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傣紙技藝發新枝

  • 發佈時間:2016-01-24 05:59:2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傣族手工造紙方法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原始的造紙術之一。今天,傣紙已不僅用來寫字抄經了

  暖暖的陽光照耀著雲南西雙版納動海縣動混鎮曼召村。這個村子依山而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村口一棵幾百年樹齡的大樹枝繁葉茂,樹下的一塊石頭上刻著四個字:文化富民。村書記岩坎告訴我,曼召在傣語裏意為“萌芽寨”。村民主要以糧、糖、茶以及造紙、制瓦等收入為主。

  一棟棟新式傣樓整齊排列,院子裏和村道旁到處擺放著紙模,紙模上覆蓋的薄紙,有的已經曬乾成型,在陽光的炙烤下,構皮紙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岩坎説,村裏有196戶人家,共988人,家家都做傣紙。這裡沿襲的傳統手工造紙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原始的造紙術之一,與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構樹皮造紙方法一致。該技藝在2006年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和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堪稱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

  紙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造紙術更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教科書上説,紙是漢族勞動人民的發明。那麼,傣紙有什麼不同呢?

  在觀看造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位傣家大嫂別出心裁地用一些花瓣、樹葉拼出各種圖案和造型,放在紙漿中,而且為了更牢固,紙漿還必須蓋住鮮花和樹葉。在歷經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晾曬等五步流程十一道工序後,一張被當地人稱為構皮紙的紙張就誕生了。記者拿起來聞了聞,紙上還有木香味,據説這種香味不會流失,長久保留。

  最初,傣族人造傣紙是為了抄經。在古代,紙是奢侈品,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傣族人最早用於書寫的“紙”即貝葉,是用棕櫚科植物貝多羅樹的葉片加工而成的。後來人們漸漸用構樹皮作原料加工造紙,且造出的紙具有堅韌潔白、柔潤光滑、久存不陳、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優點,寫在上面的字永不褪色,故所抄的經文,能永久保存,代代相傳。這就是傣族傳統手工造紙“嘎拉沙”,主要由當地傣族婦女所掌握運用,技藝傳女不傳男。

  今天,傣紙有了新的用途。15年前,一個商人來到曼召村,發現傣紙是上佳的包裹普洱茶紙張,從此批量購買。岩坎説,村民還學會了用傣紙製作宮燈、記事本和紙袋子等富有傣家特色的旅遊産品,曼召村的造紙憑著此項傳統手工造紙技藝,每年平均可增加收入5000元。

  記者在村裏的文化廣場旁的棚子裏見到48歲的岩罕囡,他家裏多年做傣紙生意。他説以前是做孔明燈,去年從電視裏看到紙燈籠,他便自己發明製作了可折疊的燈籠,父親負責削做燈籠用的竹籤,他負責設計和製作,銷售到市場上,大燈籠40元,中等的30元。

  岩坎説,這兩年,曼召村成立了傣族傳統手工造紙合作社,積極探索原料和成品統購統銷的模式,大力發展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避免了小作坊投入少、産量低的狀況。由於曼召村製造的手工紙品質優良,市場需求量大,供不應求。這兩年,通過農戶+合作社+市場的經營模式,助推了曼召村構皮紙産業的發展,這個曼召村的一項特色工藝吸引了國內外的客商和學者前來參觀、訂購,曼召村更獲得了“雲南省文化産業特色村寨”的榮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