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樺墅,聆聽鄉土文化的復蘇
- 發佈時間:2015-09-14 06:29:49 來源: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A1版)幾個月下來,樺墅村面貌煥然一新。去年底,樺墅參評市水美鄉村並順利過關。
鄉村改造過程中如何傳承和發揚當地的文化傳統,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是樺墅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他們請來了曾參與上海世博會的東聯設計集團,系統梳理樺墅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重塑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努力探索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鄉合作模式。
米鋪油坊,觸摸質樸濃厚的鄉村文化
今年1月,在2015國際休閒産業論壇上,樺墅改造項目獲得了“國際優秀鄉村典範獎”。項目設計師朱勝萱説:“鄉建並不是去摧毀原來的東西,而是保留修復土地記憶,站在原來的文化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
徜徉在古村落裏,記者慢慢觸摸到了這種對鄉土文化、對自然、對村民的尊重與呵護。例如對原生樹種植被的保留,將水泥路恢復成質樸的石板路,角落里落滿灰塵、不知擺放了多少年的瓦缸、青石磙,這些就地取材的老物件上刻印著最原生態的鄉村記憶。
一間正在施工的建築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寫著繁體的“十八號米鋪”。工作人員介紹説,樺墅對歷史工業遺存和鄉間特有的業態,如米鋪、油坊、醬鋪等,在保留精髓的基礎上改擴建,打造傳統特色産業鏈和多元化業態模式。
據介紹,樺墅規劃定位是“主題式鄉村休閒社區”,二期工程將陸續開放市集區、民俗展覽館等功能建築,形成具有鮮活氣息的生態圈和生活方式。
即將開通的地鐵4號線設有樺墅站,屆時樺墅將是南京唯一地鐵到村的涉農社區,這對當地無疑又是一大利好。
稻花飄香,最好吃大米也要“網際網路+”
樺墅地理條件優越,但經濟基礎薄弱,糧食種植産出低,農民收入也很低。2012年,一名村幹部外出學習時,聽説了江蘇省農科院培育出粳稻新品種“南粳46”,並被評為“中國金獎大米”。村委會得到這個資訊後,力邀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省農科院博士王才林到村實地考察,最終與省農科院達成合作,正式啟動“樺墅大米”特色農業項目。
2013年,村裏花大力氣完成了水稻基地配套設施建設、還建了大米加工廠、購置了生産設備,並成立樺墅農副産品合作社,實行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村民秦林法指著遠處的稻田告訴記者,以前種普通水稻時,一斤大米也就賣2塊多;而“南粳46”一斤能賣到9塊,“村裏給我們的收購價是6塊,算下來一畝地多賺4000多元。”
2014年,“樺墅大米”遇到銷售危機。區街幹部四處奔走,在媒體和網路銷售的幫助下,樺墅才渡過難關。2014年,村級集體收入1241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18600元。“樺墅大米”也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嘗到甜頭,樺墅人也曉得了“網際網路+”新概念。一位村幹部告訴記者,幾天前村委會剛剛召開了“農村電子商務研討會”,探討如何利用“網際網路+”促進農産品銷售,並推動農民創業創新,引領優勢特色産業發展。他透露説,村黨支部正在和京東洽談,爭取將樺墅村開到電商平臺上,讓村民也能坐在電腦前做買賣,最終實現人人致富。“現在,村民們都在盼著下一個豐收季的到來呢!”本報記者 劉大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