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連續10年“雙縮減”

  • 發佈時間:2015-12-30 05:51:4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北京12月29日訊 記者黃俊毅報道:在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林業局公佈了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表示,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自2004年出現縮減以來,已連續10年保持“雙縮減”。

  為掌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情況,我國每5年組織開展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工作。最新公佈的第五次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7.93%。

  與2009年第四次監測結果相比,本次監測有明顯好轉,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張建龍説,具體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荒漠化和沙化面積持續減少。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262.3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61.16萬平方公里,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72.12萬平方公里,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與第四次監測期內的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里相比,減少的幅度有所加大。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自2004年出現縮減以來,已經連續10年保持了“雙縮減”。

  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繼續減輕。從荒漠化土地看,極重度減少2.83萬平方公里,輕度增加8.36萬平方公里,實際上危害程度在減輕;從沙化土地看,極重度減少7.48萬平方公里,輕度增加4.19萬平方公里。極重度荒漠化和極重度沙化土地分別減少5.03%和7.90%。

  沙區植被狀況進一步好轉。2014年沙區的植被平均蓋度為18.33%,增加了0.7個百分點。

  區域風沙天氣明顯減少。我國東部沙區土壤風蝕狀況呈減輕的趨勢,土壤風蝕量下降了33%,地表釋塵量下降了約37%,其中植被增加的貢獻率為20%。沙塵天氣明顯減少,5年間平均每年出現沙塵天氣9.4次,較上一個監測期減少了20.3%,也就是減少了五分之一。

  林沙産業快速發展。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各地大力發展特色林沙産業,沙區經濟林果面積已達540萬公頃,年産幹鮮果品5360萬噸,佔全國年産量的33.9%。林果業成為沙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拳頭産業。

  “十三五”期間,全國需要完成10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務,每年需要治理2萬平方公里,任務十分艱巨。張建龍説,如期實現2020年防治目標,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目前,有明顯沙化趨勢的30.03萬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保護利用不當,極易成為新的沙化土地;已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的面積佔55%,極易出現反覆,後續鞏固與恢復任務十分繁重;還有28萬平方公里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亟待封禁保護。

  沙區主要在我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有人認為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不適合大規模造林綠化,因而質疑沙區造林綠化行為。對此,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作了回應。

  張永利説,國家林業局提倡的沙區造林或者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造林從來都是有條件的。沙區許多地方歷史上都有森林覆蓋,黃土高原、內蒙古東部、河西走廊、新疆一些內陸河流域以及北疆的準噶爾盆地都有茂密的森林分佈。塔河下游、黑河下游至今還保留有非常好的大面積的胡楊林、梭梭林。這説明沙區很多地方其實是可以造林的。沙區很多地方不僅可以造林,而且可以獲得不錯的成效。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都是成功的範例。陜西延安的退耕還林、河北壩上的人工造林,都在很大程度上很明顯地改變了這些地方的小氣候和降雨量。

  “沙區造林必須因地制宜、科學推進、量水而行。”張永利説。現在沙區和乾旱、半乾旱地區至少還有3億多畝的宜林地,要充分考慮水分平衡,把水資源承載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來考量,實事求是以水定需、以水定林,大力發展節水林業、雨養林業,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