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産電影“叫座”還得“叫好”

  • 發佈時間:2016-01-14 06:27:3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與國産電影票房一同飆升的,還有業內與觀眾對部分國産電影“叫座不叫好”的質疑之聲。讓國産電影叫好又叫座,需要中國電影人在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尊重原創,尊重市場,尊重觀眾,奉獻出更多製作精良、震撼人心、回味悠長的精品力作

  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全年總票房首次站上400億元大關,達到破紀錄的440.69億元,國産電影票房更是以271.36億元、佔總票房61.58%的傲人成績,成為2015年電影市場最為閃亮的鏡頭。倘若單以票房論英雄,2015年國産電影的表現的確值得給出好評。

  不過,與國産電影票房一同飆升的,還有業內與觀眾對部分國産電影“叫座不叫好”的質疑之聲。以2015年國産電影票房前10位為例,在豆瓣上,除了《夏洛特煩惱》得到7.6分(滿分10分),口碑差強人意之外,票房超16億元的《港囧》打分只有5.9,票房近10億元的《澳門風雲2》打分也只有5.8分。

  電影“叫座不叫好”,不應被視為發發牢騷、説説怪話,而應被看做國産電影遠行中的一塊短板,必須及時理清緣由,給出對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影製作方、行銷方如不及時反應,恐怕“叫座不叫好”也很容易朝著“不叫座也不叫好”的方向轉化。

  “叫座不叫好”是粉絲經濟變現帶來的影響之一。梳理一下2015年的國産電影,不難發現,無論是《梔子花開》《小時代4:靈魂的盡頭》,還是《何以笙簫默》《港囧》,其在上映之前,都憑藉明星形象、原著小説、前傳鋪墊等手段積累了大量的“死忠”粉絲。但發掘粉絲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正因是粉絲,往往愛之深、責之切。當忠實粉絲發現電影與他們原有的認知相去甚遠且品質堪憂時,負面口碑的連鎖效應便如雪球一般放大。正如蘋果、小米正面臨過度開發粉絲經濟而致使粉絲“走人”一樣,國産電影也應提前考慮這一問題。

  “叫座不叫好”是商業電影過度炒作帶來的效果之一。2015年10月,代表中國電影參評申報奧斯卡的,竟是一部輕量級的文藝片——《滾蛋吧,腫瘤君》。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2015年國産電影中,為文藝而電影的太少,為票房而電影的太多。例如,上映之前大肆造勢的《萬萬沒想到》,觀眾看後因其“80%的情節都被猜到”,戲稱電影應改名《萬萬都想到》。事實證明,一旦電影製作方將視覺重心放在了終端行銷上,那麼對産品本身的關注力自然就會大打折扣。而過度商業炒作,會將本應可持續的觀影變成“一錘子買賣”,透支電影市場的生機與活力。

  此外,電商大規模的補貼政策,也是“叫座不叫好”的一大因素。近來,貓眼、微影、大眾點評等電商平臺為“搶人圈地”,紛紛推出了極具誘惑力的補貼政策,如一張電影票9.9元。正常票價與折扣價之間的差價,全數由平臺埋單。觀眾因折扣而不是因電影走進電影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票房的“人造繁榮”。

  票房超過270億元,足以説明國産電影的確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正在火熱上映中的《老炮兒》《尋龍訣》,正是叫好又叫座的絕佳案例。但相對於數量龐大的國産電影産量,這還遠遠不夠。期待中國電影人在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尊重原創,尊重市場,尊重觀眾,奉獻出更多製作精良、震撼人心、回味悠長的精品力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