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人物 > 正文

字號:  

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水泥業去産能怎麼看怎麼辦

  • 發佈時間:2016-02-06 07: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崔書文 李予陽  責任編輯:李春暉

  水泥業:去産能怎麼看怎麼辦

  ——訪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

  2015年水泥産量25年來首次下降、價格持續下滑,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如何看待和化解水泥行業産能過剩?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

  水泥行業日子不好過

  記者:當前水泥行業面臨的形勢究竟怎樣?

  宋志平:供給側改革大家都認同。水泥行業的問題在供給側改革中很有代表性,和鋼鐵、煤炭等行業一樣,完全處在供給結構性過剩的狀態,而且問題還有日益加重的趨勢。現在中國的水泥産能是個天文數字,無論每人平均佔有水泥量還是每人平均累計用量,都是全球第一,都超過了工業發達國家峰值很多。2015年水泥産量25年來首次下降、價格持續下滑,供給側問題更加凸顯。區域價格、效益全面下滑,水泥行業進入平臺過渡期,企業經營壓力巨大。我們的看法是,2016年和去年相比需求量可能還會下降,但供給量卻還在增加,新建、在建熟料産能還有2億多噸,這些都釋放出來以後,水泥産能將達到40億噸,産能利用率也就50%多,這是水泥行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前幾年每年全行業還有七八百億元的利潤,2015年卻有半數企業産生虧損,2016年如果做不好,可能就會全行業虧損。因此,我們必須正視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記者:水泥行業如何應對當前挑戰?

  宋志平: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産結構調整的問題,另一個是市場行為如何引導的問題。

  就行業本身來講,提高行業集中度和限産是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建材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重組了4億多噸的水泥,使水泥行業的集中度從18%提高到現在的53%。重組的好處就是讓之前並不賺錢的水泥行業,在2010年到2014年賺了錢,尤其是2011年,行業利潤超過1000億元。這是全國通過結構調整推進供給側改革最好的案例。

  另一件事就是自律限産,其核心是産銷平衡。2014年前後,企業壓力增大,有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提出了為減少冬季霧霾在東北和新疆等地實施錯峰生産的措施。其實,現在的水泥行業裝備水準大幅提升,排放粉塵量都符合國家標準,所謂錯峰生産,除了冬季取暖錯峰排放外,另一核心是著眼于限産。目前産能過剩階段夏季生産的熟料都消化不了,根本不需要冬儲,所以在北方地區開始推行冬季錯峰生産很有必要。這是通過政府強制限産的供給側改革的案例。

  水泥去産能要出“重拳”

  記者:大家都意識到了水泥行業去産能的重要性,但究竟該怎麼做呢?

  宋志平:就是堅決去産能和讓企業有利潤。我有兩個擔心:一是由於中國建材發揮大企業作用,水泥行業前兩年比鋼鐵行業日子好些,然而2015年行業部分企業帶頭打價格戰,導致我們市場競合的“馬其諾防線”徹底崩潰,行業利潤下滑很快。現在國家出面做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力度很大,而水泥行業又沒有強有力的措施,到時水泥行業可能會不如鋼鐵和煤炭行業。二是這麼大的水泥産能,在“十三五”期間預計GDP6.5%增速的條件下,還能有一定的支撐。但“十三五”以後呢?為此,“十三五”期間應該採取必要的措施,抓住供給側改革的寶貴時間,果斷去産能。中央明確提出,衡量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就是投資有回報、産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這中間,企業有利潤是一切的前提,沒有利潤其餘就都沒有了。要讓企業有利潤,目前就得解決産能過剩問題。

  最近經濟學家圍繞供給側改革講得挺多,無非就是兩件事:去産能和産品升級換代,這兩件事就叫結構調整,減少過剩的低端的量,增加急需的高端的量。而對水泥行業來講,供給側改革和結構調整就是去産能,40億噸水泥産能現在只賣20多億噸,這種情況下,只有在去産能上真抓實幹,才能真真正正地在供給側改革做點事情。

  記者:具體來看,水泥行業去産能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宋志平:圍繞結構調整,我認為有四個手段來解決問題:

  第一,繼續鼓勵聯合重組、增加集中度。歐美等發達國家,包括日本,水泥、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産業,基本上到了一個高峰之後就是兼併重組,關掉很多工廠,幾十家水泥廠變成幾大家,高度集中,同時果斷退出,果斷産能出清。聯合重組的目的是增加集中度,鼓勵大企業按區域形成市場核心利潤區,鼓勵大企業之間産能互換,鼓勵大企業託管中小企業,支援企業之間交叉持股,或者形成聯合銷售體進行聯合銷售。

  第二,嚴格禁止建新線。2009年我們提出國內的水泥行業不能再新建生産線了。從那時到現在7年裏新增水泥産能10億噸以上,差不多就是現在的過剩量。現在,水泥行業在全國各地都處於嚴重過剩狀態,必須嚴禁建新線,更不能偷換概念把新建變成新增,搞等量淘汰、異地置換,這些年一些地方以這些名義又增加了很多産能。2015年全國又新增熟料産能4300萬噸。水泥窯可以進行協同處理、垃圾處理,發展迴圈經濟,但都要在現有生産線基礎上工藝改造,而不能以這些名義再建新線,搞變相新建。目前我國的水泥廠大都是一流的裝備,高過全世界平均水準,因為我們的廠大都是新建的,沒有理由再建更新的,這一點必須堅持。

  第三,堅決淘汰落後。對低水準的落後産能加大出清力度,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點。

  一是徹底淘汰小立窯。現在各地還有4000多萬噸的立窯水泥,還沒有完全淘汰掉,這個尾必須掃掉。

  二是淘汰日産2500噸以下的熟料生産線,淘汰小旋窯。

  三是分區域淘汰日産2500噸的熟料線。比如在有些省份如安徽,留存2500噸線就沒什麼意義了,因為5000噸線都過剩了。但有些省份如雲南,2500噸線是主力機型,就沒有必要淘汰。

  四是在日産5000噸熟料生産線過於密集地區,關閉一些日産5000噸熟料的生産線。5000噸線在技術、環保、效率上可能沒問題,但過剩太多也不行。如果沒有這種決心,去産能是去不掉的。不主動關一些工廠,最後就是所有工廠都過苦日子。這是繞不過去的。

  五是下決心全部淘汰低標號32.5水泥。32.5低標號水泥全世界都很少用了,中國還在大量用,甚至佔比達到50%到60%,全世界的情況是42.5水泥佔50%、52.5和62.5水泥佔50%。

  六是廢除直徑3.2米以下的水泥粉磨,提高水泥粉磨品質,降低能耗。

  七是要提高建築混凝土的等級。現在我們建築的等級是C15、C30、C40、C50,現在我國仍大量採用C15,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這個等級,這個等級太低,很多房屋澆鑄了混凝土,用不了20年、30年就壞了。供給側改革中,我們要滿足高端的需求,不只要淘汰掉落後的,還要推廣高標號水泥、高等級的混凝土,包括特種水泥。

  第四,加強國際産能合作,開闢新的需求市場。中國水泥業的裝備和技術水準是世界一流的,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牽引下,中國水泥企業要大步從過去只賣裝備的時代,邁入全方位投資、進行國際産能合作的新時代。

  努力做好市場結構性優化

  記者:您如何理解“多運用市場的辦法化解過剩産能”?您對市場結構優化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宋志平:在市場優化方面,我認為,全面開展錯峰生産,發揮好以協會為主導的行業自律作用,發揮好大企業的引領作用,是工作的重點。

  一是大力開展錯峰生産,擴大錯峰區域。供給側限産是當前應對市場需求下滑的主要應急手段。工信部和環保部聯合發文要求在北方採暖區全面試行冬季水泥錯峰生産。錯峰生産的經驗值得推廣。錯峰生産不僅應該常態化,還應該增加內涵,推而廣之,實施減霾錯峰、限碳錯峰、春節淡季錯峰、高溫雨季錯峰等;不僅在北方採暖區錯峰生産,還應在南方和全國範圍內推行,緩解供需矛盾、霧霾等問題。

  水泥企業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戶,而且是單向排放,我國每年排放的120億噸二氧化碳中,水泥行業佔了10%左右。去年我去巴黎世界氣候大會討論了水泥的碳交易問題。2014年5000噸的水泥線給160萬噸二氧化碳的配額,應縮減水泥廠的二氧化碳配額到只有80%的産能利用率。就像限電一樣,企業想多生産也不行。

  二是加強以協會為主導的行業自律。開展行業自律需要協會主導,大企業引領,促進市場健康化,不惡意殺價,不搞傾銷。國際上反不正當競爭有兩個內容,一是反壟斷,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才是壟斷,一家企業即便覆蓋70%的市場,如果沒有濫用支配地位就不叫壟斷。有一定市場定價實力和話語權,這是全世界企業的目標。另一個是反傾銷,在當前過剩情況下,傾銷是主要矛盾。這裡的傾銷指的是低價銷售,産品價格低於在目標市場的平均成本。有人認為,競爭就是把價格打得越低越好,物美價廉,其實惡性競爭損害了企業,最後受害的還是消費者。

  三是支援大企業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大企業要發揮應有作用。從國家政策、行業發展和企業戰略的高度,從消費者利益最大化進行系統化、全局性思考,探討企業間通過交叉持股、置換産能、委託管理等方式合作共贏。

  在去産能的過程中,還有不少困難,但我們會堅定不移做下去,發揮中國建材的引領帶頭作用——帶頭淘汰32.5標號水泥、帶頭關閉富餘産能、帶頭不建新生産線、帶頭執行錯峰限産、帶頭穩定市場價格,在水泥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做有擔當的企業。我們也呼籲行業內的兄弟企業都從國家政策、行業發展的高度,共同推動供給側改革,共克時艱,開創水泥行業美好的明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