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尼羅河入海口的清晨魚市

  • 發佈時間:2016-02-01 18:03: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開羅1月31日專電特寫:尼羅河入海口的清晨魚市

  新華社記者王雪

  1月31日清晨,霧靄沉沉之中,埃及冬季特有的小雨淅淅瀝瀝落下,位於埃及北部尼羅河入海口處的小鎮子又迎來了新的一天。

  這座名叫“燈塔莊園”的小鎮起源於古時的漁民村落,位於埃及首都開羅以北約200公里,被稱為“埃及母親”的尼羅河在此奔流入海。伴著晨曦與地中海撲面而來的海風,連夜工作的漁船滿載而歸,岸邊的魚市則迎來了清晨的喧囂。

  “二十,一次!三十,一次,兩次!五十,一次,兩次,三次,成交!”一位中年魚販吆喝著,腳下摞滿了一筐筐新鮮的魚蝦,周圍擠滿了挑選海鮮的買主。

  在狹窄而泥濘的岸邊小道上,漁民們將一夜的收成卸下船,就地交易。每天最鮮美的魚蝦便從這座小鎮運往全國各地。

  對於埃及人來説,打魚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行業。漁民通常代代相傳,聚居在沿海的小村落裏,每天伴著日落出海,日出歸來。日復一日的勞作賦予了他們黝黑的膚色,也豐富了埃及成千上萬家庭的餐桌。

  從歷史中一路走來,埃及的漁業工作者在今天仍舊在為生計奔波著。

  70歲的薩阿德·迪亞卜穿著防水靴,一邊動作利落地清理著小船,一邊告訴記者:“我從10歲開始打魚,這艘船歸我與我的兄弟們共有,全家60多口人都靠它生存。我記得小時候,漁民們都是富足人家,但現在,因為物價上漲,油錢等貴了,魚市的買賣不如從前了。”

  老人説,冬天收成不如夏天,有時候出海要三天三夜才回來,到很遠的海域去,“像我這樣的老頭兒,孫子都有好多了,我帶著他們幹活”。

  “老迪亞卜我也認識多年了,他們一大家子都在這兒幹活,”旁邊的中年魚販馬希爾·阿卜丁從人群中走來對記者説。他穿著灰色工作裝,褲腿上滿是泥水。

  “我是專門做買賣的,不出海。我替漁民把海鮮賣出去,幹這行也有20多年了。清晨5點多,買主就開著小卡車從各地到這邊來,最近天冷,加上物價上漲,買主有點承受不起了。就盼著天氣暖和吧,”他説道。旁邊買賣吆喝聲,卸貨的號子聲此起彼伏。

  漁業是埃及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據埃及政府數據,2013年埃及有超過4000艘註冊商業漁船和4萬多艘無動力漁船在地中海海域捕魚,漁業工作者超過8.9萬人。但由於經濟蕭條、漁業資源利用不當等問題,埃及漁業仍待進一步發展。

  “我是幹雇工的,早上過來等活兒,船上的人雇我跟著出海。每天我都在這裡,現在出海一般一兩天,或者更久。我從小就做這一行,其實捕魚是很危險的工作,除了在海上可能遇到危險之外,也要承擔一定的經濟風險,”約30歲的漁民阿拉·穆罕默德對記者説。與其他人的滿面風霜相比,阿拉·穆罕默德多了一份樂天派的幽默。

  “我已經結婚了,還有一個兒子,雖然日子艱難,但祖祖輩輩的生活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他説。

  “要問我希望啥,我盼著埃及也能為漁民成立一個工會,為退休漁民找個養老的辦法,還盼著兒子以後別幹這行啦!”阿拉·穆罕默德對著鏡頭露出樸實的笑容,仿佛身前一艘艘漁船上滿載著未來。

  晨曦終於衝破層層霧氣照亮這座海邊小鎮,一輛輛小卡車載滿了魚市的收穫奔向遠方。生活,總歸是生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