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要耐得住寂寞,更要禁得住喧囂

  • 發佈時間:2016-01-20 03:32:1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孫銳

  日前知名演員陳道明在一檔文化節目中與青年評論嘉賓産生了激烈的意見交鋒,該熱門視頻不僅迅速佔據了各大網路頁面吸引了大家對該節目的關注,也引發了大家對於我國民間文化傳承的思考。

  節目中引起爭論的表演——稷山高臺花鼓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代,聖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人們耕田稼檣,由此開啟了漢族華夏農耕文明。千百年來,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后稷的習俗由此而生,祈求五穀豐登。此後傳統的稷山花鼓又逐漸演變,形成了新的打法和隊形,直到發展為今天可以用凳子層層壘高至十三層的稷山高臺花鼓。參加過多個綜藝節目錄製的青年評論員們對該節目的現實意義産生了質疑,認為該節目“沒有創新”,“看不到個體,只有一種孤獨”。這些評論引發陳道明的強烈批評,“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輩子可能要甘於寂寞,甘於平庸,但不能打擊他們的努力,他們是我們文化的基礎……文化也需要接力”。雖然該表演最後仍然以較高票數順利通過了當期節目的考核,但在嚴苛和殘酷的市場環境下,民間傳統文化如何傳承仍值得各方思考。

  當下市場經濟逐步繁榮,多媒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全球化大環境下可供人們選擇的各類文化商品,樣式齊全、品類眾多。然而傳統文化卻日漸凋敝,民間藝術銷聲匿跡的頹勢。流行歌手們演唱會在全國各地演了一撥又一撥,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而非物質文化遺産卻處於自掏腰包以維持運營的窘境。像稷山高臺歌舞這樣曾經登上過電視臺、奧運會的民間劇團,已經算是幸運的了。更多的民間文化正伴隨著缺乏觀眾、後繼無人的種種現狀而逐步衰弱和滅亡。

  我國的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各地區各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沉澱保留下來的民間傳統文化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正是這些世代相傳的無形瑰寶,延續著我們作為文明古國的文化血脈,陶冶著群眾的審美趣味,也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優秀燦爛的民間傳統文化既是當代急需保護和傳承的“活化石”,也是當代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當代文化藝術市場若想積極健康發展,需要我們呵護好民間文化這個豐富卻日漸脆弱的寶庫。

  傳承民間文化需要資金支援。文化的保護一定有所開銷,但民間文化源自普通百姓,簡樸、親民、接地氣,即便在服裝、樂器、道具、場地開銷不算龐大,但是也缺少基本的投入。因此,需要政策和資金的扶持,讓劇團能正常的運營,讓藝人能維持生計,有了安身立命的保障,才能握緊手中文化傳承的旗幟。

  傳承民間文化需要社會理解支援。從傳承者來説,面對多樣的機會和選擇,在一定時期內,可能都是在孤獨的道路上獨行,或過著清貧的生活,默默無聞的堅守著民間文化的陣地。而對社會來説,不能只看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與現代社會的差異,而看不到傳統民間文化的當代意義。

  從民間文化自身來説,也要加強創新,貼近群眾,尤其是年輕人。要讓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引導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享受民間文化帶來的樂趣,願意為之消費,從而形成良性的文化産業市場。比如,為保護傳統戲曲,白先勇先生復排青春版《牡丹亭》,也是選擇在高校輪番上演,培養年輕觀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優秀的民間文化,讓觀眾循序漸進地從最初的聽不懂、看不懂,只能借炒作話題順帶關注,到漸漸明白其原委,看出些許名堂,到最後能樂在其中,獲得觀賞的愉悅並願意為此買單,這的確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很多人的努力。

  節目中年輕人大膽地發表觀點、直言不諱地坦誠交流,這樣的機會其實越多越好。文化傳承者和社會面對青年人的質疑應當保持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根據時代特點和觀眾需求去調整和創新是才是民間文化最具生命力的體現。如果只是一味的教條和固步自封,稷山花鼓即便將身上的鼓越綁越多,將板凳越壘越高,舞臺也不會越來越寬廣。而對當代的年輕人和廣大群眾也需要多一些引導,對傳統的民間文化要多一些學習和了解,少一些片面和武斷的評價。這些年保護優秀民間文化的工作也有不少喜人的案例,例如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將原生態唱法納入比賽項目,讓一大批優秀的民間藝人和歌曲被廣大觀眾知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民間傳統文化的確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它不僅急需我們保護和傳承,而且有著極大的藝術魅力和當代價值,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待發掘。我們期待著民間文化從岌岌可危、無人問津的狀況慢慢恢復他們本應有的燦爛模樣,變得群眾喜聞樂見、市場繁榮健康。更期待其中與時俱進、發揚光大的代表作品能夠形成我們自己的文化輸出,走向世界的舞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