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愉悅家紡:創新驅動 轉型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1-09 02: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這是一個創新驅動傳統産業成功轉型的典型案例。

  在黃河之濱的濱州高新區,“年輕的”傳統企業愉悅家紡,堅守家紡主業十餘年,通過改革創新,完善産業鏈,塑造核心競爭力:

  ——12年前,剛剛成立的愉悅家紡僅用時7個月,便創造了“當年規劃、當年建設、當年投産、當年盈利”的奇跡,前所未有的“愉悅速度”震驚全行業;

  ——從中間的印染産業,向上游的織布、紡紗、棉花及化纖加工環節延伸;向下游的縫製、電腦刺繡、品牌銷售延伸;通過股權收購,盤活當地閒置的公共熱電能源資産,興建LNG、CNG天然氣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形成完整的家紡産業鏈;

  ——自從2006年拿到第一項發明專利後,十年間,它用80多項發明專利不斷塑造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愉悅家紡設立的黃河三角洲紡織科技研究院,致力於成為國內一流的紡織行業公共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攻克行業可持續發展所需的重大、關鍵和緊迫的技術瓶頸……

  ——2015年12月,繼2011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之後,愉悅家紡再度以“高精度圓網印花及清潔生産關鍵技術研發與産業化”第一完成單位身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全行業遭遇低谷、“哀鴻遍野”的背景下,2015年,愉悅出口相比去年仍穩中有升,成為紡織業“嚴冬中的一抹亮色”。

  “唯有世界級的創新才能誕生世界級的産品。”愉悅家紡董事長劉曰興説,“很多人説紡織行業是夕陽産業,我不認為。如今,紡織行業技術和裝備水準,早已告別落後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需求一直都有,關鍵是你的産品能不能引領市場,能否保持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唯一的出路。”

  愉悅家紡有多強?它又是如何煉成的?近日,筆者走入愉悅家紡,深入了解這家傳統行業裏的創新型企業,尋找“愉悅崛起”背後的秘密,探尋這個“中國家紡定制第一品牌”的不尋常發展道路。

  紡織業告急:愉悅往哪走?

  作為十五年前中國入世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中國紡織業現在面臨的升級壓力最大,因為性價比沒了。

  “中國紡織業的整體競爭力在減弱,特別是棉製品。國內棉紡織業産業鏈上,從棉農、棉花收購商到棉花加工企業、棉紡織企業,再到棉成品企業都出現不賺錢的現象。整條産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日子都很難過,幾乎無處可以避風。”

  浸潤紡織業30餘年,劉曰興深諳行業發展之道,他非常清楚行業所面臨危機的深重程度,卻滿懷著對行業發展和企業發展的“三個自信”。

  “我們處於永恒的紡織行業,選擇了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要用發展的眼光隨時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劉曰興的這三句話對應著他眼中的“行業自信、道路自信、發展自信。”支撐著愉悅家紡加快在世界紡織業市場的佈局。

  劉曰興的判斷得到了我國紡織材料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姚穆院士的支援。姚穆院士認為,“十年來,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紡織經濟第一大國。紡織産業已從原來的‘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産業、重要的民生産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産業’逐漸向更高層級的‘時尚創意的重點産業和高科技積聚融合的産業’‘具有戰略性新興內容産業’方向轉變。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和技術發展要求,必須要對紡織行業重新定位,當前我國紡織行業正在朝著2020年建成世界紡織強國的目標邁進。”

  如何將“三個自信”落地?愉悅創造歷史的宏大敘事是從2013年開始的。這一年,劉曰興推動愉悅家紡實行“三九戰略”,拉開了這家中國家紡業領軍企業變革的序幕。

  劉曰興認為,紡織服裝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一個永恒的行業,“無論是哪個行業,都有一批百年‘常青樹’,也有眾多‘曇花一現’的短命企業,是百年長青還是曇花一現,關鍵在於企業能否用創新引領潮流。”

  但對紡織企業來説,如何引領、如何創新,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對此,常年在國外考察學習的劉曰興時常會參考到德國工業的崛起。在過去100年中,德國人的發明很多,從阿斯匹林、隱形眼鏡、汽車安全氣囊到MP3,以至於現代德國人還在享受著這些發明帶來的紅利。“德國工業的崛起告訴我們:第一,沒有自主産權和核心競爭力,僅靠仿製和低價是沒有前途的。第二,不創新會死,這是血的教訓。”

  於是,儘管全行業都在“節衣縮食”渡難關,但近三年,愉悅在創新和技改方面卻屢屢投下大手筆——累計投入超過2 億元,且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創新紅利,這個中國紡織業的後發優勢已經在愉悅家紡顯現出它的威力,僅2013 年愉悅家紡就完成了286 個創新項目,涉及新品研發、工藝創新、技術變革、節能減排、管理創新等各個方面,累計創造經濟效益8000萬元。

  如何將“三個自信”落地?

  愉悅創造歷史的宏大敘事是從2013年開始的。這一年,劉曰興推動愉悅家紡實行“三九戰略”,拉開了這家中國家紡業“領頭羊”變革的序幕。

  “三九戰略”落地:全球家紡行業傑出供應商的現實與使命

  劉曰興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企業“成為全球家紡行業的傑出供應商,以卓越的科技能力為全球客戶提供高品質、人性化的居家用品。”

  “12年前,紡織行業正值重要的産業調整期,愉悅家紡生不逢時,但愉悅人篳路藍縷,創造了一個個或是科技含量、或是市場銷量的行業快速發展的奇跡,直至走向國際市場,攜手跨國企業,依靠創新驅動,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內涵不斷豐富,不斷贏得對方尊重,開創了全新的、廣闊的市場空間。”

  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這是中國企業努力三十年而未果的命題,其求解過程註定是鮮花和荊棘並存。尤其在西方國家仍然牢牢佔據專利制高點的紡織産業,實現自主創新談何容易?與大把的投入相對應的是發展高風險,以至於有人説,“入世十年中國的紡織技術都是拿來的,沒有自主研發出來一種像樣的技術。那些品質、規模世界一流的中國紡織巨頭們用的哪樣技術和工藝是中國自己的呢?”

  但“年輕的”愉悅家紡就要做那個先行者。

  十年前,愉悅瞄準了家紡“從中間到兩邊”的微笑曲線之路,最終打造出流行紡織品“研發設計—棉花購銷與加工—紡紗—織布—印染整理—品牌銷售—自營進出口貿易”的完整産業鏈。這條用80多項發明專利打造的産業鏈,在短時間內為公司贏得了行業地位:中國紡織服裝競爭力500強,中國印染行業20強、中國家紡行業10強……

  2013年12月,愉悅家紡審時度勢,提出了“三九戰略”。即 “品質保證是基礎、工程能力是關鍵、研發設計是核心”三大發展主題,細化為“才智建設、整合創新、品牌、品質、市場、工程能力、‘標準化、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四化融合建設、可持續發展、價值鏈整合九大戰略”,每年通過“雙百工程”重大項目形式落到實處,落實責任人和績效考核,以項目成效“論功行賞”,激勵員工。

  有遠景目標,有詳細落實,有監督考核,愉悅走上了一條用智慧對抗考驗的道路。

  解決行業“心病”:人才引進、培養的“愉悅模式”

  現在,房寬峻教授已經找到了研發與轉化的有效途徑。

  他既是大學裏的教授、博導,也是愉悅家紡的專家,更是黃河三角洲紡科院的首席團隊領軍者。在他身上,科技研發不僅接了地氣,成果的價值也得到放大。

  例如,棉織物冷軋堆染色的關鍵助劑—色麗牢就是房教授根據愉悅需求研發的綠色化學助劑,這個産品融合了房教授的多項研究成果,不僅將活性染料冷軋堆染色的一等品率提高到了98%以上,還大幅提高了産品品質和附加值。“我們跟房教授合作,僅僅研發綠色化學品種就達100多種,它們為愉悅貢獻了25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愉悅家紡董事、運營、品質總監張國清説。

  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紡織企業不缺人,缺人才——上缺高端人才,下缺技術工人。“人才荒”已成為新世紀紡織行業、企業的“心病”。不過,在愉悅家紡戰略規劃部主任趙愛國看來,愉悅已經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還是2015年春天,依託東華大學教授、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專家俞建勇院士及其團隊創建的愉悅家紡院士工作站成立,開啟了愉悅家紡與東華大學産學研合作創新之路。在俞院士的指導下,愉悅家紡在麻紡技術和新型纖維産品的研發方面走在了家紡行業前端,僅2015年就有200多個麻類和新型纖維類家紡産品投入市場,得到包括宜家在內的國際跨國公司的青睞。

  “從經濟的角度看,企業哪需要科技,哪需要人才,我們就要整合全國、全球資源為我所用。”在劉曰興的戰略規劃下,傳統紡企引入高端人才的難可以變得不難,“人才是價值和利益導向型的,只要有合理的頂層設計,人才可以像水流一樣流向需要他們的地方。”

  當然,企業不僅需要統領全軍的“將軍”,也需要兢兢業業、技術嫺熟的“工兵”。

  30歲出頭的蘇風馳是一名印花技術員,屬於染化料配製工。比如客戶給你一種顏色,你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用紅、黃、藍拼出各種各樣符合客戶要求的顏色。這其中的難度在於你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化料的性能,而且每種染料用多少都需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裏面既包含技術,又是經驗。也憑著這種絕技,蘇風馳在全國行業大賽中脫穎而出,今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劉曰興眼中,企業職工“人人都是人才”,他希望“人人都要成才,人人都能成才。”正是這種人才理念讓一位位像蘇風馳一樣的優秀技工在愉悅家紡的事業平臺上脫穎而出。

  包括將軍和工兵的才智戰略,正是劉曰興“三九戰略”的重中之重。

  他提出“傳承工匠精神做創新型價值員工”,號召全體員工深入學習工匠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誠信敬業專注創新包容成長”的人文理念。這一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愉悅為代表的紡織印染企業已經不再是勞動力密集型産業,而是通過産品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成為創新驅動模式的技術密集型産業。

  摘取“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法寶:全球資源共用平台下的整合創新能力

  在家用紡織品上“印”上色彩斑斕的花朵、小熊等動植物甚是好看,但這種在織物預定面積上進行局限染色的“印花”過程卻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傳統圓網印花是將顏色預先調好再印在織物上,最多只能同時印24套色。”愉悅家紡研製的高精度圓網印花新技術,就是將圖案分解成八種基礎顏色,通過點陣精準混色疊加,在織物上合成千變萬化的所需任意顏色圖案,愉悅家紡董事、運營和品質總監張國清説,“相比傳統的24套色,高精度印花可實現成千上萬套顏色的精細印花。”

  實際上,這個“高精度圓網印花及清潔生産關鍵技術研發與産業化”的革命性不僅僅在此,“它還研發了專用染料和糊料製備與色漿流變性調控技術,填補了國內高精度圓網製備技術空白;在把圓網印花精度從0.40mm提高到0.18mm的同時,將印花圓網的強度提高了30%;通過對染料、機械、新材料、數字化圖案設計和顏色管理等多個領域進行整合創新,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用圓網印製數字化圖案的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印花布料生産國,印花布料産量佔世界總量的50%以上。可以説,中國印花布料的需求亟待這樣的突破性技術。於是,我們看到,這項被業內權威專家鑒定為“國際先進水準”的項目成功斬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憑藉這項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技術,愉悅家紡打造出了自己在全球家紡産品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贏得了宜家、迪卡儂、羅萊、富安娜等眾多品牌絡繹不絕的訂單。

  中國的紡企數以萬計,行業對新技術的需求也由來已久,我們的疑惑在於,為什麼大獎花落愉悅家紡?屢獲創新大獎,愉悅有何訣竅?

  “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摘取體現了兩點,一個是先進的、完整的開放式創新平臺體系,另一個是産學研合作、相關産業協同攻關的整合創新能力。”愉悅家紡戰略規劃部主任趙愛國給出了答案。

  “愉悅家紡現擁有3個省級自主創新平臺: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生態紡織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東省工業設計中心;清潔染整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和印染水處理技術研發工程實驗室;1個CNAS國家認可實驗室,獲得法國迪卡儂認證實驗室國際認定;山東黃河三角洲紡織科技研究院,形成了集新産品設計、研究、中試、生産、檢測、推廣為一體的開放式自主研發創新體系。”

  “你看看我們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完成單位名單就知道了,纖維材料專家、印染專家、綠色化學品專家、智慧裝備專家等等,紡織行業的頂尖人才都聚齊了,這就叫整合創新能力。”黃河三角洲紡科院副院長李付傑説,“我們的經驗是要通過柔性引進、項目合作等多元化的方式,聚集全國、甚至全球創新資源為我所用,把不是我們的東西變為我們的。”

  “整合創新,關鍵在於人才。”劉曰興認為,“愉悅家紡地處濱州,地理位置並不優越,但我們有平臺,更有柔性引才政策。以引智平臺柔性引進人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力共用模式柔性引進人才,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為愉悅效力。”

  於是,我們看到,與愉悅家紡合作的産學研單位,列出了一個長長的名單:與美國亨斯邁合作建立中美清潔生産染整技術合作中心;與天津工業大學共建天津工業大學濱州研究院、産品設計開發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與西安工程大學姚穆院士、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産學研合作;與青島大學、中國紡科院産學研合作……

  “環保是命”的環保觀:建紡織生態文明企業,節能減排做好了,利潤也會增加

  在霧霾時時侵襲的當下,治污成為懸在中國紡企頭上的“達摩斯之劍”。

  但走進愉悅生産車間,你會發現這裡的環境與傳統印象中“臟亂差”的紡織印染企業大不一樣,並無異味和明顯顆粒。“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設備改造和智慧化功不可沒。”張國清説。

  印染企業是耗汽、耗水大戶,前處理機臺經逐格倒流後排出的廢水溫度仍高達85℃—95℃。通過愉悅的多次試驗,在退漿機、水洗機等機臺的排水處安裝了多級高效熱交換器,使自來水通過熱交換後溫度升至70℃以上,廢水經熱交換後溫度降到30℃—40℃,從而有效回收了廢水的餘熱。這種被稱為“一種印染設備的蒸汽餘熱回收利用裝置”已經取得國家專利。

  將“環保是命”作為企業存續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這是劉曰興的環保觀。成立十餘年來,愉悅圍繞廢水深度處理和回用,累計投資7500萬元,建設運作了功能齊全、技術先進、佈局合理的廢水處理設施。在他的率領下,愉悅的環保創新點出現在全産業鏈的各個環節:研發的“冷堆水洗一步法工藝”獲國家專利,該工藝僅退漿環節就可節約蒸汽60%;“棉冷堆染色關鍵技術研究與産業化” 、“高精度圓網印花及清潔生産關鍵技術研發與産業化”兩項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縮短了工藝流程、減少了能源的耗用;開發酶冷堆退漿工藝,通過生物降解方法,化學品使用減少25%,大大減少了COD及鹽的排放;應用開發的滌綸再生纖維家紡産品,以廢舊塑膠作為原料,大大減少了廢棄塑膠對環境的危害,實現了資源的回收利用。

  多年來,愉悅家紡運用系統論辯證思維,從“源頭減排”、“全程式控制制”和“末端治理”三環節對廢水綜合防治,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中心,採用“不用水、少用水、替代水、迴圈水、回用水”的“五水”工作法,對水資源進行差別化和梯級利用,建立了企業水資源迴圈産業鏈,全面推行清潔生産模式,使新鮮水迴圈利用率達到37%以上。

  2013年4月,愉悅家紡成為世界良好棉花組織成員,推行“良好棉花行動計劃”。這也意味著,愉悅使用的所有家紡産品均採用不噴施農藥的有機棉花作為原料,保證産品不含有毒害的殘留農藥成分,同時保護耕地、大氣環境不受有害化學品的污染。

  “目前歐美客戶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考察越來越多,而做到了環境友好、生態可持續,在國際市場的將會更加受青睞。”這也讓愉悅家紡戰略規劃部主任趙愛國總結出來,“節能減排做好了,利潤也會增加。”

  “中國家紡定制第一品牌”的價值觀:一直在創新,從未被超越

  你可曾想過,把浪漫的婚紗照、孩子的可愛瞬間、寵物的萌萌表情,“印”到抱枕、絲巾、床單上?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這樣的個性化定制,在愉悅家紡早已成為現實。

  為應對“快消費、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的愈益盛行的消費趨勢,愉悅提出了“饋客模式”:“通過電商平臺,支援手機等移動終端,網友上傳一定解析度的照片,借助先進的數字化噴墨印花系統裝備,輕點滑鼠,個性化的家紡産品快速到客戶手中。”愉悅家紡董事張國清提到的高速數位噴墨印花系統甚是“神奇”。而利用這臺數字化印製生産裝備,加上愉悅家紡自主研發的數字化噴墨墨水,成功實現了創意寫真項目的産業化,這是名副其實的“家紡定制第一品牌”。

  在寒冷的冬季,地暖被稱為最舒適的採暖方式,自下而上的加熱方式,在給人舒適享受的時候,也對人的身體起到一個養生保健作用。但有人卻想如何把“地暖”搬到床上?

  對愉悅來説,市場需求便是研發方向。在公司展廳,技術人員展示給記者的一款大方、簡潔的床墊就實現了這一功能,溫度從20度到48度可任意調節,使老年體弱者入睡時不再有換季感覺,不會出現因寒冷而導致的抽筋、痙攣等症狀,更是提高了南方和農村等沒有集中供暖區域人們的生活品質。

  但任何一個理想化的設想背後都是一系列複雜的研發,“可以調節溫度的床墊,主機不能用氟利昂,不能有大動靜,溫度還要控制好……這些都成為我們的研發課題。”張國清説。

  這些功能性産品的研發推廣得益於愉悅家紡對整合創新的重視、運用。公司將不同行業的技術跨界整合,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從而達到科技、品位、功能的合而為一。

  “你們研發這麼多款式、花色的家紡産品,不怕被人模倣去?”有人這樣問,劉曰興並不擔心,“市場需求千差萬別、瞬息萬變,我們保持著創新的渴求,一直在創新,從未被超越;不等別人模倣去,我們層出不窮的新産品就又出來了。”

  劉曰興説,家紡是民生産業,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一定會有市場需求,企業要做的,就是及時體察並滿足需求甚至引領需求。對於這家以成為“全球家紡行業傑出供應商”為目標的家紡企業來説,捕捉時代需求,研發引領性産品,他們永遠在路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