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又是一年“濕地日”,荒漠何時能過節?

  • 發佈時間:2016-02-05 01: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月2日是第20個世界濕地日。世界濕地日是《濕地公約》的孩子,誕生於1996年。1997年2月2日,50多個國家參與了第一個世界濕地日。人們從關注水禽棲息地開始,逐漸越來越了解濕地生態系統、人類與濕地的關係。

  陸地是人類的家園。常見的陸地生態系統有森林、濕地、荒漠、草原、農田等。與濕地的富水相比,荒漠是貧水的;就面積來説,荒漠是廣袤的。目前我國濕地面積約53.4萬平方千米,荒漠面積是濕地的3倍之多。

  提到荒漠,人們常會聯想到滿目荒蕪的景象和風卷塵起的沙塵暴,似乎“一無是處”,其實不然。荒漠先於人類來到地球,是自然之子,有著天成的個性與美麗。而荒漠化,是疊加了“人為”之後的結果,也是人類如今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隨著對荒漠化研究的深入和防治的嘗試,以及對自然現象的分析與解讀,科研人員正在撥開塵幕,還原“荒漠”的本來面貌,提升荒漠的“顏值”。

  舊念中,沙塵暴是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具有較強的破壞性。然而,同樣是沙塵暴,也為人類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貢獻。早在人類文明之前,風孜孜不倦地搬運沙塵,在陸地上造就了可以滿足植物生長的肥沃土壤。例如,黃土高原即是二三百萬年以來北半球的西風帶搬運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沙塵堆積的産物,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如今,在約佔全球陸地面積1/4的荒漠地區,生活著世界上大約1/3的人口。

  隨風而行的沙塵中,富含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2002年3月20—22日,一場特大沙塵暴席捲北京,給北京的土壤帶來了大量天然有效的物理肥料和化學肥料,豐富了土壤中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鈣、鎂、硼等元素,改良了日益退化的土壤。

  沙塵飄洋過海時,部分隨大氣沉降進入海洋,為海洋生物提供營養物質。地球上50%以上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的浮游植物進行的。浮游植物的增加,除了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同時也固定了更多的碳,以減輕全球變暖效應。

  沙塵對氣候變化還有其他影響。比如,飄浮在大氣中的沙塵,白天像一把巨大的陽傘,遮住陽光,使地面溫度降低,減緩氣候變暖,此為“陽傘效應”;沙塵氣溶膠可作為雲的凝結核或冰核,通過與雲的相互作用,改變雲的物理特性、光學特性、生命週期和雲量,增加區域降水,此謂“冰核效應”。

  沙塵中攜帶的碳酸鹽和可溶鹽是鹼性碳庫的重要來源,其氫氧根離子可與大氣中工業排放的大量酸性離子發生中和作用,減少酸性污染物溶于雨雪形成的酸沉降,此謂沙塵的“中和酸雨效應”。我國南北方的工業酸性污染物排放程度大致相當,但酸雨主要出現在長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佈。專家分析,北方的沙塵天氣功不可沒。

  健康的荒漠生態系統,給人類增添福祉。比如,荒漠植被看似稀疏,卻具有較強的防風固沙能力;荒漠生態系統面積巨大,滲透性好,能把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加工成潔凈的水源,也匯聚成儲量豐富的地下水庫;廣袤荒漠上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碳,並再分配形成總量可觀的植被碳庫、土壤碳庫和動物碳庫;荒漠中有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其間孕育了多彩的文化,亦存留大量的人文景觀,吸引遊人觀光、休閒度假、探險……遊憩也帶來了旅遊相關就業的增加。

  如此正能量的荒漠,何時才能走出“荒漠化”的陰影,得到公眾的正確對待?1931年設立了“世界動物日”;1971年誕生了“世界森林日”;1996年有了“世界濕地日”;2008年議定了“世界海洋日”。在早春第一個自然紀念日——世界濕地日之際,荒漠也想過個節,期待著“世界荒漠日”,從現在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脫胎換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