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科學改造低産田推“第二糧倉”計劃

  • 發佈時間:2016-01-25 13:14:0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合肥1月25日電(記者蔡敏、詹婷婷)中科院專家25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中國今年將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的6個市、縣大面積推廣實施“第二糧倉”計劃。未來五年,這一計劃或將在全國全面推開。

  據悉,由中科院及地方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參與的“第二糧倉”計劃旨在通過最新科技成果改良土、種、肥、機械及實施物聯網全産業鏈技術整合,以改造中低産田,實現糧食綠色增産增效。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副所長吳麗芳介紹説,按照目前在安徽北部預研項目取得的成果,全國僅在河南南部、山東南部、安徽和江蘇北部組成的黃淮海平原南片6000-7000萬畝中低産田,就有180億斤糧食的增糧潛力。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一直將糧食安全視為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通過“高産創建”、“糧豐工程”等科技計劃,中國糧食單産不斷提高。

  然而,中國的高産田(第一糧倉)只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進一步增糧的空間有限,且在高産田增糧需要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由此帶來環境污染風險和糧食品質隱患。以中低産田改造為目標的“第二糧倉”計劃,便是中國未來糧食安全的“希望工程”。

  中國科學院2015年1月啟動了“第二糧倉”預研項目——“淮北科技增糧縣域技術整合與示範”項目。

  全程參與該項預研工作的吳麗芳介紹説,項目實施一年以來,圍繞淮北砂姜黑土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低、良種缺乏等問題,項目組進行了相關技術研發,取得多項進展。

  專家們利用粉煤灰、生物炭、秸稈等廢棄物結合酶促劑技術進行砂姜黑土改良,並研發了秸稈還田助劑、生物菌肥等技術産品;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發示範了應急灌溉和水肥一體微噴灌技術産品和多個高産抗病農作物品種;項目還研發出環保化肥和農藥控失技術、噴藥機器人智慧農業裝備等。

  在預研基地龍亢農場,專家們建立了全國物聯網平臺、大豆種質資源溯源系統和“網際網路+”的植保服務模式。

  “我們在預研項目中已經形成一條‘良土-良種-環保肥-環保藥-智慧機械-物聯網’創新鏈,帶動‘種業-肥業-藥業-農機業-資訊農業’産業鏈融合發展,實現農田設施化、栽培技術生態化、作業機械化、管理智慧化、土壤健康、生産力持續、經濟效益顯著的目標。”吳麗芳説,預計每畝節本增效20%-30%(200-300元),相當於每畝生産成本的一半。

  在項目預研縣安徽渦陽,多項農業新技術整合加速了噸糧田(週年畝總産超過1噸的田)建設步伐,去年全縣推廣噸糧田60多萬畝,提前一年實現噸糧縣(耕地週年平均畝産超過1噸的縣)。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副院長江海河認為,在安徽預研基地,課題組已初步建成了糧食穩産增效的綠色現代農業,為推動國家“第二糧倉”計劃的全面實施,提供了示範樣板和整體建設方案。

  “‘第二糧倉’計劃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是中國土地産糧能力的一種儲備,將帶動低中産田地區的廣大貧困人口脫貧。”江海河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