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能源微型電動車黑馬“知豆”竟問題頻出 專家稱微型電動車市場亟待監管

  • 發佈時間:2016-02-19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 龔夢澤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詭譎浪潮之下,有那麼一家電動車公司不聲不響卻銷量暴漲,成為新能源車市“悶聲發大財”的典範,它就是知豆。

  自從去年6月份上市以來,在國家地方雙重補貼的支援後,知豆D2以市場終端僅4.98萬元的售價,瘋狂席捲了三、四線城市的微車市場。

  與其他大企業集團研發的純電動車不同,知豆的誕生可以説是一個大膽突破與嘗試。企業考慮到由於純電動車續航里程、成本等方面的瓶頸在短時間內還無法突破,另外自主品牌産品的高端之路往往都難善終,所以知豆直接定位底層、簡化功能。通過削減成本“低舉低打”的手段換取了銷量上的突破。

  然而,過度削減成本的結果就是品質問題的凸顯。眾多知豆電動車車主向《證券日報》記者反映,知豆電動車工程品質低,駕駛感輕浮,使用過程中還頻繁出現電機燒燬、電池電路故障、電池續航嚴重衰減的問題。

  對此,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張志勇表示,微型電動車生産廠家技術普遍條件有限,所以微型電動車銷售之前應當進行嚴格的考評。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微型電動車具有市場前景,但應該制定並加入微型電動車安全性的標準,同時引入類似JD power的整車評價、新車評價的機制。

  廉價電動車

  陷品質困境

  不久前,有知豆車主陳先生(化名)在網上反映,其購買的眾泰知豆電動車,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僅因為漏水問題就累計維修5次,近10次的返修經歷,最後退車。

  上述車主痛訴了在使用過程中的糾結和憤懣:行駛不到6000公里,不滿5個月,前輪磨損嚴重;車窗密封問題維修不計其數,連廠家維修人員都已麻木苦笑。而最讓人後怕的是,因為電動車的制動問題,在2014年年底險些造成追尾,釀成慘禍。

  “該車品質太差,安全隱患嚴重,我當時要求退車並索賠一些誤工費和相關費用。廠家找到了我,首先要求我刪帖,同時和我達成了協議,具體的細節不便多説。” 上述車主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有業內人士提出,為了搶佔市場份額,知豆一方面強勢投入宣傳推廣,同時匆忙將産品投放市場,在産品品質管控和調教方面等多方面根本沒有做好的情況下上市,使用反饋就可想而知了。

  據知豆301C的車主倪先生(化名)向記者反映,他的知豆電動車購于2015年4月份,剛剛使用半年就出現了無法充電的現象。隨後,倪先生聯繫了知豆方面進行維修,更換了一個新的充電器,充電問題得到解決。

  然而問題還遠未結束,一個月後,倪先生又發現踩壓加速踏板電動車會出現掉擋。為此,倪先生先後往返維修數次,經過漫長的勘驗和等待,最終被告知電動車控制器存在故障。

  對此,倪先生相當委屈,頻繁的到店維修以至於隔老遠銷售顧問就能認出他又“光臨”了。

  與老款的知豆301相比,作為知豆旗下的主打産品,知豆D2似乎也問題重重。知豆D2車主閔先生向記者透露,作為一名微車的忠實擁躉,在2015年9月他成為了知豆D2上市後第一批車主,但糟糕的駕乘體驗讓他越來越對這款電動車心生不滿,在採訪中自嘲就是為廠家缺陷産品買單的“小白鼠”。

  閔先生稱,電池電量無法充滿和動力不足是困擾他的最大問題。原本110公里的續航里程因為電池無法充滿自然難以達到;而此前只是偶感動力不足的問題在11月份發作:在電動車電池滿電的情況下,D2竟然無法上坡出庫。經維修人員檢測,原因在於電池包報廢,電流輸出電力驟減,導致車輛無法正常行駛。

  除此以外,在知豆的論壇上,車主的問題還主要集中在廠商玩行銷花樣虛假宣傳、以不公佈上市價格方式騙取用戶買簡配版等。另外,關於知豆車身接縫處理不均勻、漆面薄且容易開裂、做工用料粗糙等問題也常被提及。

  專家稱

  微型電動車市場亟待監管

  既然問題層出不窮,為什麼知豆的銷量仍能扶搖直上呢?據記者了解,2015年全年吉利知豆的銷量累計約23221萬輛。在眾多知豆車主看來,雖然知豆的産品難稱優質,然而對於有微型車情結和需求的他們來説,國內微型車的選擇面還是太狹窄。用閔先生的話來説,“矬子裏拔大個,喜歡微車,沒得選擇”。

  事實上,如果沒有高額補貼,根本無法撐起知豆這“十萬元級別”電動車的市場表現。對於其未來的走勢,儘管看空和看漲者各執一詞,但可以肯定的是,微型電動車本就很難被講求生活品質的高端客戶所接受,而哪怕對空間沒有要求,僅對作為通勤工具代步的低端消費者來説,品牌和做工方面的劣勢也難以成就知豆更大的發展。

  在張志勇看來,微型電動車的消費市場確實存在,同時微型電動車市場對於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是有裨益的。但由於微型電動車生産廠家技術條件有限,所以微型電動車銷售之前應當進行嚴格的考評。

  “具體來講,微型電動車應當根據不同路況以及對於汽車行駛安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要求,設置不同的上路級別和技術標準”,張志勇對記者表示。

  對此,賈新光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在歐洲微型電動車多用來共用,主要用於從地鐵站到自家等數公里範圍內的短距離移動,所以國內微型電動車是具有存在必要性的”。

  賈新光認為,考慮到具體國情,應該制定並加入微型電動車安全性標準、研發能力資質的認定以及考核制度。在監管層面,也應設立售後用戶反饋採集,同時引入類似JD power的整車評價、新車評價的機制。

  借勢新能源汽車政策東風加快發展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提防注意膨脹。畢竟作為微型電動車,高性價比和日常成本低才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口碑和品牌的維護也是其後續發展的真正動力源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