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河北: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亮點紛呈

  • 發佈時間:2015-12-28 01:30:3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河北省是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這一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實施的主要區域,覆蓋面積佔總面積的60%,涉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4市和曹妃甸區共計43個縣(市),耕地面積3000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34.8%。

  2013年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依託科技部項目實施了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成立了由主管省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設立專項經費,由科技廳組織,會同財政廳、農業廳、水利廳、農科院組織實施。將其作為河北省戰略性增糧工程,並將該項工作寫入2014年、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和2015年省委、省政府“一號文件”。確立到2017年,實現新增糧食産能15億公斤、節水7億方的項目總目標。

   一、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概況

  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按照“增産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産生態協調”的基本思路,以“突出協同創新、突出‘大糧食’理念、突出節水優先、突出培育新型主體、突出轉化應用”為基本原則,以“生態優先、節水改土、穩夏增秋、棉改增糧、糧飼結合、集約經營”為技術路線,通過“糧田增糧、棉田增糧、替代增糧”,“生物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管理節水”實現了增糧節水目標,全面提高了項目區域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項目要求組建創新團隊,構建服務體系,選建示範基地,創新管理模式。

  2014年項目共設立了13個重點先行示範縣,示範推廣了8大主推技術模式,即改土增糧技術模式、抗逆高産作物新品種示範模式、微鹹水補灌噸糧技術模式、微灌水肥一體化超噸糧技術模式、雨養旱作畝增糧百公斤技術模式、棉改增糧技術模式、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和農牧結合技術模式;建立了種業、專用肥料生産及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機械和多元化推廣5個服務體系。2014年項目共建成22個省級千畝示範方,13個萬畝輻射區,2個先導型技術示範園區,其中千畝示範方畝增産糧食達到100公斤,推廣輻射面積180萬畝,總增産糧食2.65億公斤,節水1.2億方,節本增效4.92億元。

  2015年河北省政府又投入5000萬元專項資金,將項目區由13個重點示範縣擴展到43個示範縣,並分層次設立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示範推廣”三類課題,分別注重於增糧節水技術儲備、先進適用成果中試轉化、成熟技術模式大面積示範推廣。按照“樹立新理念、構建新佈局、打造新模式、發展新業態、培育新主體、強化新支撐”的6個新要求和“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體目標,“保口糧絕對安全,保穀物基本自給”。

  2015年項目建設千畝示範方94個,萬畝方50個,項目示範面積72.8萬畝,增産7800萬公斤;輻射推廣面積771萬畝,總增糧食6.76億公斤,糧食增效13.5億元,節水2.85億方。

   二、組織管理方式創新及理念創新

  (一)開展“百千萬”示範工程

  項目創立“百、千、萬”示範推廣法,百畝核心試驗區重在實驗數據的獲得,千畝示範方重在展示規模效果,萬畝輻射區重在為農民增收增效服務。通過“百千萬”工作法,使示範效果得到展示,並在此基礎上推廣成熟技術模式,實現主體技術的逐級放大,使示範技術大面積推廣至整個項目區,實現糧食增産,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二)創新管理機制

  項目採取“縣域總指揮+科技特派團+新型經營主體”的管理模式。主管縣長任縣域總指揮,技術負責人任科技特派團長,市縣有關部門抽調專門人員與技術依託單位技術人員組成科技特派團;新型經營主體為項目實施的法人實體,共同推進示範區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實施,引導項目區農民採用節水增産技術。

  組建創新團隊。一是以中科院、省農科院、項目區地市農科院等單位技術人員組成研發隊伍,組織技術研發、引進與整合,為項目實施提供成果支撐;二是以農業廳、市、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新型經營主體技術人員組成推廣隊伍,負責示範基地建設和技術推廣工作;三是省、市、縣、鄉政府主管部門與科技管理部門組成管理隊伍,負責組織協調、落實與監督工作,建立先導型科技示範園區。

  規範管理辦法。由省科技廳、財政廳、農業廳、水利廳、省農科院五部門聯合製訂了《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管理辦法》、《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在項目的組織、立項、實施、監督等管理過程中,前瞻佈局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穩定支援與適度競爭相結合、專家論證與統籌決策相結合,強化對項目的監督檢查、總結驗收和績效評價。

   (三)突出“大糧食”思維

  在確保口糧安全的前提下,科技示範工程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水”為指導思想,以土壤改良和節本增效為突破口,推廣節水節肥生態健康型糧食生産技術,弱化絕對增加糧食産量觀念,根據水資源狀況、市場需求、生態紅線統籌考慮糧食生産問題,樹立大糧食思維。以水定産、以地定産、以需定産,並按照“農牧結合、糧飼結合”原則,調整種植結構,適當發展青貯玉米、雜糧、薯類、牧草等作物,農田與草地結合,草糧耦合,立草為業,提高畜牧業轉化水準,提升糧食當量水準。

  (四)建立“産學研”聯盟

  項目成立了“産學研”聯盟,吸收京津冀涉農企業承擔轉化任務,如國內外知名的中國化肥、領先科技、科綠豐、中友機電等大型肥料、植保、農機、灌溉、種子公司等30多個公司企業參與項目,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規模轉化一批物化、實用、簡化技術成果,在項目區開展了全方位、無縫隙、保姆式服務,完善了配套服務體系,實現了優勢互補,為總體目標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服務體系支撐。

  三、工作進展及亮點

  (一)編制《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行動方案(2014—2017)》

  沈小平副省長提出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要“規劃先行”,由省科技廳、財政廳、農業廳、水利廳、省農科院五部門聯合編制了《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行動方案(2014-2017)》,2014年11月,以李振聲院士為主任的論證專家組對《方案》進行了論證並給予高度評價,張慶偉省長、沈小平副省長批示:大力實施,務求實效。經省政府同意,《方案》于2014年12月31日印發,全面指導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各項工作,確保全面落實。

  (二)依照《方案》落實工作計劃

  河北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按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示範推廣”三個層次統籌安排部署:

  技術研發版塊,依託區域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協同創新,研發關鍵技術,為渤海糧倉整體項目提供技術儲備研究,解決共性問題和生産發展的重點問題。

  成果轉化版塊,主要針對工程實施中存在的關鍵技術瓶頸,産學研結合引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進行規模化轉化,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建立一批萬畝以上示範基地,形成一批節水、增産、節本增效技術體系。

  示範推廣版塊,涉及項目區43個示範縣(市),開展8大技術模式的示範推廣工作,由縣政府組織,依託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千畝、萬畝示範方,分類型推廣8大技術模式。

  (三)構建起梯隊人才結構,取得一批智慧財産權成果

  通過河北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的實施,從中央到地方,各參加單位推倒了圍墻,打通了學術孤島,京津冀、産學研、科教推緊密結合。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總數近百人的專業研發隊伍,為解決目前環渤海濱海平原中低産田改造、節水高效生産、修復生態、農業增效奠定了重要人力資源基礎。研發團隊已在節水抗逆品種選育、鹽鹼治理、鹹水灌溉、節水技術、生態修復、農牧結合等技術方向形成20多項具有獨立智慧財産權的成果。通過成果的組裝配套,形成了適宜不同區域推廣的實用技術模式,達到了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條件。

  (四)組織多種形式的推進會及觀摩培訓會

  河北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各示範縣每年都要結合農時季節,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會、觀摩會等,就種子、肥料、農機、灌溉設備使用,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進行現場觀摩與培訓。每年舉行現場會、觀摩會十多場,受訓人員超萬人。省農科院網站主頁設立了渤海糧倉專欄,並製作了大量視頻材料,製作視頻新聞資訊、專題、專家講座、科教推廣片等20余部(條)近200分鐘。

  2015年6月1—2日,國家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在河北滄州南皮、衡水景縣召開工作推進會及現場觀摩會。科技部、中科院及渤海糧倉區域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門、課題負責人及新型經營主體代表近200人參會。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了南皮微鹹水補灌技術示範區、景縣鹹淡混澆與精準控制系統、微灌水肥一體化、測墑灌溉技術示範區等。與會代表高度評價了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工作,認為,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項目方案科學系統,組織管理得力,技術先進實用,工作紮實,成效顯著。

   (五)整縣制推進工作成效顯著

  南皮縣地處渤海糧倉項目的核心位置,是渤海糧倉項目的發源地,我們力求打造成渤海糧倉工程的“良種基地”和精品示範樣板,實行整縣制推進。項目實施以來對地方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良種工程。2015年實現了“育—繁—推”一體化。在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進行冬小麥品種、品係的選育,在南皮良種繁育區進行品種的繁種,在滄州全市示範推廣。推廣抗鹽鹼冬小麥優良品種“小偃81”、“小偃60”27萬公斤,示範種植高産、脫水快、適於機收的科農866、科育138和186等夏玉米優良品種2萬公斤,在南皮縣和黃驊市表現出優勢的省工、高産和品質改良效果。

  農田多水源綜合利用工程。滄州是世界著名的漏斗區,淡水資源極度匱乏,而環渤海區域存在大量的2—5g/L的微鹹水,針對這種自然條件,渤海糧倉南皮項目組提出了建設“用好鹹水、節約淡水、集蓄雨水和合理引水”的多水源利用工程,充分利用坑塘集蓄雨水、利用微鹹水安全灌溉保障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度不減産情況下,能實現每畝節約淡水50—100方。

  土壤地力提升工程。針對土壤鹽鹼、瘠薄特點,建立了不同類型區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和地力提升的關鍵技術。通過秸稈還田、有機—無機配施、深松—輪耕相結合等技術手段,協調土壤養分均衡供應以滿足作物需肥規律,達到土壤養分供應與作物養分需求在數量上相匹配,在時間上相一致,在空間上相耦合,形成地力與産量協同提高的高産高效技術體系。

  縣域增糧整體推進工程。根據縣域糧食産量水準、土壤條件、水資源狀況和種植結構,對縣域糧食生産進行分區管理,分為脫鹽中産區、鹽鹼低産區和節水高産區3個類型區,明確分區糧食生産制約問題,制定分區糧食增産目標,優化分區增糧技術模式,責任到人,整體推進。實現了“村有百畝示範田、鄉有千畝示範方、區有萬畝示範片”。

  農業産業的升級工程。通過種植業的不斷發展完善,帶動了農産品加工業、畜牧業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一二三産業的融合。在全縣建立了200多個農業合作社,促進了土地流轉。建立了小偃石磨麵粉加工廠、南皮眾邦飼料加工廠。引進了溫氏養豬集團,投資6億元開展育仔、養豬、屠宰一條龍服務。通過網際網路+的形式,對農業種植情況、農資物流情況、農産品市場情況等開展資訊服務。

  2015年南皮縣獲批了“河北滄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帶動了滄州的農業發展。

   (六)農牧結合迴圈農業取得突破

  項目在威縣創立了“農牧結合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建立燕麥—夏玉米輪作、低酚棉種植、苜蓿引進、春播青貯玉米—夏播青貯玉米、春播甜高粱(或高丹草)一種多收等種植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實行了規模經營,從種到收全部實現機械化,減投增收。底肥採用機械化種肥同播,避免土壤表面揮發。使用噴灌設備進行田間灌溉,每畝節水50方以上。示範證明:低酚棉皮棉産量與有酚棉相當,棉籽、葉、枝成為優質蛋白飼料原。燕麥收割青貯燕麥3.1噸/畝,比項目原定目標1.2噸/畝提高了158%。春青貯玉米—夏青貯玉米輪作種植,春青貯玉米實收畝産量達到3.8噸,夏青貯玉米千畝核心區畝産量3.9噸。苜蓿3000畝輻射區畝産1.96噸。開展了穀子飼用處理及營養成分的分析,發現早期收割並經過發酵後的張雜谷有機物及可溶糖含量最優。發酵90天的穀草呈黃褐色,弱酸香味、質地柔軟、略帶濕潤、品質良好。引進九知生物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形成年産30萬噸生物有機肥生産能力,實現糞便不出場進行畜禽廢棄物處理,高溫菌群優化培養節省了輔料,縮短了發酵時間;高溫高速發酵系統節能降耗技改,申報了實用新型專利,該項目已經成為威縣實現資源集約、環境友好、富民富縣的標誌性項目。

  (七)旱作節水增糧效果顯著

  景縣是河北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的重點示範區,糧食增産與地下水超採矛盾尖銳。項目組圍繞節水關鍵問題,在淺層微鹹水高效利用、水肥一體化與測墑灌溉技術及抗旱節水品種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15年在景縣青蘭鄉東堡定村進行了鹹淡精準智慧控制技術示範,混澆井組控制面積300畝。經測産小麥産量540公斤/畝,玉米産量達到720公斤/畝,全年産量達到1260公斤/畝,節約深層淡水40%,畝節約深層淡水110方。龍華鎮彭村志清合作社建立的測墑灌溉與微噴水肥一體化示範核心區160畝,示範區1000畝。核心區小麥産量622.1公斤/畝,較對照增産26.4%,畝節水85方,節約氮肥26%;玉米産量742公斤/畝,畝節水20方;核心區週年糧食産量達到1364公斤/畝,畝節約灌溉水105方。千畝示範區小麥産量576.6公斤/畝,較對照增産17.2%。

  滄州黃驊市為純雨養旱作區,項目組2013年試驗成功春玉米起壟覆膜側播種植技術,2014年大面積推廣應用,畝産716.2kg,比對照增産37.55%,創當地春玉米高産歷史紀錄。2015年為河北省東部地區幾十年一遇的大旱年份,特別是5月至7月黃驊市降水量僅56mm,為往年平均降雨量的32.2%,相當一部分春播玉米因嚴重乾旱絕産。項目組在黃驊市齊家務鄉二科牛村開展了技術示範,經專家測産,千畝示範方平均畝産568.2公斤,比常規種植對照田增産65.6%,充分表現出該技術的突出抗旱高産優勢。該項技術已申報國家專利7項,獲專利權4項,並制訂形成河北省地方標準2項。

  (八)小麥玉米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了“節水省肥增糧”

  項目組2013年在寧晉基地首次應用小麥玉米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北樓下示範區全年節水100方,節約灌溉水50%,小麥畝産718公斤,玉米畝産810.5公斤,畝總産突破3000斤,達到3057斤。2014年寧晉遭遇全年大旱,微灌技術的節水效果得到充分發揮,全年畝節水180方,節水率55%,小麥産量682.2公斤/畝,玉米848.8公斤/畝,全年産量達到3062斤。2015年基地進一步提高了節水目標,研發了小麥“微灌限水穩産”、“微灌節水高産”2種技術模式,示範區100畝“微灌限水穩産”技術模式小麥總灌水量50方,畝節水85方,節水率60%,畝産量達到632公斤;100畝“微灌節水高産”技術模式畝總灌水量70方,比對照區畝節水65方,節水率50%,小麥畝産量677.2公斤。今年夏季寧晉示範區再遇大旱,播後45天無降水,降水量不及常年一半。傳統灌溉地塊玉米灌2—3水,灌水總量平均145方/畝,而示範區灌出苗、小喇叭口、灌漿3水,總灌水量75方/畝,實現節約灌溉水70方/畝,節水48%。在節水140方、節水50%的條件下,小麥玉米總産再次達到3000斤/畝以上。

  在水肥一體化工程模式方面,研究應用了旋噴頭微灌模式,應用更加簡易,比微噴帶模式省工50%以上,該技術模式節水節肥、節本增效效果顯著。寧晉基地建設做到了規範性試驗、示範、展示、宣傳、培訓,建立了政、産、學、研結合機制,確立了“生態優先,科技支撐,穩夏增秋,節水穩産,節本增效,修養生態,維繫産能”的技術路線,為河北省糧食生産乃至全國糧食安全創出一條路子。目前,北樓下核心示範區建設了1500畝的微灌節水工程,鳳凰新區與換馬店鎮建成了6500畝微灌節水示範區,輻射全縣10萬畝並帶動全縣80萬畝糧食生産。

  (九)“棉麥雙豐”工程成為新的糧食增長點

  曲周縣渤海糧倉項目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結出了一套棉麥套種技術體系,實現了向棉田要糧食,向棉田要生態,打造成了河北省渤海糧倉新的糧食增長點。項目組篩選出了適宜套種出苗快、耐遮陰、抗病、結鈴吐絮集中、偏早熟的棉花品種冀棉169、邯7860、邯雜2號、冀H170等,適宜晚播、早熟、株型緊湊,邊行優勢強的小麥品種邯麥14、石麥18、嬰泊700、邯6172等。確定改進的“4-2式”種植模式較優,其頻寬160cm,小麥採用寬幅播種,寬為80cm,播種4行;每幅小麥間留預留行,寬度約80cm,播種2行棉花。該模式既滿足了前期小麥的生長條件,又為麥後棉花的生長留足了空間,而且有利於小麥聯合收割機收穫小麥以及機械播種棉花。通過對小麥、棉花播種機改造,實現了小麥、棉花播種機械化。對小麥收割機進行改進,解決了小麥機械化收割不傷棉苗的問題。首次運用宏基因組學研究棉麥套作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為實現棉麥套種下的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援。

  優化的麥棉套種迴圈模式實現了農田生産“兩高一低”、“三增五減”的綜合效益。“兩高”即高效迴圈利用率、高生物多樣性指數;“一低”即低投入;“三增”即增産量、增産值、增效益;“五減”即減化肥、減農藥、減人工、減污染、減灌水。棉麥套種比單作棉花減少了冬、春兩季土地裸露,減少了沙塵源,同時棉麥套種可做到天敵互補,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具有顯著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015年核心試驗區小麥畝産421.4公斤,棉花畝産籽棉358.3公斤,實現了在不影響棉花産量的同時,多收400公斤小麥,畝均節水50方。

  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專家、河北省農科院院長王慧軍教授總結説,河北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是在確保口糧安全的前提下,以供給側理論為指導,提升中低産地區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體現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水”。我們要以土壤改良和節本增效為突破口,推廣節水節肥生態健康型糧食生産技術,弱化絕對糧食産量增加,根據水資源狀況、市場需求、生態紅線、農業結構統籌考慮糧食生産問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中科院院士李振聲曾坦言:提升環渤海中低産區糧食生産能力,迫切需要攻克淡水資源匱乏和土壤瘠薄鹽鹼制約難題。河北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在兩方面已經都有所突破,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項目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全面提高河北省中低産區糧食生産能力為期不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