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城鄉文化對話:當“城會玩”遇上“鄉話多”
- 發佈時間:2016-02-16 08:31:4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離開“散若滿天星”的大城市,回到“聚如一團火”的故鄉。以團聚為主題的春節,不僅是異鄉打拼的遊子回家的日子,也是城鄉社會文化面對面的時刻。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的激蕩,城鄉價值認同的差異,都會在這一時段集中涌現。
在現代社會規則還未完全建立、傳統社會規則經受衝擊的今天,新的風尚、新的理念、新的規則,正在春節這樣的時刻得到充分體驗和思考。
今天起,我們將推出一組新春社會文化現象觀察。城鄉的人情冷暖、生活的酸甜苦辣、文化的千姿百態,烹制出一桌滋味深厚的社會年夜飯,讓我們從中汲取鄉土社會的營養,感受現代社會的前行力量。
——編 者
手工扎綵燈、帷幔做背景,自編自導的節目、自娛自樂的興奮……當央視猴年春晚閃亮登場、各地衛視春晚各顯其能時,很多地方由村民自發組織的“村晚”也火爆異常。最好的藝術,往往最貼近生活,當“村味”共“春味”一色,當“眾口”和“獨口”同樂,春節總能帶給人們最豐富的文化對照體驗,既標刻文化土層的厚度,也詮釋文化生長的活力。
不可否認,無論是春節的“集齊五福卡”,還是“回家前與回家後”自拍,“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城裏人不會玩的”。這裡所謂的城裏人,其實只是暫時身處於人群和資訊都集中的城市,他們總能熔鑄出層出不窮、花樣別出、匠心獨運的新文化。“城會玩”,這個略帶自嘲味道的詞語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給既有文化開闢了新奇的視角。
與流行文化相比,鄉土文化的變化顯得有些慢。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靜止是鄉土社會的特點,但是事實上完全靜止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鄉土社會不過比現代社會變得慢而已”。年夜飯還是那個味道,家鄉人還遵著舊俗古訓,社火年會還是那麼鬧。同時,“拍家鄉、曬年味”火爆朋友圈,“辦村晚、搞海選”搶佔首頁。與“城會玩”相映襯的是“鄉話多”,是家鄉親友熱鬧的嘮嗑。而鄉親們話之所以多,也是“慢”的一種呈現。一方面,讓鄉土文化依然保持著質樸無華的本色;另一方面,也讓鄉村社會不斷吮吸流行文化的養分。
去年有句流行語叫“主要看氣質”。單從氣質而言,城市流行文化雖然新奇,卻似乎少了幾分厚重;鄉土文化雖然樸素,卻可能多了幾分悠遠。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不少人便有這樣的感受:當各自回到自己家鄉,你我之間的關係,便成了一條條短信、一個個微信紅包,由此令人感慨,快節奏生活中相識的我們,“原來,只是北上廣之交”。相反,那些總被我們“吐槽”為繁瑣的拜年走親戚等各種禮節,其背後蘊含的孝悌親情,卻永遠是我們滌蕩初心和精神還鄉的不變追求。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在歸途列車的硬座車廂裏,一位媒體人觀察到這樣的細節:以前,給別人拍完照片,大家總是圍著他,詢問能否將照片沖洗出來,寄給他們,留作紀念;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單眼、洗照片失去了好奇,而是希望通過微信接收照片。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老家的點滴巨變,越來越多的鄉里人開起了淘寶店,“網際網路+”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春節旅遊發朋友圈也不再是城裏人的“文化專利”,漸成鄉里人生活的一部分。智慧手機和社交網路的普及,不僅方便了大範圍傳播與聯繫,也讓“城會玩”與“鄉話多”相映成趣。
車流、霓虹和水泥森林裏,同樣需要大地的樸實和泥土的芬芳。客觀來説,城市文化和鄉土文化,的確存在差異和不同,甚至是矛盾和衝突。但兩者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面,恰恰相反,相互滋養、哺育、融合才是其應有的姿態。演員張馨予因在法國戛納穿“奶奶的花被面”帶火了“城會玩”,卻被外媒評價“有女王氣勢”;春節期間意外火了的華陰老腔,雖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卻長期處於消亡的懸崖邊緣。通過與現代搖滾的創造性“混搭”,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不僅坐上了傳播快車,更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
“我的遠方,是故鄉”。對於中國人來説,鄉土是陪伴我們行走一生的行李。假如城市和鄉村之間連接著浮橋,行走在城鄉之間的個體,正是連接、溝通城鄉的一條條紐帶。雖然已經返程,但過年所帶來的文化融合體驗,更值得每個人珍惜與思考。説到底,城市要生長在廣袤的原野上才有意義,鄉土要吐納現代文化的氣息才有未來。陳 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