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不”老師返聘拷問高校職稱評聘傾向

  • 發佈時間:2016-02-17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時評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學內一場特殊的聘任儀式引發社會關注。退休3個月後,教師常萍被學校返聘為副教授,繼續為本科生授課。成為“傳奇”的是常萍不出書、不寫論文、不申報職稱,甚至“兩拒《百家講壇》邀請”。(2月15日《北京青年報》)

  據報道,河南大學從未為某一位教授單獨舉辦過聘任儀式。如此説來,聘任退休教師常萍為該校副教授,算得上河南大學“分外開恩”。因為,在此前32年的教學生涯,常萍的職稱一直都是講師。如果不是河南大學“分外開恩”,常萍老師的職稱將永遠定格在講師。

  是常萍老師的課講得不好麼?非也。上過常萍古代文學課的學生大多會被她震撼:知識淵博、語言精彩且詩意,而她授課時的激情澎湃、專注投入更是鮮有老師可比。她的講課實錄被總結成“常萍語錄”流傳于網路,民間則一直稱呼講師常萍為“口碑教授”。

  既然常萍老師的課如此受學生歡迎,甚至兩次拒絕央視《百家講壇》邀請,為何在32年的教學生涯中一直都是講師職稱,直到退休之後河南大學才聘她為副教授?因為常萍是一個不出書、不寫論文、不申報職稱的“三不”老師。

  “三不”老師常萍退休後才被聘為副教授,暴露出當下高校職稱評聘中重科研指標輕教學效果的功利化傾向。不是常萍老師不想當教授,而是因為她“只希望回歸到本然”“不喜歡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儘管學生認為常萍老師的課件可以直接整理成論文,然而,由於常老師不出書、不寫論文,所以壓根兒就沒資格去申報教授。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職能。毫無疑問,人才培養是高校最重要的職能,是高校的頭等大事。令人擔憂的是,不少高校熱衷於各種排名,過分看重教師科研成果的等級、發表論文的影響因子,而教學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評職稱只是參考。高校評價體系本身重定量、輕定性,教師的教學水準再高,因為無法給學校贏得排行榜上的加分,就沒有“顯示度”。儘管常萍老師上課激情澎湃、對學生有人文情懷,因為沒有著作、論文,一樣要坐冷板凳。

  因此,常萍老師退休後被聘為副教授,不是河南大學的金字招牌,而是當下高校重視研究功能遠甚于教學功能的群體寫照。表面上,所有高校都“求賢若渴”,不惜重金攬才。可實際上,求的是能夠給學校帶來科研成果的“賢”,沒有哪所高校在招聘人才時會考核授課水準。

  高校發展的確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但絕對不是靠錢能砸出來的。誕生於中華民族危亡時期的西南聯大,被譽為中國高教史上的豐碑,西南聯大之所以大師輩出,靠的正是西南聯大師生身上所獨有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而這正是當下不少高校最缺少的:為什麼深受學生歡迎的常萍老師32年當講師無人關心?河南大學如果真正重視人才,為什麼不把那些阻礙常萍老師當教授的條條框框徹底革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