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網打盡2014中國藝術品市場情況

  • 發佈時間:2015-09-25 09:06:03  來源:人民網  作者:孫行之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一網打盡2014中國藝術品市場情況

  [artnet發佈的報告稱,2014年,全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整體下行,全球成交額同比上年下降了79.0億美元]

  2014年,王中軍以3.77億元拍下梵谷的《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劉益謙以3.48億元在佳士得拍下永樂唐卡,又在蘇富比[微網志]以2.8億元購得雞缸杯;畫廊與藝博會也更加紅火地發展起來;藝術品電商、藝術影像博覽會,這些新領域的崛起似乎預示著藝術品市場進入了消費時代,業態與經營範圍都越來越寬廣。同時,在拍賣行業,調整的狀態依舊在持續,精品稀少,買力不足,成交額下降。繁雜的現象滋生諸多問題:一、二級市場的銷售份額究竟産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藝術品在海外的銷售是否比以往更為活躍?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應這些問題。

  9月23日,中拍協與世界知名藝術品網上交易與研究網站artnet合作,推出《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2014》。針對過去一年中國藝術品在海外與中國內地的銷售情況作了多維度的梳理。其數據廣泛採集自全球700多家參與經營中國藝術品的拍賣行以及主要畫廊,將藝術品按照品類、銷售地域、價格區間精細分類,進而得出有參考意義的統計結論。artnet價格數據庫經理、報告項目負責人呂寧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透露:報告中,關於中國內地拍賣行業的數據全部來自中拍協。

  與8月中拍協發佈的《2014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下稱《年報》)相比,artnet與中拍協合作的這份報告數據來源非常廣泛,囊括了海外市場以及一級市場情況,在藏家習慣於全球探寶的今天更具參考價值。但同時,“僅僅在排列拍賣企業名單時,數據並沒有將結算問題考慮進去,而是根據企業填報給中拍協的數據來做統計。因為海外拍賣行在結算上遇到問題的只是少數。”呂寧告訴第一財經。由於結算兌付是拍賣行業尤其是中國拍賣業的頑疾,這些數據的運用或會導致一定的統計誤差,關於兌付的資訊可以參考8月份中拍協所公佈的報告。

  供給偏弱或是下挫主因

  artnet發佈的報告稱,2014年,全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整體下行,全球成交額同比上年下降了79.0億美元(505.7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的市場繁榮期下跌了31.3%。

  在解讀中國市場的下挫時,為《年報》執筆的藝術經濟學家安德魯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並沒有影響高凈值人群的産生,所以,宏觀經濟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極有可能被誇大。“中國高端富裕階層的增長帶來了更加嚴重的貧富差距:處於財富金字塔前十分之一的人口持有的財富由2000年的49%上升到2014年的64%。”在報告中,她寫道。同時,她也指出,儘管如此,中國“百萬富翁”的比率依舊不高,能夠恒久參與藝術品市場的人只是極小的一部分。

  反腐帶來禮品市場的收縮以及拍賣行經營業務的集中,也被安德魯認為是市場下滑的原因。但在林林總總的因素中,“市場供給偏弱”被認為是最主要的方面。“各項財富指標只能解釋藝術品市場調整的部分原因,而市場供給才是影響藝術市場表現的核心因素。”安德魯寫道。她認為,大量高品質拍品已經陸續在2011年之前流入博物館以及專業藏家手中,從而進出市場流通,且在未來中短期內重回市場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進一步抑制了這些拍賣板塊的增長。而拍品品質和真假問題使得買家趨於謹慎,這直接導致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流穆矢嘰53%,達到了近5年的最高值。

  就2015年春拍的情況看,安德魯認為,名作供應不足的情況可能得到改變。她作出此預測的依據是:中國嘉德以2.79億元拍出的潘天壽《鷹石山花圖》以及1,26億元拍出的李可染《井岡山》可能提振市場信心。

  海外中國藝術品市場權重上升

  目前,佔據中國藝術品銷售最大份額的依舊是中國內地的拍賣公司,在經歷了10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拍賣行面臨著市場轉型帶來的陣痛。而當人們將目光轉向中國內地拍賣市場以外的領域,能夠發現,情況還有頗多可喜之處。

  根據artnet提供的數據,201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銷售額下挫了9%,但海外的中國藝術品銷售表現平穩,僅僅下滑了1.1%。此外,還有諸多指標可以反映海外市場的健康:海外市場的中國藝術品成交份額已經從2013年的27%上升到去年的29%;海外市場的成交率為60.9%,高於中國內地的46.7%。當然,並不能説中國藝術品已經完全國際化。仔細分析數據,能夠看到:境外市場中78%份額為亞洲區域貢獻,其中香港市場又佔據亞洲市場的91%。因而,即便在數據上被歸類為亞洲區,但其買家依然來自中華文化圈。

  除了亞洲(以香港為主)之外,北美和歐洲市場在中國藝術品流通中佔據一定權重。其中,北美市場佔成交額的12%,歐洲市場佔9.7%。

  談及中國與海外市場的區分,拍品結構上的差異也值得關注。中國書畫在中國市場長久以來是拍賣的主力。但在海外,瓷器雜項卻是市場主導,佔海外市場的67%,而中國書畫僅佔境外市場的31.4%,其餘則是油畫及中國當代藝術(22%)和古籍善本等其他門類(1%)。2014年,瓷器雜項這一門類的海外拍賣中,成交價超過1000萬元的有70件。今年的香港春拍,僅一天時間,蘇富比便拍出了總價值1億的瓷器、玉器和青銅器。這其中,中國內地藏家依舊是購買主力。

  在談到海外市場的蓬勃發展時,呂寧向第一財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買家在收藏上漸趨國際化,這是近幾年海外藝術品市場蓬勃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海外重要博物館及藝術博覽會頻頻推出中國主題大展,進一步推動了西方對中國藝術品的認識。”

  中國當代藝術,墻外香?

  一級市場的漸次繁榮也是過去兩年中的顯著趨勢。在海外,藝術品以私人洽購和零售為主導,但在大陸,藝術品拍賣在近10年中都是佔據最大市場份額的。從去年的統計結果來看,這種結構依舊沒有逆轉:“中國藝術品拍賣佔據將近70%的總成交額,其餘份額主要來自畫廊交易。這一結構與世界其他地區以畫廊和零售交易為主體的藝術品市場結構截然不同。”

  儘管如此,2014年一級市場依然可圈可點。Art021、PhotoShanghai、藝術北京以及西岸博覽會上,畫廊行業的銷售狀況顯現出了很大活力。《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2014》就指出:在過去的兩年中,規模較大的畫廊成交額穩步上身,大多數畫廊經營者已經建立起良好的客戶群。其中,表現優異的20余家畫廊大都位於北京。

  針對畫廊行業的復蘇,呂寧認為原因有二:“其一,畫廊行業以經營現當代藝術為主,少受藝術品出境限制,買家也更為國際化,而拍賣行的主顧則集中于中國內地。在行業趨勢和社會環境發生變動的時候,畫廊行業更易於分散風險。其二,畫廊行業總成交額小,高增長率的獲得相對容易。”

  由於畫廊主要以經營當代藝術為主,當代藝術在海外的表現可以與畫廊的經營情況對照起來看。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在2011年達到頂峰,但直至去年,其在中國內地市場的成交額已經被腰斬。然而在海外,這種趨勢卻在相反的軌道上運作。artnet發佈的報告指出:“中國內地市場僅有4件拍品的成交價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然而該門類在海外高價位市場表現強勁許多,共有63件拍品的成交價超過了1000萬元人民幣。與2013年相比,2014年當代藝術在海外的當代書畫拍品數量同比去年增加了兩倍之多(對比古代書畫8%的下跌),許多年輕藝術家都先後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紀錄。”而在中國內地,“該門類絕大部分拍品都以較低價格成交——92%的拍品在2014年以低於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很多拍品或流拍或以最低估價成交。”同時,報告也指出,中國當代藝術的海外平均成交價不僅遠高於內地市場,也是所有拍賣品類中平均成交價最高的。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代藝術在中國內地的主要問題在於,許多年輕藝術家沒有通過在西方更為常規的畫廊渠道進入藝術品市場,而是直接進入拍賣市場。這種做法通常會縮短他們的藝術生涯,只能短期獲利而不能實現更長期的職業規劃。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市場中一些業已成名的藝術家由於被過度購買,部分藏家或是對他們的作品失去了興趣,或是認為他們的作品估價過高。畫廊模式在持續發展的角度上架構了良性迴圈,並對藝術家的事業發展有著更好的促進作用。因而,不論是對藝術發展和整個市場的健康而言,畫廊經營都是一個重要環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