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業去産能難題待解 職工安置成關鍵
- 發佈時間:2016-02-03 07: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吳起龍
“我這個鋼廠規模不是特別大,庫存大概維持在三四千噸,就這樣我去年還虧損了一百多萬元。市場上對鋼鐵的需求跟不上,我認識的企業基本上都在虧損。”河北一家鋼鐵企業的負責人劉超(化名)告訴記者。
不僅是劉超這樣的小規模的民營鋼廠,即便是在鋼鐵行業位居世界前列的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鋼股份(600019)),也未能抵禦住該行業經營上嚴冬的侵襲。2016年1月20日,寶鋼股份發佈2015年度業績快報公告稱,公司2015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41.2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60%,實現利潤總額17.91億元,與上年同比減少78%。
對比急劇擴張時期的繁榮,當下鋼鐵業的經營狀況更顯慘澹。連續幾年都沒能解決虧損的鋼鐵業,已被政府列為今年“去産能”改革的突破口。
李克強總理在1月20日的國務院專題會上部署今年重點工作時指出,抓住化解過剩産能、消化不合理庫存、促進企業降本增效等方面的難點問題,綜合施策,率先從鋼鐵、煤炭行業入手取得突破。1月22日,他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明確提出,在近幾年淘汰落後鋼鐵産能9000多萬噸的基礎上,再壓減粗鋼産能1至1.5億噸。
“在去産能的過程中,要防止兩種現象的發生。其一,防止有錢的鋼廠通過新增産量來提高産能,借此達到去産能要求的下限避免淘汰;其二,防止沒錢的鋼廠因為關停,導致大規模人員下崗現象的出現。”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時認為,鋼鐵行業去産能的任務極為艱巨。
去年百餘家鋼廠停産
與寶鋼股份同屬上市公司的其他鋼鐵企業,境況同樣不容樂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34家上市鋼企的資産負債率平均為64%。其中,負債率超過70%的有17家。
尤其是八一鋼鐵(600581)資産負債率達到100%,成為上市鋼企中首家“資不抵債”、凈資産為負的公司。1月15日,八一鋼鐵發佈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2015年凈利潤虧損25億元。對比上年同期凈利潤20.35億元的虧損數據,一年的努力非但沒能止住虧損,反而越陷越深。與此同時,八一鋼鐵還發佈了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提示性公告。
但還有虧損更甚的上市公司。酒鋼宏興(600307)發佈公告稱,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公司2015年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9.6億元左右。
但並不是所有的鋼鐵企業都能在虧損中堅挺。
去年7月底,無錫錫興特鋼宣佈停産;去年11月,河北地方重點鋼鐵企業唐山淞汀鋼鐵廠正式宣佈停産。有消息稱,作為我國鋼鐵生産重地的唐山市,停産鋼鐵工廠的數量已經達到十幾家……
據統計,2015年全國有150家鋼鐵企業停産,其中民營企業的停産和關閉的力度大,有不少還是地方重點企業。
事實上,鋼鐵行業深陷虧損泥潭的時間至少已有4年。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重點鋼企實現利潤15.81億元,同比下降98.22%,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89.24億元。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裏,虧損的情況一直在持續。今年1月29日,中鋼協發佈數據稱,2015年會員鋼企虧損總額645.34億元,虧損面高達50.5%。
不容樂觀的是,這種虧損的現狀仍將持續。中鋼協警示,受發展慣性及前期新建産能逐步釋放影響,未來鋼鐵産能仍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2016年是鋼鐵業最難熬的一年,也將是鋼鐵工業佈局開始發生變化的一年。”全國工商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認為。
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凸顯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我國粗鋼産能11.7億噸,粗鋼産量為8.05億噸。粗鋼産能利用率為68.8%,産量過剩1.01億噸。
我國粗鋼産量佔世界總産量一半,但相應的消費卻並未跟上。
寶鋼股份在公告中稱,2015年,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中鋼協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創20餘年來新低,同比跌幅27.3%。由於鋼材價格下跌遠超同期礦石等原料價格下降對效益的支撐,加之匯兌損失增加等非經營性因素的影響,公司盈利水準同比大幅下滑。
“2015年,我國鋼鐵行業産能過剩,供需失衡,行業虧損面擴大,新疆市場因出口和運輸成本高,企業東進西出受阻,資金緊張情況加劇,繼續呈現惡性競爭局面。”八一鋼鐵如是解釋虧損原因。
在1月11日舉行的中鋼協2016年理事(擴大)會議上,中鋼協會長張廣寧指出,造成鋼鐵行業如此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表現最突出的,也是單靠企業自身無法解決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市場需求下降,産能過剩矛盾突出;二是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三是企業退出機制尚未建立;四是不公平的市場環境加重了惡性競爭。
寶鋼和八一兩家上市公司的公告和中鋼協會長張廣寧的分析,都包含了同一個制約鋼鐵行業發展的桎梏——供給側結構性矛盾。
林伯強認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必須要解決,但在鋼鐵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實行去産能難度非常大。
“去産能需要關停、合併落後的企業,但由此帶來的人員失業、地方GDP下滑等問題很難解決。為減少可能出現的不良後果,需要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來刺激需求,在整個行業的狀況有所好轉的同時去産能。”林伯強對記者強調。
職工安置是去産能關鍵
改革的箭已經離弦。
1月4日下午,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河北省負責人在彙報仲介紹了當地去産能的“成績單”:“十二五”期間,河北省累計關停拆除高爐87座、轉爐及電爐94座,累計壓減煉鐵産能3391萬噸、煉鋼産能4106萬噸。
但在鋼鐵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劉超看來,如果去産能的措施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所得到的數據會比現在的更好看。
“去産能的真正著力點是把有著不合格産能的小企業關掉,然而,這些小企業在前幾年行情好的時候都有盈利,他們會利用手裏的資金擴大産能,以達到國家要求的最低標準。這樣來看,小企業非但沒有被取締,産能非但沒有被去掉,反而增加了不少。比如,年産低於100萬噸的鋼廠必須取締,但是這些鋼廠有錢,他們就會多上幾個高爐,年産就會達到100萬噸,這樣就不用關停了。”劉超無奈地對記者説。
而且,在劉超看來,拆除高爐的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去産能的成績。
“實際上,很多拆掉的高爐、轉爐和電爐都早已過期停用,鋼廠之所以留著一直不拆,就是為了應付政府的政策,當政府要求拆除的時候就拆掉,而替代的高爐早已建設好並投入生産。政府説的減産能,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減少,只是高爐的個數減少了。”劉超説。
對於去産能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國家總理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座談會時也有提及,並明確提出抓好三項任務: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李克強指出,化解過剩産能,首先不能再新建産量,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為名擴大産能。他明令有關部門要用監控遙感衛星數據,嚴查各地産能擴建情況。“國家2013年以來已經停止備案新增産能的鋼鐵項目,必須加強督查落實,嚴格問責!”
對於現有産能,李克強要求,要實行“減量置換”,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産達不到標準和生産不合格或淘汰類鋼鐵産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在此過程中,要處置一批僵屍企業和扭虧無望的虧損企業。
但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處理僵屍企業和虧損企業,勢必會帶來人員失業的問題。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計算,按照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再壓縮粗鋼産能1億到1.5億噸的目標,目前中國鋼廠每人平均産鋼300噸,此輪鋼鐵去産能意味著將有50萬左右的鋼鐵職工面對調整或重新選擇。
在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職工安置被認為是化解過剩産能的關鍵。會議強調,要引導企業主動想辦法、“發內功”,採取靈活工時、培訓轉崗等發揮內部安置潛力。企業確需與職工解除勞動關係的,應依法支付經濟補償,償還拖欠的工資、補繳社會保險費,並做好社保關係轉移接續等工作。
解決失業人員的最主要途徑,就是推動創業來提供新的崗位。
李克強在此前于太原主持會議時指出,要繼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網際網路+”,盡可能培育新動能、發展新業態。“這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也是為化解過剩産能創造條件。”1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支援創業平臺建設和職工自主創業,將國家返鄉創業試點範圍擴大到礦區,鼓勵職工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與此同時,鋼鐵行業改革的配套文件的框架也已開始搭建。
據媒體報道,作為鋼鐵行業去産能的綱領性文件,《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目前已獲得國務院批復,或將在春節後正式下發。與此同時,與這份文件相關的8份具體配套政策文件,也即將由相關負責部門起草完畢,這些配套政策分別涉及財政、銀監、環保、安監、土地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