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戶改須先讀懂農民意願

  • 發佈時間:2016-02-15 09:30:3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戶口不再有“農業”與“非農業”之分。但運作了半個多世紀的二元戶籍管理體制並沒有一朝撼動,圍繞戶改的困惑和爭論仍在繼續。而不論有怎樣的分歧,《意見》提出的“尊重農民意願”,是各方都認的底線。

  這裡的真問題是:關於進不進城、如何進城,農民的愛與怕到底是什麼?現如今,試問農民想不想進城,各方面的調查給出的答案是:想,也不想。

  《意見》出臺後,央視一檔節目引述了社科院幾年前的一次調查,在近11萬調查對象中,60後、70後農民工有80%不願意轉變為非農戶口,80後人群的這一數字也仍然高達75%;如果要交回承包地才能當城裏人,不願意的升到90%。然而,2011年人保部的調查顯示,願意回農村定居的農民工比例為8.8%。其中7.7%的新生代農民工願意回去,而老一代農民工裏想回去的人只有13.3%。約9成農民不願回鄉定居,同時9成農民不願放棄農業戶口。這看似分裂的結論,便是城鎮化行進的道路上,我國農民真實意願的表達。

  到現在,情形依舊。廣大進城務工人員不是不喜歡城市,他們對轉為非農戶口的遲疑,癥結在土地權益上。《意見》對此非常審慎,提出農民的“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否有償退出,不得作為進城的條件。

  《意見》將城市分為四類,從建制鎮和小城市到特大城市,實行差別化政策,既有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的,也有嚴控人口規模的。同樣,農民群體內部也不是均質化的,即使同樣表現出對土地不捨,其背後動因也不盡相同。

  老觀點認為,80後、90後早就不從事耕種,不會再回到農村,而他們的父輩則多有葉落歸根的念頭。事實上,社科院和人保部的調查都表明,進城務工者對城市的態度在代際之間差別並不大。現在,農民群體的分化,主要是因為手中的土地有別。

  有一定規模的城市邊緣,近些年土地價值急劇拉升。前幾天,太原城中村私自加蓋導致樓房塌陷,應是該市大規模拆遷背景下的利益驅動所致。這不禁讓筆者想起2009年在北京西郊北塢村採訪時,拆遷在即卻家家戶戶搬磚和泥蓋房子的“奇怪”場景。

  這部分農民,無論是不是已經在城裏有了穩定的收入和居所,都不想放棄土地的收益。即使是當地城鎮戶口最有“含金量”的內容,與他們可從土地上得到的利益也是不成比例的。2012年“再土改”前,深圳30多萬“原住民”掌握該市42%的建設用地;政府以承認其合法化為條件,僅僅換取了其中20%的土地“無償交回”。

  而我國廣袤的農村,大部分土地還是遠離城市的。對於從那裏走出來的農民,土地更像是社會保障的替代品——如果城市不能再立足,還可以提供最低保障的“本錢”。這就意味著,如果城市能提供長久有保障的工作和居住條件,家鄉既不耕種也不居住的土地,對他們意義就不大了。如果説農民對進城有“怕”,第一種是“怕”城市奪去土地的高額回報,第二種是“怕”城市不能提供給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權”的退出具體怎麼操作,《意見》只提了“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開展試點”。而尊重的前提是懂得。“農民意願”不是只要傍上民生話題,什麼都可以裝進去的“大詞”,也不是招貼畫上一成不變的形象,只有讀懂他們農民真實的利益訴求,站在公共利益的高度上全盤考慮,政策才能走得長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