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力波探測器,為什麼LIGO笑到了最後?

  • 發佈時間:2016-02-18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2015年9月至今,“引力波之發現”的消息像一隻調皮的幽靈,以形形色色的版本穿梭于天文和物理學界,它時隱時現,像劑量不斷增強的興奮劑,一次次激起人們的窺探欲。

  在北京時間2月11日晚11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就探測引力波的研究進展進行報告。LIGO科學合作組織面向全社會宣佈,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碰撞與併合,科學家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五花八門的引力波探測器中,為什麼是LIGO笑到了最後?

  引力波探測器哪家強

  愛因斯坦1916年就提出引力波這茬兒了,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就有人開始琢磨怎麼探測引力波。最早的引力波探測器長這樣:

  一個大鋁筒。基本原理是,如果引力波的頻率跟鋁筒的共振頻率一致,會引起它的收縮—拉伸。旁邊的人叫喬·韋伯(Joe Weber),公認的引力波探索先驅。他曾在1969年宣佈,用這台機器測到了引力波。

  但是同行重復他的實驗,沒有一個能重現這一結果的。所以大家認為他搞錯了。

  這次測到的引力波的振幅是10-21。很明顯,用越大的數字去乘這個10-21,會得到一個越大的結果。這個鋁筒這麼小,顯然得不到什麼結果。要知道LIGO的臂長就有4km,內部更是讓光路反射了400次,鐳射光路長度達到1600km,這麼大的數去乘那個10-21,才勉強得到一個大約跟質子半徑一個量級的變化。所以這種幾十年前的棒狀引力波探測器,顯然不可能有什麼結果。

  後來人們發展出了鐳射干涉儀為原理的探測器。代表就是美國的LIGO和歐洲的VIRGO。

  其基本原理是,把引力波掃過導致的長度變化,轉變為鐳射干涉結果的光強變化。“干涉”幾乎是精密測量的“作弊器”,不用什麼別的工具,我們能通過手機貼膜貼合不均勻處的干涉條紋,直觀看出貼合間距的微小變化。LIGO也能通過測量兩束相干紅外鐳射的干涉光強,判斷鐳射臂長的極微弱變化。

  同樣的原理,放到天上,能得到更長的臂長:長達數萬公里。這樣引力波導致的變化將更加明顯。所以美歐提出了LISA計劃,中國也提出了“天琴計劃”,都是打算發射空間衛星,組成干涉儀網路,進行長距離的干涉測量。

  更長的臂長就只能靠天上本來就有的東西了: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脈衝星的週期會受到經過的引力波的擾動,而微波背景輻射裏,據信留有宇宙大爆炸時原初背景輻射的印跡。它們也可以用於示蹤引力波。

  波速不變的話,波長與頻率成反比。臂長越長,對越長的波長更敏感,也就是對更低的頻率更敏感。所以LIGO、LISA、脈衝星、微波背景輻射,它們分別示蹤一系列不同頻率的引力波信號,彼此互為補充,不能相互替代。

  其中,LIGO這種幾公里基線的鐳射干涉儀,對頻率約為100的信號最敏感——這正是雙黑洞、雙中子星等雙緻密天體併合前的一瞬發出的引力波的頻率。這種雙星併合事件的引力波最有獨特特徵,最容易識別,因此不難理解,是LIGO搶先探測到了引力波。

  而LISA、“天琴”就要低頻一些了,它們對頻率為約為10-2到10-4左右的信號最敏感。因此它們更適合尋找銀河系中相對慢速繞轉的雙緻密星,以及因身材龐大而轉不快的超大品質雙黑洞。

  脈衝星適合探測頻率約為10-8的引力波,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更是只能探測約為10-16次方這樣極端低頻的引力波。以上所有這些,就像是工作在不同的電磁波段一樣,共同描繪出完整的引力波的多彩世界。

  LIGO的“黑科技”

  就算LIGO的臂長對應的引力波頻率跟雙黑洞併合剛好一致,就算干涉原理吊炸天,憑什麼LIGO可以測得出千分之一個質子半徑的細微變化?

  大陸板塊在移動,大海在拍擊著全球的洋底,大氣呼號著,整個北美大陸的汽車轟鳴著,螞蟻軍團就在隔壁掀起了一場滅國之戰……想要把所有這些噪聲隔離開,專心傾聽來自十幾億光年外、振幅為千分之一質子半徑的波動?

  這就好比太平洋上颱風肆虐時,我在上海的岸邊扔了一粒石子,請你在加州海灘上測出它的漣漪。但總的來説我們有這麼幾個辦法。

  隔離震動

  當你把這招用到極致,就是這樣:

  左圖是升級改造前的LIGO:反射鏡僅有25釐米直徑,用兩根鋼絲吊起。而右圖中,升級改造後的Advanced-LIGO,使用了遠為複雜的機構,和更大、更重的反射鏡,來最小化反射鏡本身的晃動。

  干涉

  兩束光,峰谷對應,得到的光峰谷分別加強,總光強更強;峰谷錯位相消,則最後什麼光都沒有剩下。

  這樣,光強極為靈敏的顯示了兩束光的峰谷之間的細微差距。

  功率倍增器

  鐳射越強,干涉産生的圖樣越清晰易測量。為了保證效果,LIGO需要750千瓦的鐳射功率——但LIGO鐳射功率其實只有200瓦——為將此功率倍增,LIGO讓入射的鐳射首先在很多鏡面之間來回反射,並將反射後強度疊加後的光原路輸回原光路,形成所謂“能量迴圈”,滿足了LIGO的功率要求。

  鏡子

  純二氧化硅打造,每300萬個光子入射,只有1個會被吸收。一個字,亮。

  真空

  LIGO的鐳射臂全部在真空腔內,其真空腔體積在地球上僅次於LHC(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氣壓僅為萬億分之一個大氣壓。

  反射

  有如上所述的強鐳射、超潔凈的鏡片和真空環境,LIGO才能無所畏懼的讓鐳射在4km臂中反射了400次再進行干涉——這極大地增加了LIGO的有效臂長,讓它能以1600km的臂長,探測更低頻的信號,並且得到更顯著的測量結果。

  發佈會上,美國人表示“LIGO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測量儀器”,誠哉。

  (稿件來源:微信公眾號天文八卦學,作者係國家天文臺在讀博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