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湖北陶瓷業:瘦身體更健

  • 發佈時間:2016-01-27 16:29:34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 陳岩 彭一葦

  “剛剛過去的2015年,對整個陶瓷工業而言,困難重重。全國瓷磚年産量近10餘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預計下降20%左右。”18日,湖北省陶瓷協會會長吳全發透露。

  在全國陶瓷行業産能過剩、壓庫嚴重、開工不足的大背景下,我省陶瓷業如何“瘦身”?

  記者在當陽、宜都、襄陽等陶瓷集中産區採訪時發現,一些地方從供給側做減法,使用關停、淘汰、轉型、升級、網際網路+等思路、辦法,取得初步成效。

  優勝劣汰,32條陶瓷生産線停窯

  曾經,陶瓷企業在建材領域火爆異常,甚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我國的陶瓷行業營收並未下滑,反而增長。“那時,陶瓷廠開一家火一家,數錢數到手軟。”湖北大地陶瓷有限公司趙先勇回憶。2003年,大地陶瓷剛成立時發展順利,産品不愁銷路。每天來廠裏提貨的大卡車要提前預約、排隊上貨。

  賺錢的“羊群效應”讓眾多企業一哄而上,不顧産品定位,先擠到低端市場分杯羹再説。

  隨著沿海産業轉移不斷升級、房地産市場高速發展,我省陶瓷産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形成當陽、宜都、蘄春、黃梅、襄陽5個陶瓷産業園區。“然而,産品同質化嚴重、自主品牌培育不夠,使湖北陶瓷企業在市場上話語權不夠。”湖北寶加利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秋咏説:“只有平臺,沒有舞臺,湖北陶瓷無法走出貼牌的尷尬。”

  2014年,曾經的“明星”——當陽一家陶瓷企業宣告破産,並進行公開拍賣,最終流拍。

  直面現實,湖北下定決心壯士斷腕,淘汰落後産能。

  32條陶瓷生産線退場,從鼎盛時期的114條縮減到目前的82條。

  規模以上陶瓷企業從2010年的71家減少到現在的55家。

  飛向全球,為陶瓷插上網際網路翅膀

  當陽市建築陶瓷産業集群頗具規模,已納入全省重點扶持建設的52個産業集群行列。

  目前,集群內陶瓷企業13家,生産線47條。記者走訪企業時,大多數企業訴苦“現在生意不好做,庫存量較大。”

  當陽市陶瓷産業協會會長劉躍進説,為消化庫存,當陽市選擇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擴大陶瓷産品的銷售,面向更廣闊的市場,陶瓷産業煥發新生機。

  湖北九峰陶瓷公司探索“網際網路+陶瓷”的無限空間,目前已進駐京東、陶寶、一號店等各大電商平臺,年銷售額達3億多元。他們還通過網際網路+,將産品銷往英國、俄羅斯、南韓、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地。

  湖北省陶瓷協會秘書長李文聰認為,“網際網路+”平臺,可以有效化解部分過剩産能,以較低的成本達到覆蓋全球的效果,同時,拉近生産者與消費者的距離,拉近行業上下游的距離,充分挖掘市場潛力。

  浴火重生,3毫米最薄陶瓷“當陽造”

  去年初,“去日本買馬桶蓋”,迅速成為輿論焦點。這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品質問題,亦凸顯“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智造”的迫切需求。

  “湖北陶瓷企業大多數走的是中低端路子。”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劉偉説,“模倣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漸成主流。對於大路貨産品,消費者不再買賬。”

  越來越多的湖北陶企開始將淘汰落後産能的壓力轉化成轉型升級的動力。面對産能過剩、産品同質化、市場需求下降,去年12月,當陽市九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義大利西斯特姆集團公司簽訂國內首條3毫米超薄岩板生産線合作協議,擬於今年5月投産世界上最薄(僅3毫米)、世界上最大規格(3600×1200毫米)、世界上最輕(每平方米僅7公斤)的瓷質裝飾板材。

  當陽九遠科技董事長許諾説:“這款義大利科學家花5年時間研發的超薄岩板新材料,代表世界頂尖的創新技術,也是未來環保建材的發展方向,我們領先市場一步,就能進入無競爭狀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