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稅收改革動作頻頻 為經濟增長添動力
- 發佈時間:2016-02-18 07: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稅收法定寫入立法法、煤炭資源稅改革“靴子落地”、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加碼、納稅服務不斷升級……2015年稅收改革動作頻頻,在完善稅制的同時,通過精準發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資源稅消費稅改革取得新進展
近幾年,隨著營改增的推進以及非稅收入的清理規範,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地方稅體系建設也成為財稅改革重要內容。2015年,資源稅改革有序推進,對於完善地方稅體系意義重大。
2015年初,煤炭資源稅改革“靴子落地”。此次改革有兩大亮點:一是由從量計徵改為從價計徵。産煤大省份內蒙古、山西分別執行9%、8%的煤炭資源稅稅率,河南、安徽等11個省份則選用了最低稅率2%;二是徵稅的同時強調清費,不加重煤炭企業負擔。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25個産煤省份煤炭資源稅累計徵收181.6億元。按照上年同期收費項目和標準計算,減少涉煤收費基金177.8億元,煤炭資源稅費總體減負51.8億元。
在此基礎上,從2015年5月1日起,稀土、鎢、鉬資源稅清費立稅、從價計徵改革,鐵礦石資源稅由減按規定稅額的80%徵收調整為減按規定稅額的40%徵收。未來,資源稅在調節級差收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更加突出,非金屬礦原礦、水資源等也將逐步納入徵收範圍。
與此同時,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充分利用消費稅這根“杠桿”,調節生産和消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成為2015年稅制改革的重點。2015年5月,我國6年來首次調整煙草消費稅,將捲煙批發環節從價稅稅率由5%提高至11%,並按每支0.005元加徵從量稅。
此外,規定2015年12月31日前對鉛蓄電池緩徵消費稅,自2016年1月1日起,對鉛蓄電池按4%稅率徵收消費稅。“這主要還是從節能環保方面考慮,讓消費者有少用、節約的意識。”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王朝才説。
稅收優惠精準發力激發活力
據了解,2015年,稅務部門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全年支援“雙創”減免稅3000億元以上。
一方面,持續加大小微企業減免稅力度。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創業就業的主渠道。商事制度改革一年來,新登記企業中90%以上是小微企業,從業人員在2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佔88.3%。為讓小微企業站得穩、走好路,2015年兩次擴大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範圍,減半徵收的年應納稅所得額躍升至30萬元,覆蓋所有小型微利企業。“2015年全年,實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起徵點政策及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徵收政策減免稅近1000億元。”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説。
另一方面,突出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助力其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近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從科技創新的各個角度、各個環節有針對性地給予扶持鼓勵。比如,對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據了解,2015年31000戶高新技術企業減徵企業所得稅1000多億元,軟體和積體電路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300多億元,合計減免稅1300多億元。
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方面,不僅進一步放寬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的條件,並對生物藥品製造等10個行業購進固定資産實行更加優惠的加速折舊政策,還對科技成果轉化實行減免稅政策。2015年,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減稅100多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免征增值稅72億元。
稅收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2015年,納稅人享受到的稅收服務規範性、便捷度大大提高。
這首先來自於立法破局。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立法法的決定,稅收法定原則獲得進一步明確。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劉劍文認為,這是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一個里程碑,對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和依法治稅意義重大。緊接著,環保稅法、稅收徵管法也相繼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進入立法程式。
其次,稅收服務能力和水準進一步提升。2015年1月1日,全國推行增值稅發票系統升級版,納稅人經過稅務數字證書安全認證、加密開具的發票數據,能夠通過網際網路實時上傳稅務機關,生成增值稅發票電子底賬。
這對納稅人意味著什麼?“新系統給我們財務人員帶來了遠端辦稅體驗。”浙江江南大廈股份有限公司會計柴麗燕説,這將讓更多的納稅人告別實體辦稅服務廳。領開票、申報、抄報稅、認證,一向是辦稅的“四件大事”。目前,領開票、申報基本實現網上受理,增值稅發票系統升級版推廣後,又實現了開票和抄報稅的遠端辦理,併為將來逐步取消認證創造條件。
按照國家部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這一時間表上就包括主要稅種的改革,比如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啟動營改增試點,消費稅也將從調整部分品目徵稅範圍、徵收環節和稅率上進一步擴圍……在2016年“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稅制改革還將進一步提速,須在完善稅制的同時,繼續“精準發力”支援經濟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崔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