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徐振強:"三産聯動"與建築工業化協同推進十三五産城融合

  • 發佈時間:2016-01-25 15:0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型城鎮化要求建築工業加快實現升級發展,建築工業化和住宅産業化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促進産城融合開發。依靠新型建材原料生産、材料製備和工程應用的全生命週期創新,通過“三産協同”帶動農村人口有效轉移、農村人口高品質就地城鎮化。以市場主體推動綠色産城融合,高品質實現就業和人居的協同提高,實現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現代居住空間的充分嵌套,具有高財稅收益、社會收益和生態環境收益的特徵,釋放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多元化承擔城鎮化費用、保障新城活力與構造新活力,該模式有助於我國建築工業及其相關産業依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機遇期,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生産服務的綠色城市運營綜合解決方案。

  “綠色材料”的首次提出是在1988年的第一屆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IUMRS,東京)上,對材料工業的發展産生了重大影響。《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提出要加快發展綠色建材及其先進製造技術。我國建築能耗(包括建材生産和建築運作能耗)大約為全國能耗總量的40%-50%,其中建材生産過程中的能耗大約佔建築能耗的一半。

  一、傳統建築工業住宅産業化是産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

  我國工業建材原材料每年消耗量達到50億噸,煤炭消耗達到2.3 億噸,佔全國能源總消耗比例中的15.8%;傳統工藝排放的一氧化碳的含量約為6.6億噸,約佔全國工業産生的一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1996-2010年,累計原料使用量預計為730億t,由此被破壞和佔用土地總面積為190億m2,相當於北京市的總面積。目前,我國建材工業每年消耗的原料在50億t以上,消耗的能源達2.3億多噸標準煤。佔全國能源總能耗的15.8%,排出的廢氣年平均1.096萬億m3,廢水排放量355億t,粉塵和煙塵1200萬t。我國傳統建築工業存在高能耗、高資源和高污染等問題。截至2012年12月,全國建築面積超過400億m2。每年新增建築面積16-20億m2,預計到2020年新增建築面積將近200億m2,建築工業將成為未來20年用能和材料消費的主要增長點。到2020年我國建築能耗將佔到社會能源消費總量30%以上,成為最主要的能源消費領域。

  在美國,建築業佔能耗和電耗的36%和65%。在我國,建築能耗(1-2倍以上)、衛生潔具耗水量(30%以上)以及鋼材、水泥等物耗水準(10%-30%)均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2012年,美國建築活動消耗了約60%的原材料,每年産生近1.7億噸的建築廢棄物,佔到全國非工業、無害垃圾的近60%。美國政府提出到2030年所有新建建築必須實現碳中性(或零碳)的嚴格目標,針對既有建築要求使節能效率提高25%。在歐盟,居住和非居住建築消耗約40%的最終能源,産生佔排放總量36%的溫室氣體。在中國,以能耗比例間接估算,建築産生約33%的溫室氣體。

  2012年美國綠色建材的需求達到518億美元(佔世界綠色建材需求5438億美元的9.5%),折合人民幣3211億元。美國及世界綠色建材的需求量年均增長分別為11%和5%,2013年美國及世界綠色建材需求量分別達到575和5710億美元。據初步估算,中國目前綠色建材僅佔建築業用材料的10%左右,産業規模為3500億元左右,略高於美國同期水準。到2015年,我國綠色建材佔建材工業比重有望提高到25%,比2012年增加10%。美國住宅建築業協會指出,美國綠色建材正以年均11%速度遞增,2017年産值將達866億美元,在新材料行業中排名第三,僅次於航空航太和電信。

  根據《綠色建築行動方案》,至少帶動2萬億元綠色建材消費,綠色建築産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有綠色建材産業、綠色建造業、綠色建築科技服務業以及綠色建築環境設備製造業。河北省2013年《建材工業“十二五”專項發展規劃(2011-2015年)》,提出把推進節能減排作為建材工業轉型升級的首要任務,構建適應需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建材産業體系。海南省將把綠色建材産業列入生態發展規劃,發展玻璃、新型建材與新型住宅産業。

  二、我國新型城鎮化為綠色建築工業模式創新創造條件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按規劃期末70%的城鎮化率估算,到2020年,需新增城市用水約277億m3,新增能耗約97620萬噸標準煤,新增鋼材、水泥、磚木等建材總重量達98億噸。2013年中國總用水量6170億m3、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按照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30m2,規劃期末應建設90億m2。按照傳統生産工藝模式,保障住宅需求,需消耗鋼材、水泥、混凝土和墻磚約79.5億噸,CO2排放總量約為70億噸(按35元/噸的碳排放交易成本算,新增建築需繳納超過2300億元的交易費)。

  實現中國城鎮化戰略所必須完成農民工市民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空間佈局。截止2014年9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新城課題組對全國31個省市的統計,我國規劃建設的新城(區)總量約九百座,平均每個地級以上城市約要建3.5座。亦莊新城、固安新城、東戴河新區、無錫太湖新城和深圳光明新區等較好地實現了産業與城市居住的協同,但也存在由於産業規劃、培育和成長不足、房地産投機過度,形成的睡城、空城,甚至鬼城。厲以寧從公共治理和政府創新等出發,提出了中國式城鎮化道路的路徑:老城區、新城區和農村新社區。

  政府推動的城鎮化具有較好的社會均衡性,但研究表明,未來城鎮化融資面臨政府收入增速趨勢性下降,貨幣金融環境將收緊,新型城鎮化融資空間相對縮小等挑戰。因此,在投資、運營主體模式上尋求新的創新,充分撬動市場資本參與到城鎮化中,具體表現為市場主導政府監督的新産城片區的城鎮開發模式。通過市場將産能在規劃的城市空間直接釋放,帶動居住和産業的融合,保持城市功能機體的完整和活力。

  三、建築工業“雙三”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理論探討與模型架構

  “三型創新”和“三産聯動”的雙三模式,成為建築工業升級並有機對接城鎮化的最佳模式。其中“三型創新”指建築工業本身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行業研創實現産業升級的路徑。“三産聯動”指以建築工業帶動一産和三産的協同,實現農業人口有效就地轉移、現代服務業市場化內需式自發整體配置的産業有機協同的模式。

  1、 “三産聯動”新型城鎮化模式解構

  “三産聯動”以支撐城市建設的材料科技創新作為推進傳統生産方式升級作為核心,基於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建築工業升級,發展綠色生産力,將適合推進城鎮化的區域,充分搭建三産之間的要素連結,實現有機的資源、資訊和服務的嵌套,按照節能減排、迴圈經濟和清潔生産的國家宏觀産業政策要求,以産業的協同發展逐步實現城市活力的保持與低碳生態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標。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産城融合的新型、和諧城鎮。歷史經驗反覆確認,缺乏新型産業支撐的城鎮,缺乏城市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産業新城建設中,各産業、各項目之間聯動發展,推動企業市場主體從單一産業園區向産業造城、産城融合和多元化實業發展的綜合運營新階段。

  2、“三型創新”的建築工業成為推進産城地産模式的引擎

  綠色建築工業的建材製造和建築建造的整體創新是中國建築工業與産城地産的引擎。綠色新型建材區別於傳統的磚瓦、灰砂石等建築材料,是以工農業廢棄物和建築垃圾為原料,創新開發綠色建築材料。與此同時,“標準化設計、預製化生産、裝配式施工”的施工工藝革新傳統住宅建造模式。目前每年新開工建設52億平方米,總體産值12萬億左右,以我國當前新材的最新技術經濟指標來分析,若全面推廣綠色新材,每年減少使用水泥18億噸、標煤4.5億噸、鋼材2億噸,節水52億立方米。新材原料主要採用煤矸石、粉煤灰、秸稈、木屑以及建築垃圾等廢棄物,無機膠原料可替代或部分替代木材、水泥、石材、陶瓷、磚瓦等材料,在産品的全壽命週期內,以顯著降低和不産生三廢為産業指引,實現全過程低碳。新材模組化建造綠色建築,平均可以節省施工週期90%以上;節省人工成本4/5以上。提高勞動生産率了8-10倍,降低建築總體造價30%以上。

  3、 “三産聯動”的産業模式保障産城高度融合、城市生産服務力協同提升

  市場主導資源充分配置的城鄉一體化是“三産聯動”的本質。以産業為先導帶動就業,以就業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先配套後開發、疏解大城市環境污染壓力、高房價壓力、交通擁堵壓力、公共設施壓力、蔬菜公害壓力等,並就地將農民轉化成産業工人,同時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遵循城市運營規律,打造有産業支撐、可持續發展、生態化的“産業新城”。

  城市化唯一實現路徑,就是發展現代産業。鋻於以往的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空城、鬼城的嚴重公共政策問題,以市場為推動主體的産業新城建設應當突出四化同步。以新材料産業為驅動,集聚新興産業,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建築工業驅動的産業新城由兩部分組成:二産及其配套産業;養老産業、教育業、醫療業、高科技農業、物流業、現代服務業、商貿業、文化創意産業、旅遊業等第三代産業,形成産業綜合體。

  四、建築工業“雙三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示範實踐與建議

  産業興城,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可有效協調城鎮化建設中就業和土地兩大核心問題。以綠色新材料産業作為新生産力,全面推進綠色住宅産業化的實現,有效地實現了居住價值、産業價值與城市價值三者的統一與良性迴圈,實現參與方的利益共贏。産業造城有效地實現居住價值、産業價值與城市價值三者的統一,促進房地産投資向産業運營方面轉化,促進房地産資本轉化為實體資本和産業資本,抵禦政策的週期性風險。帶動産業上下游聯動,聚合建築設計、材料生産、運營開發諸多企業鏈條的合作,推進綠色、文明、生態城鎮建設。目前,企業主體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建設新型城鎮化産業新城模式已經河北、天津、黑龍江、遼寧、山東、安徽、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廣東、江蘇和海南等地展開。為培育該模式,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進一步總結剖析建築工業以“三型創新”和“三産聯動”的模式;(2)鼓勵和支援市場主體以産城地産的示範模式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3)行業主管部門加快認定並推廣建築工業産城地産模式的試點示範;(4)強化行業統籌,對市場主體參與城市開發實施有效的監督與指導。

  (作者簡介:徐振強,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低碳生態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和國際合作等。近三年來,先後主持(參與)城市研究與規劃項目近16項(國際合作4項、部委級2項、北京市摺子工程1項等),參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關村管委會、深圳市規劃和國土委員會、青島高新區管委會等單位的研究與諮詢項目,其中深圳項目榮獲“深圳市第十六屆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2015,深圳市城市規劃協會)”。近五年來,參與三部著作的編寫工作,作為編寫組第一負責人編纂《中國城市規劃發展報告(2014-2015)》(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編纂工作;在《城市發展研究》、《城市規劃學刊》和《北京規劃建設》等發表學術文章62篇(其中SCI論文16篇;中文文章總下載量約一萬四千次,累計被引超過100余次),其中《我國城鎮文化復興的戰略規劃策略研究》榮獲第四屆錢學森城市金獎的優秀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