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轉型當下,茶産業當何去何從?

  • 發佈時間:2016-02-19 08:31:59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輯同志:

  今年元旦,武夷山市召開茶産業推進大會。根據會上以及中國茶葉學會日前公佈的數據推算,去年武夷山以約全國千分之三的茶園面積創造了約百分之一的茶産值,可謂蠻拼的。

  武夷山的行動有其前瞻性。據報道,在全國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北京馬連道茶市,去年有600多家商戶撤出,約佔總商戶數的15%,2016年的經營形勢也不容樂觀。茶市低迷,全國同此涼熱。不過,武夷山卻有膽識與魄力,提出要在五年內實現兩個翻番,即到2020年全市涉茶總産值達40億元,稅收達1.2億元。而出於生態保護考慮,這還是在屆時茶園面積增加不超過2000畝的情況下取得的。

  底氣在哪?今後一個時期,武夷山市將按照“穩控面積、提升品質、延伸産業鏈、增加附加值”的産業轉型升級思路,逐步實現茶葉種植基地生態化、生産製作標準化、加工企業現代化和市場行銷品牌多元化,全力做大做強武夷山茶業品牌,加快武夷山茶産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這些措施當然有預見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過,對於茶産業的轉型之道,經過觀察、思考和與專家的深入探討,記者有如下建議:

  其一,茶葉消費當回歸大眾。

  曾幾何時,茶葉是高級禮品,價格驚人、包裝奢華,可尷尬的是“買茶的不喝、喝茶的不買”。可喜的是,如今,這種畸形的消費形態日漸式微。

  但另一方面的情形卻依然讓人心存憂慮。從某種程度上説,當下的中國茶企無論大小都擠在狹小的名優茶領域競爭,這是極不正常的業態,也是茶産業難以真正做大做強的原因所在。反觀茶産業的標桿立頓,走的是平民化的路子,一家企業的産值卻抵得上國內數千家茶企。

  再看兩個數據:2015年度全國茶葉總産量227.8萬噸,有60萬噸的積壓;2015年“雙11”當天茶葉類賣家數量為33.8萬家,同比增長94.4%,而所售茶葉價格100元以下的佔75%。所以,適合於大眾消費的主流産品才是未來趨勢。茶企調整結構轉向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的百姓茶、平價茶,才是發展潛力所在。

  其二,茶産品當深入生活。

  目前我國的茶葉産品中,深加工産品只佔3%左右,仍然存在加工技術落後、産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過低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茶産業發展經驗。在日本的茶産業中,深加工産品約佔三分之一,各種各樣的深加工産品滲入到吃喝度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使用範圍之廣令人驚嘆。

  實際上,目前,喝茶已呈現由消耗散茶向消耗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各種液體方便茶飲及茶葉生化成分産品(如茶多酚、茶色素、生物鹼)等高級産品方向發展的趨勢。隨著高新技術在茶業中的應用,由茶衍生的各種各樣的産品將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其三,茶文化當邁向普及。

  有人會問,茶文化人盡皆知,還需普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人平均茶葉消費量只有556克,被排名第一的土耳其(3157克)遠遠甩在後面。土耳其從開始種茶到全民飲茶只用了100多年時間,而作為茶的發源地,我國從種茶到喝茶已有幾千年曆史,到現在又有多少人有固定的喝茶習慣呢?“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的地位跟前面幾樣生活必需品相比顯然差太遠了。假如14億國人每人每天有喝一泡茶的習慣,當下看似驚人的茶葉總産量都不夠賣。

  癥結在哪?過度包裝的所謂茶文化,場所、用具、服飾、環境氛圍等,恨不能極盡其妙,這硬生生給茶貼上了陽春白雪的標簽。這固然有其特定的需求群體,但喝茶本是平常事,尋常百姓的茶事是茶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成分,若一定要往高雅格調上去靠,就會失去群眾基礎,只會讓人感到曲高和寡,並敬而遠之。

  我國茶産業正值轉型期。前不久,星巴克旗下茶品牌擬今年進入中國的消息引起業內熱議。這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很有可能以時尚的名義引領潮流,將更多不喝茶的年輕人帶入茶消費領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可以讓茶回歸大眾,深入日常生活,抓牢年輕人這一受眾群體普及推廣茶文化,那麼,一旦跨過這個轉型期,茶産業必將迎來更高、更廣、更快的發展。

  本報記者 劉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