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天福號送福到家

  • 發佈時間:2016-02-10 02:12:14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詩經》有記載,每到農曆新年,老百姓都要喝“春酒”、吃“盛餐”、互道“祝福”、張燈結綵,以此迎接新年的來臨。節日期間,老北京向來要吃天福號的醬肘子,預示著肥豬拱門、送福到家,圖個吉利。

  小疏忽成就天福號

  相傳老北京的“天福號”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經270多年了,據老人説它還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

  乾隆三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帶領子孫來京謀生,與一山西客商合夥在西單牌樓東拐角處開了一家醬肉鋪,經營醬肘子、醬肉和醬肚等。由於店堂狹小,無名無號,所以一直不景氣。一天,劉鳳翔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上寫著“天福號”三個顏體楷書,筆鋒蒼勁有力,劉鳳翔認為這匾有上天賜福之意,於是買回來懸挂自家門楣之上。小店以此命名後,生意日漸興隆。

  過去醬肉鋪是夜間秘制,早上出售,以保證鮮香可口。一次,劉鳳翔的後人劉抵明夜間守灶,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因店小本少賠不起,只好將這鍋煮得過火的肘子降價出售。恰巧一位宮中宦官來買醬肉,劉抵明膽戰心驚怕因此惹禍,卻不料又一次福從天降。當天下午,這位宦官就打發人來説今天的肘子特別好吃,以後就天天做這樣的醬肘子。

  劉抵明在原祖傳技藝的基礎上,苦心鑽研,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製作工藝。選料嚴格考究,醬肘子的品質也越來越好,清朝的達官貴人都喜歡吃天福號的醬肘子,天福號也隨之譽滿京城。

  清宮禦膳必備名吃

  熱衷美食的慈禧太后嘗過天福號醬肘子後很是喜愛,並賜給天福號一塊進宮腰牌,傳旨每天定量送進宮中。從此天福號醬肘子,就成為清宮禦膳的一道必備名吃。據天福號的老師傅王守祥説,他已故去的師傅盛素海生前曾給宮中送過醬肘子。

  辛亥革命以後,末代皇帝溥儀嚮往西方生活,穿西裝、吃洋飯,對清宮傳統的食品不屑一顧,可對天福號醬肘子卻另眼相待,天福號醬肘子是溥儀西餐桌上必備的一道菜。盛師傅回憶説,“末代皇帝”溥儀被特赦後,第二天就騎著自行車來天福號門市部買醬肘子。溥儀嗜好醬肘子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有很好的描寫。

  愛吃天福號的名人數不勝數,光演藝界大腕兒就有很多,京劇大師梅蘭芳、葉盛蘭都愛吃天福號的醬肉,袁世海愛吃天福號的雞。他們既是藝術家,也是美食家,他們都認準天福號的肉製品。老師傅説,他以前還常給西單著名醫師盧克傑送醬肉。

  爐肉重回百姓餐桌

  除了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著稱的醬肘子之外,天福號醬肘子鋪還在老北京西單牌樓下的時候,它的另一個招牌美食就是爐肉。

  早在53年前,天福號的師傅們每天早晨不到五點就起來架爐烘烤,到了上午八九點鐘,店夥計用鉤子將剛出爐的爐肉挑到前店,滿屋香氣騰騰。等到店門一開,香味四溢到店外,引得過路人都垂涎欲滴。

  2006年11月,天福號第七代傳人王守祥老師傅將已“消失”了53年的爐肉烤制出爐,使老北京人重新又嘗到了久違的爐肉。如今,天福號的爐肉出自順義的一個僻靜小院,在顧客下完訂單後,由天福號第八代傳人馮君堂師傅和徒弟在這個堆滿了果木的小院手工完成。

  製作爐肉,要精選豬五花肉,切成18釐米寬、30釐米長、5釐米厚的大塊,去毛洗凈,在0-10℃通風的專用房屋內晾曬。每爐每次只能烤12方肉,每天最多能烤40多塊。

  京華時報記者胡笑紅整理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