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面對新形勢商會一直在行動

  • 發佈時間:2016-02-04 10:17:3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趙笠鈞:在傳承中開創未來■張桂平:讓文化成為商會制勝法寶

  ■吳昭才:異地商會工作要提高水準■陳義初:只有不停地行動才能跟上形勢發展

  我國商會始建之初,有人將之稱為"草莽時代",商會的作用一般也僅為聯絡鄉情、親情、局限于溝通感情、節日聚會等。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特別是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商會建設已從"草莽時代"邁向理性和成熟,商會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新形勢下商會的作用、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要積極培育和發展中國特色的商會組織。

  2015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對外公佈《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如今已有百餘家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成為第一批試點。民政部負責人表示,2016年將總結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經驗、擴大試點,2017年會更大範圍試點。

  面對這樣多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變化,商會如何跨越發展成了每一個商會管理者思考的方向。

  趙笠鈞:在傳承中開創未來

  剛上任不久的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趙笠鈞認為商會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商會要擴大行業覆蓋,推進行業標準,提升品牌影響力。探索成立領域性、區域性分支機構,組建綠色媒體聯盟,激揚商會活力,共同為行業發展獻策獻力。

  二是商會要壯大會員組織,促進會員合作,推動平臺建設。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力爭在3年內達到1000家左右的會員規模,並借力平臺促進會員間的合作,在競合與融通中實現資訊和資源共用,增強行業間互通。

  三是商會要加強商會的智庫建設,發揮好橋梁和窗口作用,代表會員和行業利益,推動建立政府和企業的雙向對話機制,力爭將商會打造成在環境政策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民間智庫。

  四是商會要加強國際合作,提升行業水準,充分利用國家戰略推動自身發展,加強與國際環保機構的合作交流,努力將自身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環保行業組織。

  五是商會要推動公益建設,進一步提升環保企業和環保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形象,拓寬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交流渠道,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和素養,履行環保使命,同襄行業願景。

  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産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趙笠鈞表示,當下經濟下行,環保産業也必將伴隨著這一轉變,面臨發展的新機遇和挑戰,商會需要助推環保企業實現自身的産業升級來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處在這樣一個巨變的時代,商會作為環保行業的代言人,代表著最廣泛會員的利益,同時也代表著整個行業的水準。既然是大家的商會,我們在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時,會員們更要團結在一起,在傳承中延續光榮,在開創中鑄就未來。"趙笠鈞説。

  張桂平:讓文化成為商會制勝法寶

  "一個商人,如果對自身所屬商會文化及自身文化屬性認同,就容易親近商會,親近同仁,從而促進會員間地交流和團結。現代商會文化儘管還不成熟,但卻有脈絡可循,有傾向性可以把握。比如浙商的團結進取精神、蘇商強調的政商和諧觀念、徽商'賈而好儒'的傳統和徽駱駝的吃苦精神,都很好識別。"江蘇省安徽商會會長張桂平認為對文化的認同,使商會的凝聚力進一步加強,從而可以更好地抱團發展。

  江蘇省安徽商會目前有核心會員410家,集體會員3100家,合作夥伴1.8萬家。據不完全統計,會員年營業額過萬億,全年在江蘇省內及安徽投資分別超過300億元,全年慈善捐贈達兩億元。

  張桂平説:"商會文化建設一方面離不開對商會會員個體文化信仰的提煉和昇華,另一方面需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工作去培養和建立。"比如江蘇省安徽商會著力推行的民主文化,力求打破商會一言堂的專斷作風,通過會長辦公會形成集體決策,秘書處根據集體決策開展工作,可以讓會員對商會産生主人翁的意識,有利於凝聚和團結會員;另外,商會著力打造的和諧文化,通過開展"緣聚"活動,促進省內各地各級會員的廣泛接觸,不僅為會員合作奠定基礎,也是促進會員團結、增強商會凝聚力的手段;再比如商會著力強調的服務文化,通過實實在在地幫助會員解決生産經營和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切實發揮商會的排憂解難作用,在會員間形成有困難找商會的共識,從根本上增強商會的凝聚力。

  這些舉措都是將商會的文化建設具體到商會的日常工作當中,但商會文化建設更離不開獨立的文化活動的舉辦。比如商會舉辦的千人書畫大展,比如商會主辦的藝術沙龍、商會書畫院開展的系列活動等,通過這些文化活動一方面提升會員的個人文化素質,繼承徽商"賈而好儒"的傳統,另一方面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在會員間形成了以集體辦活動、以活動促交流的氛圍和共識。

  "當然,在商言商,商會文化的凝聚功能最終還是要通過商務活動的開展得到落實。我們希望通過把商務和文化有機結合,讓會員加入商會後入有所得、得則能留、留而能久,真正實現企業發展和個人素質提升的雙豐收才是我們成立商會的根本目的,也是商會增強凝聚力的根本所在。"張桂平繼而表示,商會應該在企業抱團發展中發揮著聚集人脈、商脈和財脈三方面基礎性作用,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通過商會平臺的搭建,每一個加入商會的會員都有機會結識更多的企業家,獲得豐富的人脈資源,這是商會發揮的人脈拓展作用。有了人脈,才有抱團的前提,同為企業家,有相似的理想和追求,從而有抱團的動力和能力。所謂商脈,即通過會員間交流、資訊共用、思維碰撞,能突破單個企業家的視野、資訊和判斷等各方面的局限,從而比較容易發現到更多商機,尋找到更多投資渠道。同時,也可以在會員間開展業務往來,優勢互補,從而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利潤率。

  "商會的成功是大家對本商會文化認同的結果,是大家團結一致所取得的成績。"張桂平説道,"面對新常態,如何解決困難,當企業處於危急時,商會體現的價值就會更大,2016年經濟走勢面臨更大困難,大家一定要團結為重、求同存異、抱團取暖,重點是渡過困難。"這也是他對自己作為會長的自我要求。

  吳昭才:異地商會工作

  要提高水準

  "商會成立5年來,組織不斷壯大,在服務會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商會成立後我們注重抓好商會會員發展和分支機構創設工作。通過努力我們已實現對福建各地市的全覆蓋,下設9個聯絡處或分會,會員企業比創會初期增加了4倍。"福建省安徽商會會長吳昭才對商會成立以來獲得的成績感到滿意。

  他繼而介紹,商會通過與安徽省公安廳協商,在福建省為在福建務工的徽商辦理二代身份證;2011年與福建省工商銀行建立全面戰略合作,為非廈門地區的徽商與工行進行全面對接,提供融資等金融服務;這次又與中行廈門分行合作,為廈門地區徽商企業提供金融支援與服務。同時商會還與皖閩兩地政府合作,推薦優秀徽商進入人大、政協及工商聯。商會還聘請兩省有關領導擔任商會顧問,使會員企業與政府領導對接經常化、制度化。

  另外,商會還聘請了法律顧問,幫助會員企業維權,做到會員企業訴求有人受理、有人辦理,處理結果及時反饋。商會並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與當地政府合作,妥善解決會員乃至安徽籍務工人員在生産經營中出現的重大糾紛。並還多次組織人員到安徽,對返鄉投資項目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協調。

  商會成立以來積極協助組織安徽各地市到廈門、泉州等地進行招商推介,推廣安徽、宣傳安徽,擴大安徽各地市在福建的招商。每年"9·8廈門投洽會"商會都組織皖籍企業家與安徽省政府代表團進行專場座談,促進返鄉投資項目確定與落地。同時還積極組織徽商參加福建省相關地市的投資推介活動,如龍岩千名企業家大會、泉州異地商會項目推介會等。另外還多次組織徽商與閩商一道參加安徽的徽商大會以及各地市的各類文化搭臺、經貿合作的招商活動。目前正在與安徽省團省委合作,與安徽省的貧困村鎮結對子,幫扶留守兒童。目前已將這項工作制度化、經常化。

  "對企業家來説,中國目前經濟形勢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傳統的生産結構、生産方式、生産水準已經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需要調結構、轉方式、上水準,這一轉變,不僅對企業家,對商會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吳昭才説。

  而對於這樣的變化,他似乎也早有自己的應對措施。對於商會未來的路,他表示要改單打獨鬥為産業整合,抱團發展。

  另外,改封閉運營為聯盟合作。在吳昭才看來,各個異地商會的成立都有其會員資源及外部政府等方方面面資源,但每個商會的資源又是有限的,各異地商會聯合起來,就能産生泛商會效應。

  商會以後也應該改事後服務為事前指導。針對抱團發展、綜合體做大做強這一個新的形勢,吳昭才表示,福建省安徽商會將逐步由鬆散聯合體向部分行業、部分項目投資入股、股份合作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商會的工作整體上要提高一個水準,上一個臺階。

  對於商會如何面對新形勢的發展,吳昭才似乎都運籌帷幄。

  陳義初:只有不停地行動

  才能跟上形勢發展

  "新豫商和河南商會的發展已經走過了13年的路程,到目前為止我們正式成立的異地河南商會已經達到142家(不包括海外)。13年來我們大家一起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主要的工作,歸根結底是一句話就是'組織起來',面對新形勢更是要如此。"河南省豫商聯合會會長陳義初認為,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只有不停地行動,才能不被新形勢拋棄。

  陳義初表示,新豫商在組織起來以後之所以能夠緊密地團結和聯繫,就是因為商會首先提出了"河南人經濟"的理念,鼓勵更多的河南人走出去、更多的河南企業走出去。而不是簡單的將其作為河南省招商引資的工具。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全球經濟形勢的跌宕起伏,商會又適時推出"豫商大會","5+2經濟合作活動"和"百名豫商看××"活動,以適應豫商回歸家鄉和發展的需要。

  而2008年1月河南省豫商聯合會在鄭州成立為各地河南商會的聯絡和服務建立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從而使得豫商無論在組織的推進、相互的聯繫和團結發展上都走到了中國商幫的前列。

  13年來豫商的研究、培訓和宣傳對於提高豫商素質和地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豫商在各地發展壯大,同時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發生,很多成功豫商也開始回河南發展,不但促進了河南經濟的發展也為廣大豫商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實現了雙贏。據不完全統計,從2008年至今,有8300名企業家回河南洽談投資項目,促成項目投資2081億元。

  顯然,在現代市場經濟下,商會作為一種新生群體,在與政府、社會組織的溝通與協調方面愈來愈顯示出自身優勢,已逐漸成為政府功能的補充,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企業紮根發展、抱團取暖的重要支撐,甚至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風向標,雖然商會發展在中國還不成熟,雖然商會工作複雜而繁重,但對於撐起這些工作的企業家們,一直在用行動踐行著中國的商會精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