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安瀾呼蘭河
- 發佈時間:2016-01-31 20: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黑龍江省綏化市地域輪廓猶如在松花江、嫩江交匯處騰躍水上的一條碩大錦鯉,閃耀靈動洋溢著無限生機和活力。
黑土地腹地得天獨厚優勢,使綏化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商品糧基地核心産區。其間松花江中游左岸一條大支流呼蘭河穿越而過。然而這條古稱“忽拉溫江”的呼蘭河水量分佈及其不均,豐枯水變化很大,旱澇現象嚴重,地表侵蝕嚴重。。。。。。
連日來,參加黑龍江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綏化團代表們結合審議省長陸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目標,就防洪、治澇、灌溉、環保等綜合治理呼蘭河發出疾呼,治水安瀾成為實現綏化經濟轉型發展,蓄積持續發力新動能的當務之急!
百年間,呼蘭河水害屢發,僅2013年,發生的罕見洪澇災害,就有10條河流氾濫成災,直接損失達23.9億元。每當洪水襲來,肆孽狂為貽害千里;此外,呼蘭河流域內500萬畝水田,也存在地下水過度開採,井灌水稻佔到48%,極大影響水稻口感、品質。代表們就此問題熱議,按照黑龍江省提出的“減玉米,增水稻、大豆,擴果蔬”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方向,綏化應再發展自流灌溉200萬畝水稻,即可節約地下水8億立方米。其他諸如水質污染,沿岸生態修復等問題,皆係呼蘭河治理缺失所致。呼蘭河流經綏化市8個縣區計345公里,流域內耕地面積2.8萬平方公里,佔呼蘭河流域總面積77%;綏化市流域內耕地面積231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77%,代表們一致認為,呼蘭河治理關乎全市經濟發展命脈,如何綜合治理、利用區域水資源,形成區域競爭優勢格局,是發展區域經濟亟需破解的重要問題!
綏化團代表們在審議陸昊省長《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時,對如何在新常態下“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領會深刻,特別是對完成“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目標充滿信心。目前,綏化市委、市政府已將對呼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列為一號工程推進,最終實現呼蘭河“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城麗、業興、民富”治理總目標。
對此,代表們圍繞黑土資源永續利用、水資源科學開發和高效利用;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創新示範等展開熱烈討論,代表們認為綜合治理呼蘭河是在進入“十三五”開局之年,在全省深入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新常態下推進的,如何打造呼蘭河流域改革試驗創新示範區?新常態下怎樣調整供給側結構,促進經濟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如何保護生態,提供綠色有機農副産品,確保國家糧食、食品安全?就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加快培育經濟持續發展新動能。
綏化市蘭西縣委書記王立波代表説,做好呼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工作,對綏化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意義重大。對蘭西來講,有助於生態文明建設;有助於旅遊産業開發;有助於農民持續增收;有助於拉動城鎮建設;有助於防洪減災。呼蘭河蘭西段變成季節性河流,冬季、春季用水高峰期常常河水乾枯無水可用,但卻隔幾年洪水氾濫,行洪區內農作物基本絕産。此外,呼蘭河污染較嚴重,凈化難度較大,冬季嚴重時無法飲用。呼蘭河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綏化市望奎縣委書記單偉紅代表説,目前,望奎共篩選各類項目43個,2016可實施項目11個。規劃到2025年,望奎縣投資56億元實施中型水庫、節水配套等項目,全面推進呼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
綏化市委書記張晶川代表提出,綜合治理呼蘭河要從控水、凈水、節水、興水等方面規劃、實施。重點提出以呼蘭河干流兩側各10公里、支流兩側各5公里作為重點開發區域,突出建設圍水項目、做大圍水産業。在重點開發區域內共有耕地1295萬畝,通過興修水利工程和灌區治理,改造中低産田360萬畝,新增水田面積100萬畝,增加蔬菜等有機食品面積150萬畝,直接效益將超過100億元;通過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加強流域內林地、濕地、草原等生態資源修復保護,大力發展濱水遊、鄉村遊、生態遊以及養老養生等新業態,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據悉,目前推進呼蘭河綜合治理,已在編制《呼蘭河流域水利綜合治理規劃》,並列入今年全省水利重點流域規劃範圍。共涉及8個縣(市、區)70個鄉鎮,規劃面積4600平方公里,輻射區為肇東和安達兩市;確立呼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蓄灌工程、防洪工程、灘區清障整理工程、環境治理工程、生態景觀工程、城鄉飲水安全工程、經濟産業工程等七大工程。
現已建立呼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項目庫,重點項目398個,總投資606億元。並初步確定2016年擬實施重點項目117個,總投資126.2億元。
從1月27日至30日,綏化團代表們一致表示,要把呼蘭河打造成防洪的堅實屏障、綠色環保的景觀長廊、區域經濟産業集群等,成為國家商品糧生産核心區、綠色有機農産品生産示範區、高效生態農業的先行區、統籌城鄉發展前導區。(中國經濟網記者 倪偉齡 吳旋 通訊員鄭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