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捕魚陷賠錢怪圈:漁民出一次海虧千元
- 發佈時間:2015-09-25 07: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揭秘】海洋捕魚陷賠錢怪圈:漁民出一次海虧千元.。.
來源: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為了讓海洋中的魚類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長時間,對魚類的生長進行很好地保護,我國每年都要對海洋漁業進行休漁。我國山東的膠東半島海域,每年從6月初到8月底,就禁止任何人在規定的海域內捕魚。經過3個月的休漁季後,9月初,膠東半島正式開海捕魚。世世代代依靠海洋漁業生存的漁民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不過,海洋漁業資源逐年下降的現實,也讓他們對出海捕撈多了份擔心。
記者上漁船體驗出海 漁業資源減少漁民賠錢捕魚
每天清晨是漁船集中返港的時間,也是碼頭最為繁忙的時候,一大早老漁民于德信便站在碼頭上,迎接他出海歸來的漁船。于德信是個地地道道的漁民,一輩子以捕魚為生,在當地是個響噹噹的老船長。
5年前,于德信拿出了畢生積蓄攢下來的70萬元,跟信用社再貸了300萬,一次性買了兩艘110千瓦的漁船,在當時轟動一時,他也成為了當地為數不多一家同時擁有兩條漁船的漁民。
剛開始那幾年,海洋漁業資源好,魚又多,捕魚很賺錢,每個月除去3萬元的貸款利息,還能有不錯的盈利,一年下來能還掉20多萬的本金。按這個速度,于德信再苦幾年就能還清貸款了。但是沒想到,近幾年海洋漁業資源迅速減少,整個兒打亂了他的計劃。因為收入大幅下降,兩艘船常常入不敷出。別説還本金,有時候就連償還利息都成了難題。
于德信的女婿孫中國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這4萬多斤魚裏大部分都是這種小魚,由於個頭太小無法當做經濟魚銷售,只好買給飼料廠做配料,每斤只能賣到0.5元。4萬斤魚,也就收入2 萬多元。能買上價的就是鲅魚,價格從去年每斤2元多漲到今年的4元多,漲了近一倍。價格是漲了,可魚卻比往年少了許多。
孫中國這一趟5天總共能收入4萬元。可這一趟出海,僅油費這一項就花了3萬9千元,再加上200噸冰4000元,成本就要4萬3千元,這還沒算工人的工資錢。
孫中國:現在都是硬扛著,不扛著怎麼辦。工人放回家了,過一年再找工人找不著了,賠錢也得扛。
出海捕魚是件非常辛苦的活兒,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少,人少船多是個普遍現象,為了防止捕魚季招不到船員,漁船老闆在年初就與船員簽訂了合同。每年支付4到8萬元不等的工資。孫中國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他們今年雇傭了12名船員,一年工資就要78萬。像他家這種情況在當地並不少見。但船是貸款買的,即便是不好幹,他們也不敢停下來。
9月是孫中國最忙的時候。從1號到11號,他帶領船員連續出了兩趟海。
下午1點,雨停了天空放晴。吃過午飯後,孫中國和船員開始整理修補好的漁網,給漁船加冰,為漁船出港做好準備。為了真實了解老孫和船員們捕魚的情況,記者一同踏上了老孫的漁船。
下午4點15分,孫中國帶著船員們踏上了今年開網捕魚以來的第三次航行。海面碧波盪漾,夕陽從密布的烏雲中透出了一片金光,照在了老孫出海的航道上。
航行了大約2個小時,老孫招呼船員開始下了這次出海的第一網,老孫船上採用的是拖網,即兩條漁船同時拖一張網,俗稱為“雙拖”,下網時,兩船靠近,頭船將曳綱另一端拋給跟船,跟船係在拖網環上。然後兩船分開,頭船依次放網,兩船保持一致的速度齊頭並進航行。
下過網後,船員兼廚師的劉富濤,就開始忙著給大夥準備晚飯,由於在海上航行時間長,船上很少帶葉菜,準備的大多是像茄子、洋蔥、馬鈴薯之類比較容易存放的蔬菜。
記者:我看你們吃的怎麼都是小魚呀?那些大魚你們怎麼不吃呀?
船員:大魚都要賣的。
這些船員每天能打成千上萬斤魚,按理説吃一、兩條魚,應該很方便,但他們卻不捨得吃。此時船員們在甲板吃飯,而老孫卻獨自一人在開船。孫中國今年39歲,在海上捕魚已經17年了,他告訴記者以前海洋漁業資源好的時候,出海捕魚是件很輕鬆的事兒,只要對洋流、對魚群判斷準,魚肯定少不了。可是現在更多的是要碰運氣,在他看來現在捕魚跟賭博一樣,把油錢、工人工資當成賭注,跑幾十海裏,一網撒下去能不能“賭贏”誰也説不好。
晚上8點,孫中國通過觀察捕魚探測器發現,在這一海域捕撈的情況並不理想,他決定提前收網。
晚上8點15分,老孫發出起網指令,全體船員都開始行動起來,他不斷從駕駛室探出頭,一邊觀察著船員的工作,一邊不斷調整船的位置。此時另一艘漁船將曳綱拋給老孫的漁船,船員們用紊車絞動起網,邊拉邊拽將網兜一樣的漁網吊上船,整個收網過程用了近1個小時。
《經濟半小時》記者:你感覺怎麼樣?
孫中國:感覺比我預想的強一點,我預想的是一千斤,現在差不多能有兩千多斤。
撈起的這網魚,大部分是小魚,其中有一百多斤鲅魚。老孫告訴記者這一網不賠錢,兩個船拖了兩個小時油錢一千多元,這些魚能把油錢掙回來。
孫中國:就可以保油錢,沒有利潤。工人工資不用提了,這是擺到眼前的事實。
船員將剛捕撈上來的魚,快速分揀好後,便開始整理漁網,收拾甲板。老孫見第一網捕撈量不錯,覺著這片海域資源還行。於是決定讓同行的另一條漁船也馬上下網,晚上9點鐘,老孫的船隊下了第二網。
下過網已經是晚上10點,記者順著扶梯下到了位於甲板下方船員休息室。
記者李雪峰:這裡的面積大概就是三到四平方米的位置裏面,就使用這樣的木板隔成了一間一間的休息室,我們可以看到每一間的休息室這個寬度也就是三四十公分的樣子,這裡面的噪音非常之大,因為緊鄰著發動機的機艙室,儘管是這樣這麼吵的環境下,忙碌一天的船員們在這裡面已經酣然入睡了。
船員休息室緊挨著發動機艙,裏面不光噪音大,而且悶熱。常人一般很難忍受。可能是太累了,船員們在這樣嘈雜的環境下卻睡的很香。
因為上一網撈的不錯,超出了老孫的預期,所以老孫決定賭一把大的將這一網拖到天亮。從10號淩晨到11號晚上11點,算起來老孫已經36個小時沒有合眼了。此時他也真有點扛不住了。
孫中國:現在應該説盯不住了,現在已經到精疲力盡的時候了,熬到最後了。鐵人也不行24小時不睡覺,這幫人的經歷,太遭罪了。
根據漁網在海裏的形態,老孫信心滿滿認為這網魚應該不錯。但當漁網全都出水後,令他大失所望,拖了一個晚上才打上來4000多斤魚,跟昨晚拖2個小時的結果一樣,而且這次鲅魚更少得可憐,只有五六十斤。
這網魚老孫賭輸了,賠了幾千元,但經濟上的壓力迫使他,還要繼續幹下去,不能停,也不敢停,因為未來的日子他們還要繼續。
漁家樂吃海鮮 發展牡蠣養殖 乳山市傳統捕撈業轉型有高招
每天傍晚是乳山南泓漁港最繁忙的時候,出海了一天的漁船,在這個時候都紛紛返港,魚販和附近的居民都會到這裡採購海鮮,下午5點多家住南泓南村的漁民宋吉福,也駕船歸來了。
記者:今天收穫怎麼樣?
漁船老闆宋吉福:不好,什麼都沒有。
宋吉福淩晨3點鐘便出海,到下午5點鐘回來,出海十幾個小時只打了幾十斤皮皮蝦,少量的小章魚和幾隻螃蟹。
記者:你今天打這麼多,能賺多少錢這一趟?
宋吉福:不夠費用的,不夠油錢的。雇兩個夥計,一天得六百,這些一共能賣六百塊錢。
宋吉福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他主要是在近海捕撈,這兩年同樣面臨著海洋漁業資源減少的困境,雖説捕魚收入減少了,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家的生活。
宋吉福:能補貼家用,家裏的婦女幹,夠花的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事能讓家裏婦女積極參與還能賺錢呢?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宋吉福家裏來尋找答案,剛一進院子,便見到了一群遊客正在圍著一盆螃蟹拍照。
遊客:你看看,夾斷了。哇,太有勁了。
這位正在屋裏忙著做飯的大姐,就是宋吉福的老伴陳素娜,陳大姐今年54歲,是個土生土長的漁民,2010年她所在的南泓南村成立了旅遊服務公司,打算在村裏開辦漁家樂,平日靠在外打零工的陳大姐,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去報名,他們家成為了村裏第一批漁家樂會員家庭。
陳素娜: 7、8、9月是旺季,這個季節的遊客多一點,特別是孩子放假了,領著孩子出來,到這兒看看大海,看看漁船,到這個地方來。
村裏將漁家樂家庭實行公司化的“五統一”管理,即“統一宣傳、統一接待登記、統一接待價格、統一菜譜、統一結算”。這樣保護了遊客和漁家樂會員家庭的雙方面利益,這一模式推出後,得到了遊客的認同和漁家樂會員家庭的擁護。
臨近中午的時候,一桌豐盛的海鮮農家飯便做好了,遊客圍坐在一起,品嘗著剛從海裏捕撈上來的海鮮,院子裏歡聲笑語。物美價廉是南泓南村漁家樂的最大特點,因此慕名前來的遊客越來越多。
通過開辦漁家樂過上了幸福生活的遠不止宋吉福一家。李娟是10年前從河南老家嫁到南泓南村的。當時漁民們的生活狀態,到現在她還記憶猶新。
漁家樂經營者李娟:那時候就指著出海,封海了什麼事沒有了,男的打麻將,打完麻將喝酒,
通過開辦漁家樂,幾年的功夫李娟家裏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李娟:全部都翻新,都是新房,原來的房子哪有這麼高,沒有這麼高,也沒有這麼亮,也沒有裝修這麼豪華。
如何讓漁民轉變觀念,發展帶動更多漁民參與漁家樂經營,一直是村委會工作的重點,要讓參與漁家樂的漁民獲得利益,嘗到甜頭,一直是村黨支部書記宋合光的工作思路。
乳山市海陽所鎮南泓南村黨支部書記宋合光:經濟收入他們看到了,也體會到了,所以他們逐步地由原來的不認識,現在重新認識到發展漁家樂都想幹這項工作。
在南泓南村大力發展的漁家樂打造休閒漁業的同時,乳山市依託地緣優勢,通過大力發展牡蠣養殖,將傳統漁業轉型升級,打造海上糧倉。
王志剛是個遠近聞名的牡蠣養殖大戶,養殖牡蠣已經15年了,養殖面積從最初的150畝發展到現如今7000畝。2014年王志剛成立了水産養殖合作社,帶動全村50多戶漁民參與養殖牡蠣,去年銷售了1000多萬斤,銷售額達到了2000多萬元。
由於當地政府多年來重視海洋環境和自然生態的保護,拒絕發展有污染的項目,再加上乳山自然形成的避風港灣內,海水鹽度適中,適合牡蠣生長的浮游植物種類豐富,數量繁多,養殖模擬野生牡蠣生長環境,乳山産出的牡蠣個頭大、肥滿、肉質緊實、口感好。為了擴大銷量,給産品買個好價錢,去年王志剛開了網店,也做起了電商。
乳山潤豐養殖合作社理事長王志剛:價格應該是賣的附加值,比我們賣給哪個地方都高。
網店的開設,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先粗放的銷售模式,原先統一銷售給水産公司每斤只能賣到2、3元,現在通過網路銷售最好的15釐米的牡蠣可以買到每斤20元,售價是原先的10倍。
目前,乳山市像王志剛這樣的牡蠣養殖戶有一千余家,産業從業人員有1.2萬人,牡蠣養殖面積達7萬畝,牡蠣年産量28萬噸,佔乳山市海水養殖總産量的76%。擁有牡蠣加工企業6家,所生産的牡蠣産品出口到南韓、日本、歐洲等國家,年創匯1500多萬美元,總計年産值達14億元。乳山已經成為了膠東半島最大的養殖基地,也被譽為“中國北方牡蠣第一市”。
乳山市副市長孫軍:我們通過引進新品種,改良品質,適度增加養殖面積,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從而使這一産業迅速升級。同樣為了海産品的銷售,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引進商品,同時做活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這樣使漁民既增産又增收。
通過舉辦“乳山牡蠣品鮮季”,體驗牡蠣燒烤美食、品鑒“乳山牡蠣菜品製作交流會”讓更多人品嘗和了解牡蠣,從而提升“乳山牡蠣”的知名度,帶動牡蠣健康産業發展是乳山市推動漁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舉措。除此之外依託優美的生態環境,打造健康養生旅遊産業,發展休閒漁業成為了新的發展方向。
孫軍:乳山市是中國的優秀旅遊城市,近些年來我們也依託我們地區青島、煙臺、威海中心腹地的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大力引導漁民發展休閒娛業,重點抓好漁家樂這一塊農産品,我們組建的漁家樂經營公司,實行統一標準規範管理共吸引328戶漁民參互其中經營,這樣我們通過淺海養殖休閒漁業,和遠洋捕撈這三個主要途徑,實現了漁民增收,漁業增效。
半小時觀察:蔚藍的海洋,蔚藍的圖景
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同時也檢驗著人與自然是否做到了良性互動。我們常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漁業的變化,正在告訴我們,寬廣的海洋,並不能提供無窮無盡的資源。海洋,需要我們加倍珍惜。乳山海洋生態環境良好,大部分海水為一類水質,這為海洋漁業尤其是近海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成為乳山人引以為傲的資本。面對逐年減少的資源,祖祖輩輩生長在海邊、靠海為生的人,已經開始了産業升級和結構的調整。從過去原始的深海捕魚,轉型到現在的近海養殖。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的經營模式,正在將漁業轉型做大做強。科學用海,才會讓人與海洋更好地實現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