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精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 發佈時間:2016-01-28 01:30:5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文君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分化日益加劇,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自2012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四年強調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這是中央從三農工作的全局高度,為我們指明瞭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以及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瓶頸、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方向。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循序漸進,有序推進從調查摸底、完善模式到優化機制等的系統工程。

  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調查摸底

  開展對産業和農業從業人員等的摸底調研,重點掌握農業生産資源稟賦、主導産業發展情況、農業規模化和組織化發展情況、農業從業人員結構數量和素質等,分析農業産業發展趨勢,合理估算産業發展需要的各類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重點解決原來普遍存在的以簡單“培訓”替代“培育”、培育工作缺乏精準性的問題。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農村産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形成相互支撐的耦合系統。將具有一定産業基礎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具有強烈發展願望與發展潛力的骨幹農民作為生産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將農業企業關鍵技術崗位人員作為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將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經紀人、農業機械操作人員等作為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分類分産業(工種、崗位)建檔入庫,為精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奠定基礎。

  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不同地區之間氣候條件、土壤狀況及經濟發展水準等均存在較大差異,造成了地區之間農業産業的結構類型較多,農村人口對於土地的依賴程度差異較大,政府對於農業的支援與扶持能力相差也很大。因此,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面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模式,必須依靠各地根據自身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經過多年的實踐,全國各地形成了多種農民培訓模式,包括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模式、現場傳導型培育模式、典型示範型培育模式、項目推動型培育模式、媒體傳播型培育模式等。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可以汲取以往的各种經驗,根據産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創新適合當地特點的教育培訓模式,包括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農技推廣面對面等培訓模式;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訊化平臺,積極採取現代化、資訊化手段,開展網路教育、線上培育;探索“網際網路+培訓”模式,實現線上學習、線上技術諮詢、共用教學資源資訊等等。

  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聚合優勢資源,形成以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公益性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為主體,以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以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實訓教學基地,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經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訓需求,構建手段先進、運作高效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農民的教育培訓,基層農廣校是主要載體。然而,當前大部分基層農廣校仍處於恢復重建中,培訓主體建設薄弱。大多數農廣校無獨立辦公場所、無專職人員、教學儀器設備簡陋、培訓條件差,難以保證培訓支撐;實訓基地大多為農企、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少有農民田間學校,實訓效果較差。因此,健全教育培訓體系,重點在於加強基層農廣校建設。通過落實農廣校人員編制和財政保障,建立與職能任務和辦學要求相適應的專職辦學隊伍,改善辦學基礎條件,提升教育培訓能力。

  優化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機制

  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定向的政策扶持,既是鞏固培訓成果的需要,更是吸引廣大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培育的需要。只有加強對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解決農民在資金、技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後顧之憂,才能讓職業農民在良好的環境裏就業創業,才能讓培育工作的開展由“上級要”變成“農民需”:一是産業扶持。整合涉農項目,引導各級各類農業項目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逐步形成項目帶動産業發展、産業促進職業農民隊伍壯大的相互融合的良性發展模式。二是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各種資源要素向職業農民流動。引導農村土地優先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支援和幫助職業農民開展無公害農産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打造特色品牌。三是資金支援。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建立資金互助制度,引導小額貸款,提供貸款擔保,開展生産保險,提高補貼力度等,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財力支援。(作者單位:江西省委黨校經濟研究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