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隧貫山河 道通天下

  • 發佈時間:2015-12-02 02:31: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新奧法”推廣到機械化配套施工全面升級,從淺埋暗挖法到盾構機廣泛使用,以中國中鐵隧道集團為代表的建築施工企業,將隧道工程從山嶺發展到城市到水下與海底,引領我國隧道科技實現一次又一次跨越。

  中鐵隧道集團致力於隧道科技的創新與運用,擁有特殊地質條件下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精湛的工藝和獨到的技術,累計榮獲1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2項國家級工法,為我國的隧道和地下工程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惟有創新,企業才能充滿活力;惟有持續創新,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中鐵隧道集團董事長丁榮富一語道出發展壯大的秘訣。

  第一篇 鑽爆法傳統工藝煥發生機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鐵隧道集團利用新奧法原理,成功修建衡廣鐵路復線大瑤山隧道,國內率先實行大型機械化作業,將我國隧道施工水準從落後國外30年迅速提高到當時世界先進水準。

  長期以來,鑽爆法一直是隧道施工的重要手段,廣泛應用於我國的隧道施工。尤其是近年來成功運用於石太、武廣、京石、合武、渝利、貴廣、雲桂、蘭渝、杭黃等高鐵建設中,以及高速公路、水下與海底隧道新領域。

  進軍水下與海底新領域

  “經過持續創新發展,再加上新的設計理念,即使在修建施工難度最大的海底隧道方面,鑽爆法這一傳統施工工藝依然煥發出生機與活力。”中鐵隧道集團總經理唐忠認為。

  大陸首座海底隧道——廈門翔安隧道是世界上斷面最大的海底隧道,全長8.70千米,海底隧道長6.05千米,其中風化土層、透水砂層就像大片沼澤,風化深槽猶如座座陷阱,處處充滿危險。

  中鐵隧道集團開創性地創新和運用CRD工法攻克了長達1118米的全強風化土層與軟弱圍岩;採用全程綜合地質預報技術超前探孔探水、滲透水壓力數值模擬計算、減震爆破等一系列新技術,成功破解了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的突水、涌泥等世界級難題,創造了海底隧道施工的奇跡。《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設與運營成套技術》獲2012年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併為成功修建第二座海底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提供了借鑒。

  2012年通車的長沙營盤路湘江隧道,在國內首次採取“水下立交”設計新理念,受到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在最大限度節約土地與保護周邊環境的基礎上,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提供了一種重要交通建設模式。

  該隧道主線為雙向四車道,是一個雙線多匝道多入口的互通式多通道隧道,相當於在湘江底下建了一座“互通式立交橋”。除南北兩條主線隧道外,隧道還增設4條匝道,8條出入通道,在城市核心區域形成了一個交通大迴圈。中鐵隧道集團勇於創新,打破了“一條隧道兩個口”的傳統隧道設計概念,首次成功將“立交橋”搬到了水下。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穎人評價説,該工程為正在籌建和在建的越江、過河、越海工程起到了示範作用。

  截至目前,中鐵隧道集團承建的穿江越海隧道工程涵蓋了國內主要河流,形成了“一穿黃河、兩穿贛江、兩穿海灣、三穿湘江、四穿珠江、六穿長江”的隧道工程品牌優勢。王夢恕院士認為,這些表明我國隧道科技已進入“穿江越洋”時代。

  機械化配套成為發展方向與必由之路

  隨著國家對安全品質環保的日益重視,以及人力成本的高企,鑽爆法施工技術必須適應新形勢,我國隧道機械化配套施工應運而生。

  新世紀以來,在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的支援下,中鐵隧道集團依託貴廣鐵路三都隧道開展機械化配套科研攻關,積極探索鐵路隧道安全、快速、環保施工途徑,積累的機械化配套施工技術先後在滬昆高鐵、京福客專、成蘭鐵路、懷邵衡、蒙華鐵路等重難點長大隧道施工中得到推廣應用。

  在滬昆高鐵湖南段建設中,中鐵隧道集團承建25.8千米的雪峰山隧道群,開工進場兩年完成施工産值近20億元,創造了我國長大山嶺隧道施工的新紀錄。在京福客專施工不僅將花山隧道建成全線樣板工程,而且創造了月最高進度270米的紀錄。

  2015年9月8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標準化管理現場會在長沙召開,與會代表和專家在觀摩雪峰山隧道項目施工時,一致對機械化配套技術取得的成效表示稱讚。

  懷邵衡鐵路南雪峰山隧道長9.59千米,穿越12個斷層破碎帶, 為Ⅱ級風險隧道。採用三臂鑿岩臺車只需配備2—3名操作人員,全斷面開挖單迴圈時間控制在3到4小時,大大加快了開挖速度。機械手噴漿完成單迴圈初期支護時間控制在2到3小時,混凝土的回彈率均控制在12%以內,對提高混凝土品質、改善洞內環境、確保施工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鐵隧道集團配置了先進的三臂液壓鑿岩臺車、噴漿機械手、全液壓自行式仰拱棧橋、襯砌混凝土自動養護臺架、整體式襯砌模板臺車等機械設備,形成了超前地質預報、鑽爆開挖、噴錨支護、仰拱、防排水、二次襯砌、空洞檢測、水溝施工作業等機械化配套作業生産線,實現了隧道全工序機械化作業。

  2015年11月,蒙華鐵路品質安全管理現場會召開,中鐵隧道集團承建的3標段創新性地採用“下臺階+仰拱同步封閉”支護新工藝,保障了施工安全與品質,受到與會代表的觀摩,再次成為隧道施工的標桿。專家認為,機械化配套施工優勢明顯,前景廣闊,日益成熟,成為未來我國隧道施工的發展方向與必由之路。

  在烏茲別克,業主要求只能設三個輔助施工通道且必須用三年時間完成19.26千米的安琶鐵路庫拉米隧道。中鐵隧道集團憑藉其技術實力和組織能力,在國內外其他競爭者不敢接招的情況下,勇敢地承攬起這一艱巨任務,自2013年9月開工以來,克服了上千次岩爆的影響,迄今為止已完成隧道開挖支護量的82.8%,襯砌工程量的63.2%,如期完工指日可待,彰顯了隧道機械化施工的優勢,獲得烏國總統和總理的高度讚揚。

  中鐵隧道集團憑藉過硬的技術,成為業主點名的增援“尖刀隊”。滬昆客專寨子崗、紅毛嶺、大乘山隧道,瀋陽鐵路樞紐東北環線團山子隧道,都是“卡脖子”工程。中鐵隧道集團在危急關頭髮揮專業優勢,急業主之所急,嚴控安全品質,加快施工進度,不負所望完成任務,盡顯英雄本色,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賞。

  第二篇 盾構科技讓交通四通八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盾構機(TBM)的誕生,為我國隧道施工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先進施工裝備在國內的引入和廣泛應用,為人類開發大江大河與海底空間提供了強大的支援,”中鐵隧道集團黨委書記于保林説。

  攻克盾構(TBM)三大世界性難題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承建西康鐵路秦嶺隧道以來,中鐵隧道集團駕馭盾構機(TBM)多次穿越大江大河,承建了越江公路、地鐵、能源隧道,攻克了諸多世界性難題,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

  21世紀初,我國開始大規模應用盾構機(TBM)施工。談起採用盾構機下穿長江,不得不提2002年底開工穿越29條斷層的西氣東輸城陵磯長江隧道,該工程發揮了“探路者”的作用。

  “高壓進艙作業”是水下盾構施工面臨的主要難題。當盾構刀具磨損或前方遇到障礙物時,需要技術人員進入盾構機前面的高壓土(泥水)艙檢查和處理。在武漢長江隧道施工過程中,潛水員一般能承受3公斤的壓力,但工程實際需要承受4.5公斤壓力。為此,中鐵隧道集團邀請海軍工程大學的專家培訓,反覆試驗,大膽探索,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隧洞施工中,該集團首次在盾構隧道內實施預應力混凝土襯砌,解決了隧道內水壓力問題,確保水流經過時隧洞本身的品質和安全。

  防止“高水壓直接涌入”是盾構施工中的前提。奪得國際項目管理大獎的廣(州)深(圳)(香)港高鐵獅子洋隧道就是典型代表。該隧道是當時中國最深的水下隧道和首條水下鐵路特長盾構隧道,深埋處達62米,該工程岩石強度最高為78兆帕,無論長度、直徑還是時速目標值均可以與世界級海底隧道相較量。科研人員通過對子系統進行創新改進,開發了減壓限排換刀技術,實現了高水壓下上千次的自主換刀,打破了該技術國外壟斷局面,逐一攻克了600米江底裂隙發育段等12項重大危險源,逐步探索出一套高速鐵路特長水下高風險隧道盾構施工及對接技術。

  “急轉彎”是水下隧道施工面臨的又一道難題。在武漢越江地鐵隧道施工中,盾構機小彎道施工極易出現盾構卡殼、管片破損甚至漏水等現象,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隧道變形、坍塌等後果。項目科研人員讓“盾頭”和“盾尾”分離,通過精確計算,減小推力,嚴控掘進速度,最終取得成功。

  盾構機經常面臨下穿既有線的挑戰。2015年11月19日,重慶軌道交通五號線歇臺子—石橋鋪區間右線盾構成功下穿運營中的既有一號線,最大沉降量僅1.2毫米,標誌著重慶地區唯一特級風險源被成功攻克。保持盾構掘進姿態控制平穩,保持刀盤土倉壓力穩定,是此次盾構下穿成功的關鍵。北京地鐵10號線二期創造性地採用了“CRD+千斤頂”工藝,杭州市環城北路地下通道盾構下穿滬杭鐵路時地面沉降控制在1.7釐米以內,專家高度評價地表沉降控制堪稱完美。

  盾構掘進面失穩、關鍵部件失效、掘進方向失準是三大國際公認的世界難題。經過二十年盾構科技攻關和施工實踐,中鐵隧道集團攻克了上述難題,掌握了豐富的盾構施工經驗。該集團主編的《盾構法隧道施工與驗收標準》等已成為國家標準。

  中鐵隧道集團大膽創新使用超大直徑矩形頂管。2014年9月,世界最大斷面矩形頂管隧道——鄭州紅專路下穿中州大道隧道貫通。其精湛的施工技術贏得了新加坡業主的肯定,並成功進軍新加坡市場。

  如今,中鐵隧道集團累計承建了數十項水下隧道(洞)工程,實現了上萬次水下高壓進倉作業,攻克了強滲水、管片上浮、盾構姿態控制等一系列難題,成功掌握了盾構施工的核心技術,使我國盾構施工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沉管法提供水下隧道建設新途徑

  沉管法是國內外成熟的工法,目前我國在建或已建成的沉管法隧道共11個,中鐵隧道集團設計施工的項目佔近半壁江山。

  中鐵隧道集團在沉管技術運用方面始於寧波甬江隧道,建成了廣州生物島—大學城、舟山沈家門等水下沉管隧道,正在建設的有南昌紅谷隧道等,逐步掌握了沉管隧道的設計和施工技術。

  侖頭—生物島—大學城隧道作為廣州市南拓戰略的重要節點,起著關鍵的中軸樞紐作用。生物島—大學城隧道全長為1339米,在國內首次採用岸邊水下最終接頭、護岸結構採用空間立體錨索支護體系、在國內首次採用水下不擴散混凝土實現二次圍堰澆築等,多項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準。

  2014年1月,國內內河規模最大、最長的城市隧道——南昌紅谷隧道開工建設,隧道主線長約2650米,穿越贛江。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峻、盧耀如先後到南昌紅谷隧道施工現場“把脈”,他們認為,紅谷隧道項目將為我國今後在內河修建類似工程提供先例和典範。

  中鐵隧道集團在施工工藝創新的同時,不斷進行總結和推廣,其參與主編的《內河沉管法隧道設計、施工及驗收規範》正式頒布,被批准為天津市地方工程建設標準,自2013年11月1日起在天津市實施,填補了國內該工程領域標準的空白,為今後類似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了依據。

  第三篇 地下空間開發前景廣闊

  二十一世紀是地下空間大開發世紀。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島與島之間、島嶼與大陸之間的海底隧道將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例如渤海海峽、瓊州海峽、台灣海峽跨海通道或海底隧道正在加緊研究中。

  “平步跨高山,談笑越江河。”中鐵隧道集團總工程師洪開榮認為,隨著隧道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大交通正在向大江大河與海底延伸,我國隧道穿江越洋施工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中鐵隧道集團堅定實施“科技興企”戰略,“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863、973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7項,12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23項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五年來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7項;取得各種專利70項,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和省部級以上技術規範標準8項,翻譯標準1項。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隧道施工技術水準。

  展望未來,他們根據行業發展趨勢,瞄準國際先進技術,提出了“十三五”科技創新重點突破領域:一是海綿城市及綜合地下管廊建設領域。二是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領域。三是海外項目技術與工藝標準的融合與突破。

  為此,中鐵隧道集團提出“建設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領軍企業”的目標,確立了11大重點研究技術,適應隧道科技安全環保、節能減排、綠色工程以及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等要求。

  “人在地上走,車在地下行。江河湖海任我遊,島峽連接新大陸。”洪開榮認為,這是中鐵隧道集團的夢想,也是隧道科技未來使命之所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