喊叫一番,據説這樣可以防治蟲害,令莊稼豐收。過去江西南昌的農村常在元宵節期間製作板燈。板燈前有龍頭,後有龍尾,其間連以木板,板上放燈,節節相承,有的板燈用幾十塊木板連成,十分壯觀。農民們會遠遠查看燈色以佔歲,燈色為黃預示莊稼豐收,燈色為白預示雨水會多,燈色為紅預示將有旱情。點路燭,就是在村外田間小路上點燃幾里長的燈燭,同樣根據燈火的顏色佔歲,祈求豐年。

  節日是不同於平時的日子,卻不是與平時無關的日子。人們在節日裏用各種形式表達的,是與日常職業、生計關聯最為密切的願望和訴求。

  地域之別

  元宵節有著十分明顯的地域差別。地方性是節日的重要特徵之一,各地的風土不同,人情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反映在節日上自然也有諸多不同。元宵節也不例外。這首先體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活動。即以飲食而言,元宵是元宵節的重要食品,在全國各地較為流行。元宵通常以芝麻、白糖、棗泥、豆沙、果仁或者蝦仁、鮮肉、火腿為餡,用糯米粉包成球狀,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具有象徵闔家幸福團圓,生活事業吉祥圓滿的美好寓意。但在不少地方,飲食習俗有著別樣洞天。比如江蘇常熟人多吃“兜財餛飩”,用雞肉蝦蟹作餡,外形似兜,象徵財帛進門。在陜西渭南,吃米粉、面、菜、果等,叫吃“元宵茶”。在山東菏澤,人們多食水餃。尤其是正月十六早晨要吃雜面餃子(當地稱為扁食),俗語雲:“正月十六吃了雜面扁,又不咳嗽又不喘。”

  元宵節的地域性,也體現在同一種習俗活動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表現。比如元宵節是個祈子的節日,很多地方都有祈子的活動,但做法不一,也隱含著不同的思維邏輯。比如廣州有請燈之俗,元宵節時,當地廟裏會張挂許多花燈,並編了吉祥的名目,又分了幾等的價錢。有想請的,告訴廟裏的司祝喜歡哪一盞,便用紅柬寫上“某宅敬請”4個字,叫做“請燈”,俗信請燈可以使家中添丁。在成都,新嫁了女兒的人家,在元宵節這天,必買一盞漂亮的檯燈和麵粉制的小老鼠,送到女兒家,叫做“送燈”,俗信這樣可以多生孩子。用燈祈子在我國比較普遍,其隱含的思維邏輯在於,燈火通常被視為生命的象徵,同時“燈”與人丁的“丁”又音相近,形相似。而在明清時期的北京,人們用摸門釘的方式祈子,李孚青《都門竹枝詞》雲:“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長袖走橋遲。前門釘子爭來摸,今年宜男定是誰。”這裡的思維邏輯在於門釘的釘與人丁的丁字諧音,摸了門釘便是得子之兆了。重慶合川一帶有“偷元宵湯圓”的做法。正月十五日晚,家家作湯圓祭祀天地和祖先,祭畢分給家人食用,取闔家團圓之意,叫做“元宵湯圓”。有多年不育的人家,會到子孫繁多的鄰居家偷吃元宵湯圓,據説這樣可以很快生育。而這,又是另外一種思維邏輯了。

  其實,和許多傳統節日一樣,元宵節只是提供了一個特殊的生活時空和基本的生活格調,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這樣的框架下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地演繹著多姿多彩的節日生活,表達自己的訴求,滿足自己的需要,並使元宵節獲得了持續存在的生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