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玉米階段性過剩問題突出 建議:推進臨儲政策市場化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1-13 07: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調整或者退出玉米臨儲政策,一定要綜合考慮農民、消費者、企業的利益訴求,以及國家財政承受能力。

  解決玉米問題,必須有全球化思維。應該培養我國自己的國際大糧商,使糧食企業、産業在“走出去”“引進來”中融入國際糧食市場。

  2015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二連增”,糧食高産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而在三大主糧中,玉米階段性過剩問題最為突出。不少農業專家表示,當前我國玉米市場所面臨的困境,是國內外經濟增速減緩、消費乏力和産量高速增長綜合作用下的結果。玉米産業要脫困,需要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國家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共同作用。

  玉米庫存增加是上游産量增長和下游需求量增速緩慢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糧庫已成為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玉米主産區隨處可見的風景,但仍然無法滿足玉米收儲的需要。眾多糧食專家表示,緩解糧食收儲難題,需要玉米上游和下游同時著力。

  從上游來講,要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農業部已經明確,2016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2020年玉米非優勢産區種植面積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

  從下游來講,要發揮深加工企業在糧食轉化中的積極作用。吉林省去年收儲壓力巨大。為緩解壓力,吉林省出臺政策明確對省內年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玉米深加工企業繼續給予補貼支援,並將補貼標準由每噸150元提高至每噸350元。長春市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倉儲部部長賈景林告訴記者,在下游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加工補貼能讓企業經營實現收支平衡並略有盈餘,他們公司現在基本滿負荷生産。

  當前,玉米産業形勢讓調整和改革玉米臨儲政策變得緊迫。在連續實行了多年玉米臨儲政策後,國家于2015年下調玉米臨儲價格,為市場調節留出了合理的空間。這實際上是在為玉米臨儲政策改革探路。

  目前國內在玉米臨儲政策上已經形成改革的共識。多位專家表示,要穩步推進臨儲政策市場化改革,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減少農民增收對於糧食價格政策的過度依賴。現行的玉米臨儲政策具有保供給和保收益的雙重功能,調整或者退出玉米臨儲政策,一定要綜合考慮農民、消費者、企業的利益訴求,以及國家財政承受能力。同時,在改革或調整玉米臨儲政策時,必須建立利益補償機制,使種糧農民在改革中利益不受損失。

  遼寧省糧食局副局長滕增泰表示,要通過實行“價”“補”分離,玉米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提高玉米國際競爭力。但是,改革不能讓農民利益受損,要建立利益補償機制,直接補貼農民。至於補貼給承包地的人,還是補貼給種地的人呢?“在當前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應該直接補貼土地承包人。”滕增泰説。

  在糧食貿易全球化、糧食購銷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玉米作為國內外市場關聯程度高的糧食品種,市場運作中的各種矛盾交織。解決我國的玉米問題,必須採取全球化的思維,在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實現玉米供求基本平衡。

  相關專家表示,在臨儲政策的支撐下,國內玉米價格長期維持高位,而持續10多年的國際農産品價格上漲週期已經結束,價格大幅跌落。去年雖然調低玉米臨儲價格,但是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挂仍然非常明顯,直接導致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進口,嚴重擠佔國內玉米市場份額,加劇了産大於需的矛盾。

  在堅持立足國內的前提下適度進口,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措施和有效手段,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處理好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進口糧食衝擊國內市場的矛盾,仍然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專家建議,在全球貿易一體化不斷擴大,國際國內糧食市場融合不斷加深、競爭日趨激烈,應對內外交融、紛繁複雜的市場變化,應該有效運用國際糧食資源和科技成果,培養我國自己的國際大糧商,使糧食企業、糧食産業在“走出去”“引進來”中融入國際糧食大市場,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