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學”流言留下了什麼?

  • 發佈時間:2016-01-20 03:31:2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觀察家

  幾天前,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蝌蚪五線譜和百度知道共同發佈了“2015年十大生活流言”。它們全都關乎日常飲食和健康問題,雖然看似頗有些“科學”的影子,但依照專家的解讀,卻有相當一部分很不靠譜。

  譬如,“過午不食/不吃晚飯,能健康減肥”這一條,揭示的真相是:人體長時間處於空腹狀態,胃部會因饑餓而收縮,容易引起代謝功能紊亂。這樣,不禁會誘發胃病、降低血糖與免疫力,而且還會改變人體激素水準,形成易胖體質,反彈力度更大。

  再如,“隔夜菜會大量産生亞硝酸鹽,食用致癌”,把通常對人體無害的亞硝酸鹽當成了致癌物。事實上,亞硝酸鹽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才會轉化為能致癌的亞硝胺,且其含量多少與是否隔夜關係不大,而是取決於隔夜菜與空氣的接觸程度。

  所謂“流言”,一般是指流傳較廣但卻沒有確切來源和可靠根據的消息。它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以訛傳訛,或是一種誇大乃至扭曲的想像性解釋。這一點與謠言有所區別,後者是指捏造的、沒有事實存在的話語,是一種有意識的譭謗中傷。不過,兩者的界限,有時候從表面上看似乎又很難明確,其傳播開來所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時常也難分伯仲。

  就拿“草莓有乙草胺殘留,吃了致癌”來説,儘管“殘留”一事被監管部門後來重做的檢測所證偽,有關專家也紛紛出面澄清——正常情況下種植草莓用不到乙草胺,國際權威機構也未將乙草胺列為可疑致癌物,但草莓産業已經受到嚴重影響,大批訂購計劃被取消。媒體報道稱,北京昌平的觀光采摘遊客一時間驟降21萬人次,河北省昌黎的莓農則損失上億元。如此來看,此事絕難言“小”。

  還有一些上榜流言,其實已傳播多年,且多次被澄清或“科普”過,其中以“食品添加劑=毒藥”最為典型。對於時常被誤解乃至“妖魔化”的食品添加劑問題,可以明確的是:正規的食品添加劑,其成分和添加量均經過嚴格的科學實驗論證,應用目的在於更好更長久地保持食物的狀態和營養,正常食用無損人體健康。而近年來發生的多起與“添加劑”相關的食品安全事件,幾乎都是不法商家超量添加、錯誤使用或違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劑(化工原料)導致的後果。人們所熟悉的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之類,實際上就不在食品添加劑之列。

  為什麼流言(尤其是健康領域的流言)常常會有“科學”包裝?“科學”流言究竟留下了什麼?我覺得應該區分兩種情況。其一,有的是商家出於造概念、引關注、搞行銷之需而刻意設計話題,近似于忽悠。過去一度被熱炒、時常與保健食品對接的“亞健康”一説,還有此次上榜流言“鹼性食物能防癌、抗癌”,多少就有這樣的嫌疑。其二,早前因科學研究之方法、技術和視野等的局限,得出了(後來被認定是)錯誤的結論或觀點,但卻未能適時地被歸謬或淘汰,反倒因由某個機緣在社會上被廣泛傳播,從而成為“科學”流言。

  上述第二種情形近年來在健康領域時有所見。2013年1月31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由美國和歐洲近20位肥胖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聯合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關於肥胖的流言、猜想和事實》。該文在列舉了7條影響廣泛的關於肥胖的流言後,告誡説:若任這些流言“流行”,不但會誤導公眾,還會影響政府部門和相關團體的醫療健康決策,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這些流言,還真的“流”到我國並産生了影響。解放軍總醫院的吳海雲教授指出,那篇文章作者列舉的與“肥胖”相關的流言,我國媒體確曾廣泛報道宣傳過,甚至還被寫進了國家發佈的相關“指南”中。

  慣常所見之流言,或許大多無關痛癢,可以一笑了之。但經過“科學”包裝、事關大眾健康的“科學”流言,則不可小覷。而回擊這樣的“科學”流言,對相關部門如何積極主動地做好應急科普、熱點科普,並保持一定的持久性和系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百度真相問答機”“蝌蚪找真相”這類專注于探尋科學真相的辟謠平臺出現,這是好事。期待它們今後能夠更及時地發揮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