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微信商業化之路急掉頭 應用號顯新方向

  • 發佈時間:2016-01-18 07: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用戶規模、用戶活躍度排名第一,有著超級移動App之稱的微信,在商業化的道路上卻一直不明晰。微信一路走來,更希望自身商業模式能夠與用戶體驗互補相關。因此,微信跳出了日漸有效的行銷模式,掉頭抓起了應用號。

  探尋變現之路

  微信于2011年初正式推出,隨著移動互聯網市場越來越大,微信順勢成為了移動端的QQ,也成長為騰訊最為核心的産品之一。騰訊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三季度,微信活躍用戶達到6.5億。

  此外,移動網際網路研究數據服務公司QuestMobile發佈的2015年App價值排行榜顯示,無論是安卓端還是蘋果端,微信的每人平均使用時長最多,8月,微信安卓端每人平均時長達966分鐘,蘋果端每人平均時長達993分鐘。

  用戶規模如此龐大就連外界也為了微信如何變現而思前想後。事實上,微信在商業模式上已經進行了各種探索。早在2013年8月,微信推出5.0版本時,微信支付、表情商店、遊戲中心、街景掃描等眾多功能便集體亮相,受到了微信用戶、網際網路企業、電商企業、第三方開發者和業內觀察者的關注。

  而遊戲中心內置的小遊戲“打飛機”,更是直接引爆了微信遊戲,也奠定了微信作為手遊第一運營平臺的地位。據比達諮詢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在蘋果商店手遊暢銷遊戲前20位中,微信發佈的手遊佔比高達70%。

  再看行銷,近兩年,公眾號文章廣告、搖一搖附近商家、企業紅包等功能一方面增加了微信的活躍度,另一方面讓微信成為了第三方與廣告主爭相投靠的平臺。隨後,去年1月,名為“微信團隊”的官方賬號發出“它是什麼”和6幅圖片的朋友圈,朋友圈廣告誕生,這也是微信繼電商、手遊之後,在商業模式上的又一新探索。歷經一年時間,朋友圈廣告的效果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肯定。

  不過,社交廣告收入大漲,卻很難成為主流。據2015年騰訊三季度財報顯示,總收入為265.94億元,增值服務205.47億元,網路廣告收入49.38億元。網路廣告收入約佔總收入的19%,不到1/5。而網路廣告中,品牌展示廣告25.52億元,效果廣告23.86億元。

  應用號顯新方向

  事實上,遊戲與廣告行銷對於微信來説雖然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變現道路,但這並不是微信長遠發展以及産品理念所追求的方向。畢竟,騰訊的遊戲營收並不依賴於微信,而社交廣告向來被搜索廣告壓制。

  又逢年初,微信也搬出今年的新課題。在日前“微信公開課PRO版”上,一向低調的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首次親自站臺講解微信生態。他透露,微信有一個新的探索方向,即把應用和訂閱號相結合,開發出新的應用號。

  根據業內對應用號形式的猜測,應用號很可能將基於微信平臺去App化,成為標準化的服務出口,也並非意在留住用戶。而張小龍再次透露了微信的本意,即提供服務,也就是以微信為入口直接連接人與服務。

  雖未透露具體形式與推出時間,但這個信號讓業內外議論聲四起。有分析人士稱,這將是微信帝國新的堡壘,讓微信這個本來就功能過於龐雜的超級App更加複雜。

  不過,張小龍所強調的是,微信的目的是要做減法,減少用戶使用時間,“微信公眾平臺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目標就是要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發揮出它的價值”,不希望微信平臺只是一個導流量的地方。

  “微信朋友圈對行銷資訊會限制很嚴,因為不好的內容會消磨用戶的時間。對於微信其他功能也是這樣,讓用戶最高效地把他要做的事情做完。我們會希望微信裏的資訊盡可能少。”張小龍説。

  雖然選擇提供服務作為新的出口,但既要連接更多服務,又不能讓資訊在微信平臺內過於龐雜,這在技術以及産品構思方面都是微信需要解決的難題。

  選擇掉頭是必然

  在試水行銷變現後,張小龍特意登臺亮相對微信商業化發表看法,他認為,微信應該盡可能讓商業化存在於無形之中。他希望微信實現的商業化,不是基於騷擾的、基於流量變現的商業化。

  事實上,張小龍此次刻意推翻此前行銷變現的路徑,並非他自身的用戶情懷與對行銷這一方式的反感,而是因為看到了廣告這一生態天花板的局限。BAT在行銷方面,百度和阿裏一直領先於騰訊,而微信效果廣告的嘗試僅僅限于初級階段,如若繼續沿著這一方向走下去也只是緊隨競爭者身後。

  另外,行銷模式作為一種傳統的商業模式,它的發展空間已經能夠看到邊界,即使接近能力所及也並不能玩出什麼新鮮花樣。因此,微信開始主動設定規則,限制朋友圈廣告。張小龍釋放的信號表明,在2016年,微信的行銷內容也將越來越少。

  其實,對於體量龐大的BAT來説,連接服務已經成為可見的爭奪點,此時,微信作為騰訊最有力的武器需要在這一層面有更多的突破。這不僅是商業化的需求,也是騰訊戰略的方向。

  手握移動支付的BAT都希望增加更多支付場景,但細微的服務並非巨頭所能全部觸及的。自從58趕集、美團大眾點評合併後,服務市場上BAT的影響力反而開始落後。為了不丟掉明天,巨頭們開始籠絡中小企業與創業企業,以自身流量資源以及資金將他們吸引到自家的開放平臺來,這不失為一條捷徑。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龐億明分析稱,應用號的出現是微信商業化提速的信號,同時,應用號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中小開發者提供一個開發運營平臺。

  “對於微信而言,應用號一方面是進一步豐富了其超級入口的構建,打造自己的移動生態體系,使微信也能成為一個‘作業系統’,構建自己的移動生態體系;另一方面是通過應用的入駐,能解決一部分移動端的‘資訊孤島’問題,構建用戶更加豐富、全面的數據體系。”龐億明説。

  因此,即便難以解決功能龐雜的問題,推出應用號也是微信的必然選擇。因為,嘗試迎接新的變化、挑戰新的商業模式才是網際網路企業最擅長做的。

  北京商報記者 張緒旺 姜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