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跟跑 齊步 大超越

  • 發佈時間:2016-01-19 01:30:4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月8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領銜的科研創新團隊,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科技日報記者走近這個團隊發現,年輕,是他們的活力,平均年齡35歲;創新,是他們的特色,始終堅守在世界電氣工程領域的最前沿,一次次創造著“中國奇跡”。

  30年的跨越:從跟跑到領跑

  走進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研究所一樓,倣若進入了艦艇電機的展覽大廳。創新團隊成員劉德志教授介紹,目前我國海軍艦艇的發供電系統,全部由團隊自主研製,其水準已經達到世界一流。

  “做科研就要靜心二三十年,做出世界領先的成果!”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在團隊奠基人張蓋凡教授的帶領下,由馬偉明、劉德志5人課題組,在一間由洗臉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裏開始電機領域攻關。1800多個日夜的拆裝調試、觀察測量、記錄分析,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成功研製出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的世界難題,榮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研製多相電機的同時,他們發現新一代潛艇急需體積小、重量輕、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電源,馬偉明打破思維定勢,提出用一台電機同時發出交流、直流兩種電的設想。經過10年艱苦攻關,終於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交直流發電機系統,中國潛艇真正擁有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中國心”!2010年,再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接力攻關,步步跨越。他們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整合化發電系統發起全面衝擊。20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0年過去了,這個團隊成功實現了從整合創新到自主原始創新的重大跨越,從“跟跑者”一躍成為“領跑者”。

  要做強國強軍的大夢

  馬偉明科研創新團隊“瘋”“癲”“癡”的工作狀態和執著態度,從骨子裏透出的是清一色的血性擔當。

  據團隊成員魯軍勇回憶,有一次,馬偉明在從試驗現場急切趕回辦公室的路上遭遇車禍,造成頸椎受傷。醫生給他打上鋼筋塑膠頸套,反覆強調要好好休息,否則就可能留下終生殘疾。誰料第二天,馬偉明戴著鋼筋塑膠頸套,讓團隊成員推著參加一個重要的現場會議。

  團隊成員汪光森由於長期勞累,出現股骨頭炎症,因為沒時間及時治療,發展到股骨頭部分壞死、關節腔體嚴重化膿。當時某項目正處在重大試驗的緊要關頭,他高燒39℃多,依然拄著雙拐堅持在一線,直到馬院士強行派人把他送進醫院。

  外人不解其中滋味,但在他們每個人看來都非常值得,因為他們在為國家為軍隊幹事圓夢。他們覺得,只有將個人和集體追求的價值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夢想,才能最大程度匯聚軍內外最優資源,組成“國家隊”集智攻關,影響和帶動更多科研生産力量。

   創新沃土成就“小馬當家”

  馬偉明領銜的創新團隊近90%幹部擁有博士學位,平均年齡僅35歲,形成人才梯次配備、接力創新的強大陣勢。

  2002年,團隊承擔新型高速異步電機研製任務,只有24歲的研究生王東被委以重任,執掌主設計師的帥旗。經過10年奮鬥,這項重大研究取得圓滿成功。如今王東已成為研究所整合化發電方向的首席專家,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還被遴選為全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領軍人才培養對象。

  電力系統方向學術帶頭人付立軍,加入團隊之前已經是武漢大學副教授、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他感到在這裡能為國防做大事業、成就大夢想,毅然攜筆從戎。主攻某項目的汪光森,入伍前是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後,1993年就開始享受10萬年薪,但他捨棄優厚待遇和安逸生活,強烈要求加入這個團隊……

  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産生“共生效應”,不斷傳播著“勇於擔當、敢於超越”的團隊文化精神。經過30多年的傳承和光大,這種最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已經融入每一個成員的血脈,成為每一個重大成果的基因分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