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鋼鐵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關鍵在執行

  • 發佈時間:2016-02-06 07:2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周 雷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專家詳解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

  鋼鐵業:去産能關鍵在執行

  2月4日,《國務院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正式發佈,令深處寒冬的鋼鐵業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鋼鐵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産業。由於需求下降,産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加劇,鋼鐵全行業瀕臨虧損,現已到了壯士斷腕去産能的關鍵時刻。

   壓減産能目標合理

  “將去産能放在第一位,對鋼鐵行業具有現實意義。”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冶金建材發展部副主任陳子琦表示,産能過剩是鋼鐵業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只有經過相當一段時期的艱苦努力,鋼鐵産能、産量、需求嚴重失衡局面才有望得到轉變,鋼材價格和盈利能力才能實現反轉回升。

  當前,鋼鐵市場延續供大於求、價格跌幅擴大趨勢。2015年末的中鋼協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為56.37點,比上年同期下降32.16%。鋼材價格過度下跌,已無法通過降成本完全消化,去年四季度鋼鐵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2.2%,銷售利潤率僅為0.2%。展望2016年一季度,鋼鐵業仍將弱勢運作。

  “再壓減粗鋼産能1億至1.5億噸的目標是合理的。”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在國際上,粗鋼産能利用率維持在80%及以上是比較合理的水準。按此推算,我國目前約12億噸粗鋼産能應壓減至10億噸左右。當然,考慮到後期粗鋼産量和消費量還會進一步下降,粗鋼産能還有進一步壓減的空間。

  成敗關鍵在執行力

  “《意見》進行了全面、科學的部署,措施也更具操作性。”李新創認為,要化解産能過剩,根本手段是市場,做好托底靠政府,成敗關鍵在執行。

  此輪化解鋼鐵過剩産能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産業政策,達不到標準要求的鋼鐵産能要依法依規退出;另一方面,完善激勵政策,鼓勵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併重組、轉型轉産、搬遷改造、國際産能合作等途徑,退出部分鋼鐵産能。

  “《意見》提出的嚴格執法監管,是去産能的強有力手段。”李新創表示,僅就環保而言,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底,約20%的鋼鐵企業環保不達標,其中40%左右的企業由於裝備水準比較落後、改造升級難度大、資金緊張,環保達標無望,將面臨依法退出。下一步,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如果該退的退不掉,該死的死不了,那就會將好的企業乃至整個行業一起拖垮。”陳子琦表示,之所以淘汰落後、僵屍企業退出工作舉步維艱,主要癥結在於企業退出面臨著人、財、物等方面的處置難題,尤以人員安置問題最為棘手。按照每人平均粗鋼産量300噸/年計算,要化解1億至1.5億噸産能,約有30萬至50萬職工需要妥善安置,這遠非地方或企業自身力量所及。因此政府托底顯得非常關鍵。專家分析認為,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按規定統籌對地方化解過剩産能中的人員分流安置給予獎補,引導地方綜合運用兼併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産清算等方式,加快處置“僵屍企業”,實現市場出清,對於破解産能退出難是一劑良方。

  轉型升級大有可為

  “再壓減粗鋼産能1億至1.5億噸所需時間,由此前預計的3年延長至5年,足見去産能不可能一蹴而就。”陳子琦認為,各方應充分認識化解過剩産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做好打攻堅戰、持久戰的準備。與此同時,去産能旨在改變供需嚴重失衡局面,只是為行業正常有序運作創造必要條件,而鋼鐵業要想實現品質效益型發展,終歸要靠自身的努力,著力攻堅克難。

  “當前,靠需求大幅增長拉動鋼材價格明顯回升已絕無可能。要使鋼材價格回升,除了去産能之外,還需要企業通過産品升級換代提升價格和盈利能力。”陳子琦表示,鋼鐵業加強自身層面供給側改革大有可為。

  太鋼集團公司董事長李曉波表示,雖然企業面對嚴峻形勢和困難,但事在人為。太鋼將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勢,面向市場,面向用戶,在優化品種、提高品質、拓展市場、科技創新、挖潛降本等方面下功夫,搶佔市場制高點。

  河鋼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國內産能規模最大的鋼企,則朝著“建設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的目標邁進。河鋼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河鋼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將從更多的關注産量、成本和費用,轉向更多關注産品結構、産品檔次、産品盈利水準、客戶結構。(經濟日報記者 周 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