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水北調還調來了什麼

  • 發佈時間:2016-01-18 06:32: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12月12日,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一週年。一年中,南水北調調來的不僅僅是千里之外的那一渠清水,更調來了一種精神——勇於犧牲、攻堅克難、甘於奉獻的精神。

  當南水北上,有一個群體需要銘記——移民。這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難點所在。為保證工程順利進行,湖北、河南34萬庫區移民告別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放棄了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生計。

  有人計算過:兩年動遷18萬多人,日均250人,人和生産生活用品一戶一輛大卡車,每天需要七八十輛車,天天不停地搬家,連搬兩年。其實,移民工作的最後兩個月,平均每天500多輛貨車在庫區和安置點之間往返。

  淅川縣是河南唯一的移民遷出縣,超過16萬移民涉及11個鄉鎮168個村,要分別與6個地市25個縣(市、區)對接。沒有移民的堅韌付出與巨大犧牲,南水北調工程不可能成功。

  再説攻堅克難。南水北上要越過705條河道、1300多條道路、近60次橫穿鐵路,要攻破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其規模及難度國內外均無先例。

  在南水北上至鄭州時,一條黃河橫亙于前,將向北的通道攔腰截斷。南來之水如何穿越黃河繼續北上?丹江口大壩的加高工程要在40年前建成的混凝土壩體上貼坡加厚、加高,如何讓新老混凝土更好地結合達到“血肉相連”?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數不勝數,與傳統水利工程不同,南水北調工程所涉及的許多軟科學與硬技術是世界級的,是水利學科與多個邊緣學科聯合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克服這些世界級技術難題的過程中,南水北調水利建設者,以神聖的使命感,攻堅克難、晝夜奮戰,攻克了一項項國內外技術難題,也夯實了南水北調這座豐碑的堅固基石。

  站在河南淅川縣城東的鳳凰山遠眺,松青翠柏;淅川縣宋崗碼頭沿岸,兩耳沒有機器轟鳴的噪音,也沒有農民撒肥種田的畫面。誰能想到,這裡曾是石漠化的荒山,誰又能想到,這裡曾風吹雨淋,黃泥翻滾,農藥化肥隨河入庫。

  南水北調工程的成敗在水質。

  早在200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下達了停建令,嚴格控制南水北調工程區域內基本建設和人口增長,特別是丹江口庫區在長達七八年中,房不能蓋、路不能修、廠不能建,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水源保護區所及的南陽、洛陽、三門峽3個省轄市、6個市縣,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硬手斬污,強力扼污,關停並轉企業801家。洛陽積極引導關停的工礦企業向農副産品加工、特色養殖、花卉苗木等綠色産業轉型,決不讓污染源死灰複燃;在商洛,當地推行環保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強力推行退耕還林,關閉污染企業、礦山,治理污水,嚴防農藥和化肥超標使用,防止水土流失;在湖北十堰,當地封堵、截流了590個排污口,建成818公里污水管網,主要污染物下降了50%。

  一渠清水一路向北,這渠清水來之不易,是受水地和供水地的攜手努力,更是數以萬計參與者的全力付出。

  南水北調,調來了一種精神,充滿著激蕩人心、催人奮進的力量;調來了一種感動,飽含著無私奉獻、大愛報國的情懷;調來了一種行動,彰顯著造福當代、澤被後人的擔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