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趟秦巴山區安康路
- 發佈時間:2016-02-06 08:34:3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唐園結王磊肖力偉高楊郭少雅胡明寶
秦巴腹地,雄奇秀麗;漢水之濱,林茂糧豐。
這裡是天賜的生物資源寶庫,“植物化石”紅豆杉搖曳生姿,大熊貓、朱鹮嬉戲林間,一大半土壤富含硒元素;這裡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任;這裡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悠悠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66%以上的水量從此經過,“一江清水供京津”重任在肩。
這裡雖物産豐饒,百姓卻依舊貧困。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安康距省會西安僅220公里,卻因秦嶺阻隔,在2001年西康鐵路建成前,安康人上一趟省城要在綠皮火車上晃悠23個小時。崇山峻嶺間,安康所轄10個區縣均為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如何讓老百姓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成為擺在安康市委、市政府案頭的首要任務。
限制之下,如何創新突破?重任在肩,又該如何脫貧攻堅?
近些年來,立足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三區”疊加的獨特市情,安康人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協同發展,走出了一條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的生態迴圈經濟之路,創設出一個欠發達地區經濟持續發展、人民逐漸富裕、生態更加美麗的“安康樣本”。
思路一轉天地寬——
從“木頭經濟”“石頭經濟”到“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安康沒有因秦嶺阻隔和工業開發受限束住手腳,反而通過理念創新發展生態迴圈農業,靠綠色引擎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的突圍路徑
2015年3月23日,安康市正式拿到國務院批復,成為全國16個“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市”之一。這意味著,安康有9個縣被列入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市91.9%的國土面積不能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開發。
沉甸甸的責任,安康人卻視為難得的發展機遇。基於長達八年的生態迴圈經濟發展實踐,安康早已實現了從望山興嘆、飽受水患到追求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共同發展的路徑轉變。發展生態經濟,呵護青山綠水,成為深入安康人骨子裏的內生要求和文化自覺。
“限制開發不是限制發展。只有首先‘擺脫’了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市委書記郭青點出了安康的發展思路,“豐富的生態資源就是安康最大的財富,只要把這筆財富開發利用好,安康發展就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安康的産業轉型升級曾經歷過艱難取捨,在依靠伐木為主的“木頭經濟”,開發礦産為主的“石頭經濟”,鼓勵勞務輸出的“勞務經濟”時代裏,青山當成木材賣,礦産當成石頭賣,勞力當成苦力賣——安康人在闖市場的大潮裏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卻只勉強混個溫飽。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破壞和農村“三留守”的問題日漸突出。
當很多地方還在為轄區內礦産資源豐富,“礦業大亨”雲集而沾沾自喜之時,安康市委、市政府在擺脫“欠發達”的探索中敏銳地意識到:掠奪資源的發展道路走不遠,必須找準核心競爭力,趟出一條新路來。
安康的優勢是什麼?93%的國土資源是深山茂林,阻礙著群眾脫貧致富的“十萬大山”,恰恰是安康人資源豐裕的“聚寶盆”。
曾經因平地資源匱乏而被認為無法發展規模農業的安康發現,在山水之間做文章,“大農業”的內涵無比豐富,大跨度、多業態、長鏈條——只要資源出在山上、水裏,種茶、種樹也好,生態旅遊、設施農業也罷,都可以運用現代企業理念和工業化的生産方式,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和園區化承載,將初級種養型農業轉變為佔盡天時地利的生態友好型農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支柱。
認定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敲定了生態發展戰略,用“迴圈”的經濟模式涵養一方水土就成了安康人自然而然的選擇。2009年,以迴圈經濟理念為核心編制的《安康市迴圈經濟産業發展規劃》出爐,生態迴圈經濟的戰略藍圖呼之欲出。
如果説生態迴圈農業是安康經濟發展大局中打出的一隻強有力的拳頭,那麼富硒産業就是這只拳頭打向市場的著力點。安康的生態資源雄厚,卻不能用“濫”了,當環境容量、資源利用和集約發展等條件被放在一個大盤子中考慮,挖掘優勢中的絕對競爭力,找準主導産業,就成了牽起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牛鼻子”的關鍵之舉。
研究安康近年來的經濟發展統計年報,有一條産業發展數據線的斜率格外高,連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這就是‘富硒’産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成就了安康富硒産業‘優質、環保、安全’的優勢。”市農業局局長崔用慧説。科研機構、生産企業、創業者紛紛聚焦安康,投資建基地、搞科研,直接拉動安康在2015年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排位陜西第一,高於全省15個百分點。
曾經的安康,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自己有什麼賣什麼;如今的安康,學會了為市場把脈,別人缺什麼提供什麼。生態富硒産業鏈將人氣、財氣、技術、品牌一系列生産要素變革性地聚攏起來,架起青山綠水和金山銀山之間結結實實的橋梁。
“飛地”釋放生態紅利——
欠發達地區的生態資源必須通過工業化才能變成財富,“全域安康”的發展理念中,遠山深山與川道地區共用生態紅利和平地資源,“飛地經濟”共用機制讓生態經濟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
山大坡陡、土地貧瘠,安康市紫陽縣曾經是典型靠轉移支付過日子的“吃飯財政”。實現同步小康,最直接的突破口在於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富硒産業,在一二三産融合中實現産業升級。
然而,走進紫陽縣城,青山疊翠間,縣城被擠得只剩下一條主幹道,“扭個身”就能逛遍全城。肩負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國家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重任,面對限制開發、空間不足的現狀,紫陽的産業升級去哪施展拳腳?
面對如此困局的不僅僅是紫陽縣,整個安康市僅有8.1%的川道淺丘地區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域,大量的生態資源蘊藏在深山遠山之間,沒有發展新型工業最基本的平地資源。
是固守現狀繼續吃財政飯,還是打開思路深挖生態財富?
“飛地經濟”成了打開安康破解空間困局的一把鑰匙。2013年10月,安康市發佈了《關於發展“飛地經濟”的指導意見》,打破行政壁壘,將發展空間受限的紫陽、寧陜等縣確定為“飛出地”,將允許開發的月河川道高新區、恒口示範區等地確定為“飛入地”,把“飛出地”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的工業基地。通過規劃、建設、管理、稅收分配等合作機制,實現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發展區域互利共贏。
“飛出地”地理條件複雜,握著滿手的生態資源牌無法轉化為經濟優勢;“飛入地”兼具空間和交通優勢卻缺少優質生態項目。制度創新讓資源共用,生産要素的轉場中,“飛入地”實現了項目集聚、産業集聚、用地集約,“飛出地”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下最大限度的財富實現。原本加在安康諸多縣區身上的空間“枷鎖”被巧妙地轉化為生態紅利,“騰籠換鳥”間,經濟發展在不觸及生態資源天花板的前提下成為可能。
紫陽縣縣長趙立根履任半年多,幾乎每個月都要到離縣城50多公里外的恒紫循
環産業園調研,促使項目成功入駐“飛地”。“‘飛地經濟’是放大紫陽生態富硒優勢、彌補發展空間不足、加快新型工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把握好了,就能實現全縣經濟的轉型升級。”趙立根説。
目前,安康“飛地經濟園區”已建成6000余畝,完成基礎設施和産業項目投資3億元。
“飛地經濟”的探索破解了安康經濟發展嚴重不足、環境容量局部超載的藩籬,更為涵養生態的迴圈農業騰出了空間。“川道地區發展經濟,遠山深山保護生態”,站在安康市行政區劃地圖前俯瞰全貌,一盤因地制宜,“一縣十鎮百園”的迴圈農業經濟“珍瓏棋局”正逐步展開:
在生態資源雄厚的寧陜縣創建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示範縣,統籌佈局農業産業以及動植物無害化處理、畜禽污染防治、有機肥加工企業等配套措施;在各縣區打造一個生態優美、産業迴圈的現代農業示範鎮;在100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推廣迴圈發展模式——“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種養間套、淺山茶果桑畜環繞、河谷平壩花卉種苗、設施農業遍佈川道、生態旅遊連結城鄉”的全域大迴圈格局正在形成。
富硒帶動産業興——
找準核心競爭力,強化生態優勢,以富硒産業研發牢牢抓住“中國富硒在安康”的話語權,富硒特色産業的龍頭帶起整個區域經濟進入快車道,綠水青山才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從東北三省斜穿至雲貴高原,佔我國國土面積72%的地區存在一條低硒帶,其中30%為嚴重缺硒地區,全國約七億人無法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硒元素。作為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硒在人體健康中發揮著“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細胞能量代謝”等作用。
而安康,恰恰地處世界難得的土壤富硒區域,富硒地層厚達50米,主要農作物95%以上富硒。作為安康生態迴圈經濟的主導産業,“富硒”成為安康生態迴圈農業的“點睛”之筆。目前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60%來自富硒特色種養,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生態富硒産業脫貧。
“硒是大自然賜予安康的禮物,卻在很長時間裏沒有成為安康的優勢産業。”市富
硒産品研發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唐德劍説。
在紫陽縣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的10萬級凈化車間裏,一個個土疙瘩似的魔芋滾進生産線,經過36道工藝程式,成為魔芋膠和膳食纖維等深加工産品。“一盒120克的富硒魔芋膳食纖維在淘寶上的價格是468元,是地裏産出的‘黃金’。”董事長馮永華説。
世界魔芋資源稀缺,源於魔芋種植的兩大頑癥,白絹病和軟腐病。秦巴山林天然形成的腐殖質和純凈的土壤環境成了魔芋最佳的生長搖籃,在近乎野生的種植環境下,魔芋恢復了種性,發病率大大降低,品質格外突出,重達30.16公斤的“魔芋王”就産自其間。
2013年,安康出臺《大力發展魔芋産業的實施意見》,捆綁整合4000萬元項目資金髮展魔芋産業。僅紫陽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就輻射到12個鄉鎮4萬多畝魔芋種植,帶動農戶8000余戶,戶均産值達1萬多元。
如今,安康已成為中國四大魔芋核心種植區域之一,全國14個魔芋種植重點縣,安康佔據了半壁江山。而“富硒魔芋”更是安康獨有,有著“世界魔芋看中國,富硒魔芋數安康”之譽。
在位於安康市東大門的平利縣,女媧銀峰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洪善存最喜歡的,是為來這個“中國十佳美麗鄉村試點鎮”旅遊的驢友們泡上一杯“綠豆湯、板栗香”的平利綠茶,講一講這個西北茶葉名鎮的榮辱興衰。
“平利茶葉曾代表著陜西制茶的最高水準。”洪善存呷一口清爽的綠茶,緩緩道來,“上世紀90年代,平利綠茶面積縮小到三四萬畝,品質參差不齊。近些年,安康重振平利綠茶,以安康富硒茶公共品牌進行市場推廣,平利茶園的種植面積逐漸恢復到18萬畝,而且都是高品質高效益的觀光茶園。”
隨著平利富硒綠茶再度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回鄉種茶,80後青年楊國安就是其中一員。他的茶園採用富硒有機肥和生物控害管理方式,在茶園周圍種上樟樹,以香氣防蟲,“這是從台灣茶園學來的招數,”楊國安説,自己的茶園每畝年收益高達8000元,“有了産業,自然要回到家鄉來。
2014年底落戶安康的西北國際天貿城是目前秦巴山區最大的現代商貿市場和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公司負責人汪洪濤説,
選擇安康,就是看中了市場對富硒産品的巨大需求,讓世界富硒産品融匯安康,“買全球富硒、賣全球富硒。”
紫陽魔芋、平利綠茶都是安康生態迴圈(富硒)農業的縮影。在2015年安康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富硒)迴圈農業的意見》中,富硒豬肉、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核桃、富硒漁業五大農業特色産業成為發展富硒産業的支柱,“生態安康·中國硒谷”的地理名片,正隨著這些安全優質的農産品走向千家萬戶。
更難能可貴的是,安康富硒産業的發展,沒有停留在貼商標賣公用品牌的層面,而是積極應用科技後發優勢,探索富硒産業現代化、標準化的升級之路。
在建設中的中國(安康)富硒産品研發中心,記者看到,中國農科院5個研究院所派對口的首席專家領銜成立了富硒豬肉、富硒茶飲、富硒魔芋等5個富硒産品研發課題組,以富硒新品種、新技術、新標準為研發任務,旨在把安康打造成富硒産業的研發中心、標準中心、檢測中心和集散中心。“佔領富硒産業生産研發的制高點,引領富硒産品生産標準化,已成為安康當下和今後的戰略發展方向。”唐德劍説。
去年12月9日,由安康市富硒産品研發中心組織實施的技術評審研討會,對農業部行業標準《富硒茶》的修訂初稿討論會成功召開,安康標準成為國家標準——安康用自己的探索引領著富硒産業的標準化升級,“中國硒谷”實至名歸。
“迴圈”涵養山水綠——
“山水養人,人養山水。”安康生態迴圈農業實踐以環保硬約束為底線,建立起山水、人與産業之間的生態閉環,實現了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農業清潔化生産,涵養起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潛力
為守護一江清水北上,安康人用壯士斷腕的勇氣,關停小礦山、小爐窯企業200余家、各種化工企業30多家,直接減少年産值200多億元、利稅34億元。
“在安康生態迴圈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實實在在聯繫在一起。”崔用慧指著全市24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分佈圖説,過去農民廢棄的地膜、農藥包裝袋隨手往地頭一扔了事,“可現在,農戶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比誰都高,生怕廢棄物壞了産品品質,砸了‘生態安康’的招牌。”
寧陜縣寨溝村,國內首家朱鹮野化放飛基地所在地。村民汪隆章説,為保護朱鹮,縣裏嚴格禁止水田施用化肥農藥,這樣一來,保護區內的水稻産量下降三成,稻農最初意見挺大。
三年前,回鄉創業的黃興健看中了這片有朱鹮在空中飛翔的稻田,成立了寧陜縣綠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有機水稻基地,以高於市場25%的價格收購稻穀。
當年,110戶稻農加入合作社。寧陜人看到,有機水稻從選種環節就跟別的水稻不同,種植全程使用牲畜糞便加工的有機肥,朱鹮還幫忙吃掉田間的小昆蟲。如今,“秦耕”牌有機富硒香米已經賣到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項目區內每畝增收1500元,戶均增收3000多元。
比經濟效益更寶貴的,是寨溝人保護出來的好環境。每到稻穀成熟時節,金黃的谷穗、深藍的天空、如黛的青山、潔白的村舍,以及被稱為“東方寶石”的朱鹮構成了一幅陜南水鄉如詩如歌的畫卷。“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到這裡拍鳥,聽他們説,寨溝在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歷史上樹立了典範,寨溝人自己也挺自豪。”汪隆章笑得挺開心。
安康獨特的生態環境給經濟發展帶上了“緊箍咒”,當地老百姓卻越來越嘗到了“緊箍咒”的甜頭,摸索出一套以“一縣十鎮百園”為載體,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的迴圈農業模式。一個個生態園區儼然一幅幅山水田園畫,盡顯生態經濟作用於農業的獨特魅力。
69個萬頭豬場、628個千頭豬場及萬餘戶養殖大戶。作為生豬養殖大市,安康規模養殖場年産畜禽糞便污水700多萬噸,成為農業清潔化生産的沉重包袱。
坐落在漢江邊上的陽晨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幾年來向省內外提供優良種豬2.8萬多頭。站在陽晨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從藍頂的種豬培育場向下俯瞰,蔬菜果園形成一片錯落有致的梯田。漢江水蜿蜒而過,水面清亮。
“打通種養環節,把豬場負擔變成寶的奧秘在那裏”,集團技術指導、來自安康學院的權群學教授指著養殖場遠處的沼氣發酵塔。養豬場糞污無害化處理沼氣工程,通過“厭氧生化”工藝,將豬場糞便經沼氣發酵轉化為電能,滿足園區用電;處理後的沼液通過泵站管網,借助地勢輸送至園區內的2800畝生態林果種植園和1000畝無
公害蔬菜種植園消解;養豬場實現污水零排放,種植園節約生産成本近20%,有機肥種出的蔬果口味純正,“陽晨”牌有機草莓成了市民的“心頭好”,殘枝剩果又成為豬改善口味的“零食”。
迴圈農業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地建立起一條“豬—沼—果”“豬—沼—茶”的生産鏈,更重要的,是園區的各個環節可以真正形成閉環迴圈,“物盡其用”。
相比于很多地方建好就棄用的沼氣發酵設備,該示範園將生産要素進行了有效組織。109個養殖場加盟的“生豬聯盟”在為市場提供優質種豬的同時,將排放的畜禽糞便也一併運至鴻盛園區進行處理,一來解決了沼氣原料“不斷供”,二來極大降低了養殖場的排污成本;“完全厭氧”的沼氣發酵工藝,大大延長了沼氣池的使用壽命和發酵效率;在流轉村民土地基礎上形成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利用沼液生産有機富硒蔬菜,形成優勢俏銷品牌。
源頭減量控害,過程清潔生産,終端迴圈利用,像這樣的迴圈生態園區,正在安康複製推廣開來,當“迴圈”變得有利可圖,自然就有了可持續的動力。
從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不斷發酵,到飛地經濟園為經濟要素集聚“騰籠換鳥”,安康以創新強農;從“三園兩區”帶動區域協同,到“一縣十鎮百園”推進富硒産業發展壯大,安康以協調惠農;從生態旅遊、山林經濟到山水人迴圈互養,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安康以綠色興農;從築巢引鳳,吸引優質企業,到買全球硒賣全球硒,安康以開放助農;從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安康以共用富農。
安康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的實踐,與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新理念高度契合,這是在諸多碰壁之後的摸索,更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探索發展動力機制轉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的主動求變。
放眼環抱漢水的蔥蘢群山,十年間安康累計造林7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的33%持續提高到65%。翻開經濟統計年報,八年間安康以年均15%的增速實現著生産總值加速發展。310萬樂山好水的安康人,在稻穀金黃的梯田上,在茶香四溢的茶園邊,在魔芋深加工的園區間,在現代化的畜禽養殖基地旁,趟出了一條“順天之時、得地之宜、中人之和”的生態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