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京津冀環境問題 出路在發展轉型

  • 發佈時間:2016-01-12 04:00: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京津冀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備受關注。然而,就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也集中暴露出來。其中,生態環境嚴重超負荷就是最大的一塊“短板”。

  近日,發改委、環保部發佈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毫不客氣地指出,京津冀地區是全國水資源最短缺,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這些問題是當前及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有負廣大人民群眾對於碧水藍天的殷切期待,更從深層次上制約著京津冀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後我國經濟的第三個增長極。

  重症當下猛藥。《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減少,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可見形勢之嚴峻,國家治理決心之大。京津冀如何才能如期完成目標任務,摘掉“污染”帽子?

  應該看到,京津冀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與發展密不可分。霧霾頻繁來襲、水環境狀況堪憂、地下水超採嚴重——諸多環境問題的根子,就在於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落後,過於依賴資源能源消耗,忽視了資源環境容量的限制;同時,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很多城市“工業圍城”“一鋼獨大”“一煤獨大”現象較為普遍,導致區域生態環境品質不斷惡化。只有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走上綠色、低碳、迴圈的發展道路,當前的環境惡化趨勢才能從根本上得以扭轉。

  除了發展方式的問題,京津冀三地經濟社會發展差距過大也是關鍵因素之一。正是一些地區的發展水準相對落後,很多淘汰産能和污染企業才有了生存空間;正是發展差距的客觀存在,才使得各地環境治理的水準參差不齊。如果不做好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制度安排,不打破區域壁壘,從“一盤棋”的高度解決好協調發展問題,填平發展差距上的鴻溝,光靠各自為政、單打獨鬥,生態環境問題也難以得到根治。

  發展的問題,也要通過發展來解決。《規劃》首次規定了京津冀地區生態環保紅線、環境品質底線和資源消耗上線,將逐步增加生態空間和改善環境品質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條件;以及提出取締造紙、製革、印染、電鍍等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行業。就是為了倒逼發展轉型,通過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使京津冀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從而徹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