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給俺們多建幾個小糧倉吧”

  • 發佈時間:2015-10-26 05:29:34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收成不錯,新一批‘小糧倉’啥時候能配發下來?給我們村多爭取幾個!”金秋時節,得知“愛糧節糧宣傳周”期間我省200多個小組千余人深入1000多個鄉村開展“興糧惠農進萬家”活動,繁峙縣福連坊村村民盧北恩借機對工作人員提出了“要求”。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豐收後存夠家中人口的口糧,是農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習慣。然而,秋收後糧食歸倉,如何科學儲存、減少損耗,就成了頭等大事。

  盧北恩是村裏最早用上“小糧倉”的農戶。他説,以前,村裏擁有專門倉儲設施的農戶不多,少數農戶使用磚混儲糧倉,大部分人家用麻袋、編織袋裝糧,要麼露天堆放,要麼摞在空房子裏,由於農村缺少晾曬場,收上來的糧食遲遲不能歸倉,鄉親們都為防霉變、防鼠害發愁,糧食儲存損耗非常嚴重。

  通過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一種新型科學儲糧倉——“小糧倉”走進農家,把原來佔地面積大、無蓋、取糧不方便的磚混儲糧倉,設計改良為佔地面積小的彩色鋼板組合倉。整個儲糧器具由上、中、下三套組合而成,下邊是一個防潮層,中間是出糧口、通風口,上邊是蓋子,起密閉作用,一個“小糧倉”能儲存糧食1250公斤左右。農戶將玉米等糧食的水分晾曬至安全水分的標準後,便可放心入倉,不僅使用方便,而且能有效防鼠、防蟲、防霉。農戶使用這種糧倉後,有效地減少了倉儲損失,相當於開闢了無形良田。

  據測算,使用科學儲糧倉,糧食儲存損耗從過去的平均8%降到了2%,僅繁峙縣全年可以減少糧食損耗10多萬公斤。目前,我省已為23.5萬戶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裝具,每年可減少糧食産後損失700多萬公斤。不僅如此,科學儲糧倉的使用還使得農戶生活環境得以改善,通過建設農戶科學儲糧倉,受益農戶徹底告別了過去“蟲蛾滿天飛、老鼠四處竄、住房臟亂差”的日子。

  “降低糧食的儲藏損耗,減少糧食産後損失,是糧食流通環節的重要工作。”省糧食局局長丁文祿表示,現在我省國有糧食企業的倉儲設施和技術保障比較完善,在保障區域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主要作用。然而半數以上的糧食儲存依然在千千萬萬的農戶家中,因此重視節糧儲糧就等於開發無形糧田,是當前和今後保障我省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

  據介紹,我省受水資源、土地等條件約束,糧食産需總量不足、品種結構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省口糧自給率僅為48%左右,米、面、油三大居民消費的品種對外依存度高,主要口糧品種小麥需求量的50%、稻穀需求量的100%、食油需求量的90%以上需要省外調入解決。

  此外,隨著人口剛性增長、城鎮化進程加快,我省糧食産需缺口將逐年增大。不僅如此,糧食産後損失和浪費現象相當嚴重,去年,我省糧食産量達到133億公斤,但糧食産後烘乾機械化水準低、老庫舊倉儲糧損失和消費環節浪費現象不容小視,確保糧食安全還任重道遠。

  我省是一個內陸省份,農戶常年存糧約50億公斤左右,佔全省總産量的50%,比例較大。由於農戶儲糧條件簡陋,儲糧方式原始,儲糧技術落後,霉、蟲、鼠害嚴重,庭院儲存糧食損失大,每年損失糧食達2.5億公斤左右,相當於104萬畝糧田正常年景的産量。

  近年來,我省通過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惠及城鄉居民,目前,我省已為23.5萬戶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裝具,使用15年可減少儲糧損失1.057億公斤左右,産生經濟效益約2億元。此外,我省還大力推廣綠色儲糧技術,提高全省倉儲現代化水準,截至目前,省糧食部門已對全省12個省級、市級糧食儲備庫211個倉房實施了綠色充氮氣調儲糧技術改造。下一步,還將不斷擴大推廣應用範圍,對新建糧庫都要求實行綠色儲糧技術,以確保儲糧安全。

  本報記者 張 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