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裏有股份幹得才踏實

  • 發佈時間:2016-02-19 08:29: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郭少雅

  春節剛過,四川省崇州市青橋村農民羅萬才就從他所參與的青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領到了2800元錢——這是他以自家的四畝土地加入合作社所得的股份分紅。

  相比于崇州目前每年10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羅萬才在土地上的收益並不算多,可他覺得將土地入了股,才算是真正加入了“合作”社,在自己的合作社裏“有股份”的感覺,“挺好。”

  今年45歲的任建中是青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當家人”,2011年,他以“職業經理人”,而不是“出資老闆”的身份,牽頭組建起了崇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沒有提前預付的土地租金,沒有高額的流轉成本,甚至連年底的分紅,在很多年份都比不上當地土地流轉的租金費用,可當年就有367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土地經營面積達780多畝。

  農民為啥買任建中的賬?一是源於在土地流轉中,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讓農民“吃了虧”。崇州市農發局局黨組成員劉波告訴記者,近幾年,有些企業和個人到崇州來流轉土地,給出的土地流轉費在千元以上,但由於市場行情不穩,出現了承包方退租,甚至老闆“跑路”的情況。農民們的土地流轉費沒了著落,而土地因為轉給他人進行苗木、草坪的培育,結構發生了轉變,糧食也種不成了。“土地流轉的時間一般較長,農民喪失了話語權,心裏多少會有些顧忌。”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合作社看得見摸得著的分紅方式。青橋合作社採取除本按比例的分紅方式,在扣除生産成本之後,合作社的年收益按照1:2:7的比例分配,10%用作合作社擴大再生産的公積金,20%作為職業經理人的佣金,70%用作社員分紅。合作社發展好,農民自然有賺頭,合作社效益低了,大家也都有積極性一起想辦法。最重要的是,田裏種什麼,怎麼種,並不是任建中一人説了算,合作社採取“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新型經營方式,農民“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對耕種有話語權、收益權;職業經理人作為農民聘用的管理者,通過利益聯結,與農民利益共用、風險共擔,成為目標一致的共同體。農民們成了真正的“老闆”,土地經營的決定權握在自己手裏,自然安心不少。

  “以前的流轉方式下帶動的規模化經營是外力推動,而現在我們是以農民為主體形成內生動力,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劉波説,崇州已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25個,入社農戶9.46萬戶,佔全市農戶的52%,2011年至今還沒有出現失敗案例。

  從2014年開始,除了4畝地的分紅外,羅萬才每年還多出一筆2000元的分紅。這筆分紅,緣于青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業務上的拓展。

  為徹底解決濕稻穀的烘乾問題,青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補貼,再向合作社內部成員籌資,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烘儲中心,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還面向其他合作社提供服務,收取服務費用。出資3萬元的羅萬才作為股東,可以在年底根據合作社烘儲中心的收益情況得到分紅。

  在成都做了多年貿易的楊光,如今也加入了崇州股份制合作社經理人的大軍。2014年,他到崇州五星土地合作社應聘職業經理人,立下軍令狀——一年達到畝增産100~120斤,最終打動了合作社理事會。當年,通過種子選擇、精準施肥、全程機械化的高效管理,楊光和他的團隊成功提高了畝産,也從合作社的利潤分紅中獲得了150萬元的收益。

  目前楊光手上管理的土地達到了5000畝。為了管理好這5000畝土地,他從自己的貿易公司調來了很多夥伴。

  如此大張旗鼓,楊光看中的不是種田環節的收益,而是後期的加工銷售、品牌運營,“現階段我們肯定是投入,以後我的預期,是能做到每年1000萬元的收益。”

  加工企業參與到種植環節的並不鮮見,但相比過去直接流轉土地的方式,楊光更傾向於與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

  “若直接流轉,我們要支付大筆的流轉費用,而且還要直接面對幾千家農戶,現在我以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加入,收益與農戶共用,依託合作社與農民溝通更順暢。”楊光的計劃是,儘快建立起加工場地,然後收購受聘合作社的糧食進行加工包裝和銷售,“稻穀是自己親自種出來的,加工企業更容易把控品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