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熔斷”過後 讓藝術品回歸美的本質

  • 發佈時間:2016-01-26 07:59:1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敦 臨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讓藝術品回歸美的本質

  量額雙減是2015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無奈的現實:上拍量下降13.96%、成交量下降13.40%、成交額下降15.38%……甚至有業內人士戲稱過去的一年是中國藝術市場的“熔斷年”:拍賣市場持續低迷、年輕畫家接不到訂單、不少畫廊紛紛休業。遙想當年的火熱場景,如今,藝術品市場進入新常態已是不爭的事實。

  “閉著眼睛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該如何走下去?整個市場都在冷靜思考。蘇富比亞洲資深顧問溫桂華坦言,“新常態”是種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態,因此只有主動作為才是硬道理。如何主動作為?除了減量增質、深挖潛能之外,市場已經作出了新的嘗試。

  首先,培育藝術消費市場,人人都成為收藏家。國人文化需求的快速上升有目共睹,這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藝術品的享受將不再是金字塔尖上的幾個人的事情,藝術品消費的力量正在顯現。在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藝術品消費或許會支撐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的轉型和結構,改變過去以收藏市場或投資市場為主要屬性的狀況。面對廣闊的藍海,如何來培育一個具有廣泛參與度的大眾性市場,需要各層次藝術機構的共同努力。正如收藏家朱紹良所説,市場不能竭澤而漁,希望更多人進入藝術品市場。如果只靠忽悠,拉幫結派、抱團取暖只能一時不能一世。拍賣公司、畫廊、藝術院校、收藏家,要更多地去做一些藝術文化的普及工作。

  其次,走國際化的路子,向外拓展“疆土”。藝術往往是沒有國界的,在市場低迷的2015年,依然有不少的外國藏家在購買中國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而國內的收藏家也紛紛斥鉅資到國外參加競拍。中國藏家全球化的收藏正成為一個新的趨勢,而全球藏家和藝術市場對中國藝術品也有持續的關注度與興趣。作為仲介機構的拍賣行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國際化的發展探索,例如保利拍賣就十分注重海外市場,近三年來陸續開闢了保利香港、保利澳門,逐漸形成了當地的本土化經營。

  第三,試水網際網路+,帶來新的體驗。在傳統市場上,拍賣公司一年能吸引上千客人就已非常不錯了,可在網際網路條件下,幾萬人、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都可以同時來參與交易。基於此,産生了電商平臺、網上畫廊集群、網上拍賣集群、網上藝術家集群,以及各種各樣的微拍,這些新興業態為藝術品市場帶來了新鮮血液。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藝術品電商是藝術品交易的空白及未來,網際網路+的出現將衝破傳統的購藏體驗。然而,也有不少人覺得某些電商平臺攪亂了藝術品市場正常的秩序。新事物總是從無序中蓬勃發展起來的,無論愛與恨,它都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可能的發展道路。

  藝術,本是美的享受,如果過分強調其投資屬性、保值價值,敏感的藝術品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隨著經濟環境的微調而劇烈波動。無論是培育藝術消費、向國際拓展,還是試水網際網路+,都在為藝術品市場尋找新的買家,以及新的供應品種。在這個過程中,讓藝術品更多地回歸到美、回歸到文化內涵本身,多做一些藝術品教育的工作,才能開闢出穩定而長遠的市場,培養出忠實而堅定的客戶群體。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