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農業:應建立“不願違約+不敢違約”新機制
- 發佈時間:2016-01-13 08:25:3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上海1月13日電(記者李榮)“訂單農業要過硬,必須建立不願違約+不敢違約的新機制。”滬郊“貨通天下”農産品電商平臺的負責人鄭壽峰説。
農業訂單容易違約,農商兩頭均有感受。市場一有波動,不論是供方還是需方,只要“看著短時有更大的好處了”,就不賣或不買了。短時得利,長期而言就形成不了長效的合作機制。沒有相對穩定的預期和整合渠道,農用土地有效流轉,建立有規模效應的現代農業,就無從談起。
訂單農業,根本的還是要有內在吸引力,讓農商互惠互利,“不願違約”。如今進入“網際網路+”的時代,農産品電商平臺不斷出現。平臺的匹配功能,可以把農業訂單“訂得更準、訂得更穩”。
盛源是來自浙江的一家農業企業,主供菌菇和蔬菜,其負責人汪偉説,只要生産方收益得到保障,需求方採購成本得以控制,“穩定的訂單是最有吸引力的”。這家農企目前已向上海的海底撈、盤古餐飲等連鎖商家穩定供貨。訂單的匹配在電商平臺上完成:供方根據生産規模核定+産量預估+成本預估+收益保障,形成農産品銷售“預報價”;餐飲企業也根據自己的成本空間和需求,形成採購的“預報價”。兩種報價“一合拍”,穩定的“訂單”就形成了,誰也“不願違約”。
不過,市場瞬息萬變,穩定的訂單還需要外加一道“不敢違約”的機制來保障。熟悉農産品採購的盤古餐飲副總裁董風瑞認為,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各方收益如何形成相互的制衡。在平臺運作中,農商之間的訂單應走向“合同化”,違約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同時,訂單的履約記錄,應與平臺提供的長效服務直接掛鉤。只要違約,就是影響農商合作的效率和效益,就會失去利益上的保障。由於履約的背後“捆綁”了實質性的保障機制,“不敢違約”就有了實現的途徑。
訂單農業要提升履約品質,訂單“訂得細”也是不可或缺。莫雲華是上海的老農業專家,他説起過這樣一個細節:以前農民的訂單,往往用上“一捆”“一把”等等的模糊單位,後來慢慢用“斤”之類的細緻單位。如今則更加注重品質品質標準,不僅細分到類別、品種、産地、規格,而且還可精細到色澤、氣味、質感、水分等分項指標。此外,根據單項品質缺陷,還能制訂合理的單價折扣標準。
記者打開“貨通天下”平臺上的網頁,在“新疆産灰棗”一欄裏可以看到,其水分含量的標準值為18%,如交易交收檢測值為20%,水分超標2%,根據缺陷折扣標準,相應的單價折扣就是3%。“這樣精細的標準體系在平臺上都是全透明的,共同認可、共同遵守。原定價格、折扣及成交價格都是自然生成,一清二楚。”平臺的工作人員説。
所有成交數據又形成大數據庫,自然生成供應商和採購商的“信用等級”。信用好的,在平臺自動匹配過程中,機會自然就多。訂單農業的生命就在於信用。“有了信用,網際網路+現代農業就有了保障。”鄭壽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