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川:“財政因素分配法”激發鄉鎮活力
- 發佈時間:2016-01-27 07:31:0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程天賜
臨近春節,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申家鄉青竹村金銀花基地業主程玲,為擴大規模決定硬化1800米生産路。正為資金犯愁時,申家鄉黨委政府拿出6萬元給予獎補,解了程玲的燃眉之急。申家鄉如此“慷慨”,是因為達川區實施“財政因素分配法”後充實了鄉鎮的財力。
近年來,達川區按照財力向基層傾斜、經費按因素科學保障的原則,創新實施“財政因素分配法”,以鄉鎮的人口、遠近、上年實得財力等作為因素,按權重比例分配財政資金。財政預算公開透明,經費撥付及時到位,切實解決基層服務群眾的後顧之憂,激發了鄉鎮活力和基層幹事創業熱情。
“財政因素分配法”,杜絕“跑部錢進”
實施財政“因素分配法”之前,達川區鄉鎮財政預算一直實行“零基”+“增長”方式,以“零”為出發點進行預算,對地理位置、基本財力、人口數量、歷史負債等因素未予足夠考慮,科學性缺乏,主觀隨意性大。財政預算約束剛性成為“一紙空談”。廉政風險防控壓力巨大。
由於財政經費得不到基本保障,日常運轉出現困難,一些鄉鎮領導幹部“不是正在要錢,就是正在要錢的路上”,“泡”在城區跟領導、打報告、搞協調,出現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現象;甚至出現“職能部門吃回扣”的非議流傳。部分鄉鎮、村(社區)幹部墊資開展工作,工作積極性大為受挫。
針對這一弊病,達川區委、區政府以改革精神為指引,以強化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財力保障為目標,通過實地調研、深入摸底、多方徵求意見,從2014年起,創新實施“財政因素分配法”,切實堵塞各種資金管理漏洞,為深化財稅制度改革作出有益嘗試。
達川區委書記許國斌接受採訪時説,實施“財政因素分配法”,就是要幹部回歸本職,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抓發展抓服務上,而不是“跑部錢進”。糾正財政資金分配“指揮棒”偏向,也就抓住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區的“牛鼻子”。
財力下沉鄉鎮,資金分配公開透明
按照“財政因素分配法”,達川區增加了鄉鎮人員公用經費,鄉鎮行政人員公務費由1.02萬元/人增加至1.1萬元/人,偏遠鄉鎮增加至1.32萬元/人。對全區15個距離城區超過60公里的偏遠鄉鎮增加財力補助10萬元,財政預算非稅收入返還補助由60%增加到70%。對總人口在2萬人以下的鄉鎮補助經費50萬元,總人口在2萬至3萬人的鄉鎮補助經費60萬元,總人口在3萬至4萬人的鄉鎮補助經費70萬元,總人口在4萬人以上的鄉鎮補助經費80萬元。根據前一年的支出決算,對總財力排名後10位的每個鄉鎮補助資金10萬元;根據財政供養人口計算,對每人平均財力排名後10位的每個鄉鎮補助資金10萬元。同時,加大對村(社區)的保障力度。按農業人口、面積、道路和水利設施情況等因素將村分為一、二、三類,分別補助經費6萬、5萬、4萬元,用於環境衛生維護、文化設施建設等公益性支出;城市社區公用經費由3萬元/年增至10萬元/年,用於平安建設、社區警務、網格化管理等工作。
區級部門分類預算,一級局按0.7至0.8萬元每人預算;公、檢、法、司系統公用經費分別按2.3萬元、2萬元、2萬元、1.6萬元每人預算。進一步透明、規範部門的經費預算標準,鄉鎮第一次實現了比區級部門人頭預算標準高。
惠民強農資金落地,激發幹事創業熱情
實施財政“因素分配法”,有效保障了惠民強農資金安全落地。鄉鎮幹部從忙於爭取資金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抓黨建、謀發展、惠民生。
財力下沉鄉鎮後,鄉鎮有了自主安排的財政資金,逐年消除赤字化解債務,大大緩解了鄉鎮因道路硬化、墊資欠債等積累起來的社會矛盾。2014年全區鄉鎮消赤化債420多萬元,信訪量同比下降13.3%,長期困擾的陳情、鬧訪、纏訪問題基本解決。
許多鄉鎮利用下沉財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適當補助,為業主創造寬鬆發展環境。如龍會鄉發展優質白茶、申家鄉發展金銀花、香隆鄉發展丹參、雙廟鄉發展藍莓、百節鎮發展烏梅等基地的道路硬化,米城鄉、堡子鎮發展“米城貢米”基地的堰塘整治,各鄉鎮都積極投入獎補資金。去年,全區鄉鎮用於促進農村産業發展的資金達330多萬元;用於建設美麗鄉村、治理環境的資金達900多萬元;用於補助村級辦公經費達850多萬元。
香隆鄉實行以獎代補,對完成村道硬化任務的村每公里獎勵2000元,對率先完成的村另行獎勵2萬元,去年共拿出18萬元兌現獎勵,有效調動了群眾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