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救助500多萬特困人群

  • 發佈時間:2016-02-18 05:38:2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三無”特困人群屬於社會最困難的群體,儘管人數只佔社會總人口的1%左右,但對他們的救助供養是守護社會基本價值底線、維持社會穩定的核心環節

  ◇ 不是簡單的轉移支付就能解決特困群體的需求,他們中的相當部分還需要具體的生活照料服務,這也是精準扶貧的應有之義

  據統計,全國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沒有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簡稱“三無”)的特困人員,多達580余萬人。此外,徘徊在“三無”邊緣而沒有統計在內的特困群眾,尚無確數。如何救助特困人群,已成為我國扶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更是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達成的關鍵步驟。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救助分會副會長左停説,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中高速增長新常態,而以現代化、城鎮化為特徵的社會轉型仍未完成,“三無”特困人群在經濟上沒有收入來源和勞動能力、社會心理上缺少基本的家庭照料和生理上老幼殘疾,屬於我們社會中最困難的群體。

  長期以來,我國先後建立起農村五保供養、城市“三無”人員救濟和福利院供養制度,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然而,由於目前特困人員供養經費基本來源於地方政府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而中央財政轉移在東、中、西部地區比例不同,導致地方政府支付水準參差不齊,特困供養對象的認定標準、服務水準也差異很大。

  “應救盡救,應養盡養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左停看來,應適度放寬特困人員的適用範圍、適當增加特困供養對象的數量指標,從實際困難的程度出發,把符合條件的特困人員全部納入社會救助供養範圍,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為其構建最後一道社會安全網。

  據民政部統計,全國平均每13名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僅擁有1名工作人員。人員設施不足、維護經費不足等因素導致很多農村老人無依無靠、不救不活。

  “敬老院裏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是一種理想模式,但是由於條件有限、額外勞動,導致有些低齡老人不願意住進養老院。”一位基層供養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而且,由於護理力量不足,失能和未失能老人在集中供養意願上結構性失衡,那些真正失能、需要照料的老人往往被拒之門外。

  針對此,《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明確供養服務機構應當依法辦理法人登記,並按照一定比例配備工作人員,強化托底保障能力,為特困人員提供基本救助供養服務。

  左停認為,政府應創辦一批有較好救助服務能力的中心供養機構,使其作為支點發揮好“杠桿性”的救助作用,也可以引領農村養老業的發展。對於供養機構的實際負責人(或法定代表人)應納入編制,以強化責任和激勵。對於在編的工作人員的工資應該單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專家認為,從貧困深度來看,特困群體的貧窮困難程度最深,只能依靠政府的“兜底”來保障其基本生活、醫療和住房需求,而且挑戰更大的,對這部分群體不是簡單的轉移支付就能解決他們的需求,他們中的相當部分還需要具體的生活照料服務。這也是精準扶貧的應有之義。

  左停認為,政府應積極試驗社區分散供養或第三方寄養等模式,形成可考核的供養標準。在有條件的社區,應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滿足其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需求。

  文/新華社記者 王思北 吳 晶 高皓亮

  (據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