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夢工廠”裏的“創”事多
- 發佈時間:2016-02-01 01:30:3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 羅 輝林 嵬甘 泉
30年前,河南省鶴壁市因煤設市、因煤而興。近年來資源枯竭的危機感,倒逼這個城市較早地探索轉型升級。記者近日深入鶴壁企業工廠調研採訪,見聞3個小故事,詮釋了這座中部城市創新驅動之路。
科技創新:9個博士一盞燈
在鶴壁,“9個博士一盞燈”的故事廣為流傳。
在國立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裏,擺放著各種“魔幻”的LED燈。1顆發光的蛋懸浮在空中並旋轉——這是磁懸浮檯燈;一款復古的“煤油燈”通過吹氣,就能明滅電子燈芯——這是採用智慧壓力傳感技術的“老時光”燈……
創造這些神奇LED燈的,是9名回鄉創業的博士。鶴壁人朱明甫曾留學美國,是半導體物理學博士。在他的提議下,平均年齡只有32歲、帶著不同專業技術的博士們,組成一個創業團隊,懷抱同一個夢想,回到中原小城鶴壁。
科技創新是他們贏得市場的制勝武器。朱明甫告訴記者,他們研發的LED燈具通過光引擎技術,用電效率提升90%,在全球同行業中居於領先地位。
9名博士創造的燈,不止于“節能”,另一個特點是“智慧”。每一款燈都有屬於它的智慧晶片。9名博士真正的夢想在於,利用燈與燈、光與光之間形成的網路,與網際網路進行連接,開啟億萬家庭的智慧家居生活。
在這個網際網路聯接一切、科技急速更疊的時代,依靠漫長的資本原始積累的企業成長規律被打破。國立光電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一齣生就風華正茂。
要實現創新驅動,企業始終是創新主體,起著主導作用。鶴壁通過支援企業技術創新、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措施,推動一大批處於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根據規劃,到“十三五”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體規模達到500家,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以上。
模式創新:村口來了個“衛星工廠”
另一故事的主人公,是1名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婦女——黃甫燕。
對留守在家的46歲鶴壁市淇縣婦女黃甫燕來説,希望有一份工作,就在家門口上班。這樣既可以照顧到小女兒、老人,還可以顧上3畝多玉米地。2015年初,她這個願望得到實現。
國內較大的服裝代加工企業——新亞服裝有限公司在村頭開辦了一家“衛星工廠”。所謂“衛星工廠”,就是主廠配套的一些小而精、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車間。黃甫燕所在的工廠現有員工220人,其中多數是周邊4個自然村的留守婦女。
記者在淇縣朝陽新農村社區“衛星工廠”看到,不大的廠房,整潔有序。黃甫燕告訴記者:“離家不到5分鐘,既方便回家給小妮兒做飯吃,一個月還有兩三千塊的收入,美得很。”
類似“衛星工廠”僅在淇縣就有10家。新亞公司負責人金常青告訴記者,開辦3年的“衛星工廠”,人員穩定率在90%以上,製作衣服合格率遠高於其他代工企業,保證了市場競爭力。
創新驅動,不僅在於技術新,更在於模式新。記者在鶴壁採訪了解,近年來,鶴壁市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籌空間,拓展一批産業發展空間;推動生産方式向柔性、智慧、精細轉變,一批産業新體系、新業態形成。
機制創新:2000萬元撬動12億元
第三個故事是“雪中送炭”。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經過10年潛心科研,在光電晶片技術方面取得纍纍碩果。2010年10月,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與深圳仕佳公司共同出資在鶴壁成立公司。歷經3年,公司投入2億多元準備將這些重大技術成果市場化。然而就在市場之門打開之即,企業的資金卻到了山窮水盡地步。再加上國際上光電晶片每片價格驟降,把這家科技型企業逼到了懸崖邊緣。
關鍵時刻,鶴壁市創新對科技企業的財政扶持機制,使得仕佳光電成為首批“撥改投”試點企業。2013年,由鶴壁市經濟發展投資公司投資入股2000萬元,仕佳光電産品很快進行大批量生産,並以200美元每片的價格盈利優勢成功搶灘國際市場。2015年,仕佳光電産品國際市場佔有率達到50%。
鶴壁市科技局局長秦志軍説:“如果採用舊體制,財政不可能一次性對一個企業撥款支援這麼多。通過投資入股則改變了這一局面。”這家企業目前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光分路器晶片生産企業,項目達産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2億元。
記者在鶴壁採訪了解到,當地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為創新驅動注入更多動能。如鶴壁改革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結構,變傳統的項目無償資助方式為“借轉補”“撥改投”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財政投入機制。
“創新需要環境。”秦志軍説,只有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更好地為各類卓越人才、優秀的企業成長培育豐厚土壤。(新華社鄭州1月29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