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既可發展綠色建築 又能化解鋼鐵過剩

  • 發佈時間:2016-01-06 05:45: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現在蓋100平方米的房子,若干年後是留下一堆建築垃圾,還是留下可回收迴圈利用的10噸鋼材?”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銀木經常提出這個問題。也正是這個問題激發了他選擇從事“綠色建築”——發展鋼結構産業。

  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利用市場化手段進一步化解産能過剩已成當務之急。對於産能嚴重過剩的鋼鐵行業,去産能的任務尤其艱巨而迫切。發展鋼結構建築是否可以作為化解鋼鐵産能過剩的一條有效思路?《經濟日報》記者日前進行了調研。

  充分認識鋼結構建築的綠色概念

  記者首先來到位於浙江杭州市蕭山區的錢江世紀城人才專項用房項目工地,由杭蕭鋼構總承包建設的一期項目一標段工程正在施工。與一般工地不同的是:現場未見傳統建築施工的腳手架,也沒有飛揚的塵土。項目經理賀洪偉告訴記者,工程採用鋼結構技術建設,也就是建築物的梁、柱和抗側力構件全部採用工廠生産的熱軋或焊接工字鋼和鋼管混凝土製作。

  賀洪偉指著採用了第三代鋼結構技術建設的11號樓説,這棟樓地上地下共有32層、近百米高,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60多名工人施工,只用60天就基本封頂了。如果採用傳統以混凝土為主的結構,這棟樓的主體建設需要約180名工人6個月左右才能完成。也就是説,採用鋼結構技術施工的項目,用工量和工期都減少了三分之二左右。

  鋼結構建築引起各方關注最早是作為綠色建築的概念。杭蕭鋼構集團副總裁、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方鴻強介紹,鋼結構適用於包括住宅在內的各種工業與民用建築。與傳統建築方式相比,鋼結構建築在全壽命週期內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可以少用40%左右的沙石、水泥,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築”;建造鋼結構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80千克/平方米,比傳統混凝土住宅大約740千克/平方米的水準低三分之一左右。

  其他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比如,在同樣滿足建設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由於用鋼結構建造的柱、梁等比常規混凝土的要窄、薄,佔用空間較小,鋼結構住宅更加寬敞,可以增加5%至8%的室內得房率;

  再比如,鋼結構受力更合理,抗震性能更好;預製裝配化程度更高,安裝速度更快。

  一個個像錢江世紀城這樣的項目,已經成為鋼結構建築的“廣告”。方鴻強説,近年來杭蕭鋼構在浙江、內蒙古、湖北、福建、河南等地的項目很受歡迎,其中一些項目成了當地的標桿性工程。比如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武漢世紀家園,是目前國內最成熟的鋼結構住宅體系,獲得了國家“科技示範工程”和“全國綠色創新獎”。

  “鋼結構建築在全壽命週期內貫穿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特點,與鋼鐵産業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單銀木拿出一份中國鋼鐵業協會不久前發佈的“2015年上半年鋼鐵行業運作特點及下半年形勢分析”,用筆劃出其中兩句話:“提高鋼材産品的應用效率,推進鋼鐵産品全生命週期的減量化與綠色化。”

  他舉例説,鋼筋混凝土構件雖然裏面的鋼筋也可以回收,但是必須破碎混凝土,破碎過程不僅産生大量粉塵顆粒,而且成本高,回收也無利可圖。而鋼結構建築擁有高達90%的鋼材回收率,且回收較方便,每一棟鋼結構建築都是一座“鋼材儲存倉庫”。

  在我國首個鋼結構國家住宅産業化基地——杭蕭鋼構位於杭州的新型建築工業化鋼結構建築生産製造基地,記者看到,25萬多平方米的生産車間井然有序,先進的數字化切割設備、全自動製造工藝、工業機器人等一字排開。現場沒有刺鼻氣味,偶有焊花飛濺,耳邊只有機器作業的聲音。據介紹,生産鋼結構主要消耗電力,焊接採用空氣中制取的二氧化碳和惰性氣體保護焊縫,除銹油漆在密閉車間進行,全程幾乎不會增加新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不會産生有害氣體。

  化解鋼鐵産能過剩的新思路

  “如果房地産開發加大鋼結構的使用,所帶動的鋼鐵消費量將相當可觀。”浙江大學高性能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副所長童根樹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按照目前設計規範,鋼筋混凝土住宅每平方米建築面積鋼筋的用量在35公斤(低烈度地震設防區,小高層)至60公斤(抗震設防烈度8度,100米高的住宅建築);採用鋼結構的住宅建築,每平方米鋼材的用量增加到60公斤(含樓板鋼筋,低烈度抗震設防區,小高層)到110公斤(含樓板鋼筋,抗震設防烈度8度,100米高的住宅),而總造價基本不變。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公佈的數據,2014年,全國共生産粗鋼8.23億噸、生鐵7.12億噸、鋼材11.26億噸。有專家估算,目前我國粗鋼産能過剩至少2億噸,化解過剩鋼鐵産能的任務艱巨。

  單銀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提供的數據,2012年至2014年3年中,建築鋼結構産量分別為3600萬噸、4100萬噸、4600萬噸,只佔建築用鋼量10%左右。以2014年房屋新開工面積17.9億平方米計算,如果全部採用鋼結構,按每平方米增加鋼材使用量約30公斤來計算,鋼材消費量將增加0.5億噸左右,就相當於吸納了四分之一的粗鋼過剩産能。

  擴大鋼結構的産能成為化解鋼鐵産能的有效抓手。數據顯示,到“十三五”末鋼結構建築用鋼量可提高至7000萬噸,若加上政策和行業的協同發力,屆時國內鋼結構用鋼量有望突破1億噸。

  據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統計,目前全國取得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資質的企業有1.1萬家,其中年産能在5萬噸以上的鋼結構企業超過100家,技術研發、設計能力大大提升,具備鋼結構建築推廣的産業基礎和産能規模。

  為擴大鋼結構市場,杭蕭鋼構近年來建立了遍佈全國重點城市的代理商模式,通過區域支援、運營支援、技術支援等手段加強與代理商之間的資源共用,更加貼近鋼結構市場需求。

  以觀念更新促潛力挖掘

  採訪中記者得知,單銀木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居然是“拍電影”——“我要拍一部片子,介紹我國鋼結構發展歷程和現狀,講述杭蕭鋼構的成長之路和發展理念,普及鋼結構相關常識。”

  “儘管鋼結構有眾多優勢,但在國內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應用,為什麼?根源還在於觀念。”單銀木説。

  有資料顯示,目前在日本、美國地震區,新建的住宅中鋼結構佔比達80%以上。而在我國這一比例極低,甚至不足5%。我國鋼結構市場仍處於緩慢發展中。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校長郝際平認為,鋼結構技術推廣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鋼鐵産量嚴重不足,為保證重點建設用鋼,對在建築中的用鋼量加以限制。當時的建築思路和技術使人們對混凝土建築産生慣性。其次,對鋼結構的認識不足。尤其是房地産建設者和消費者,不了解鋼結構、不願意採用鋼結構,對應用推廣形成了一定阻力。此外,鋼結構相關配套建設材料不足。主要是保溫、隔音等材料質優價廉的相對太少,像杭蕭鋼構一樣自主研發相關材料難能可貴。

  郝際平認為,我國鋼鐵産能已從當年的不足變成目前的過剩,推廣鋼結構、加大鋼鐵用量有物質基礎。

  一方面要加強科普,推動人們的觀念更新。包括政策制定者,建築設計者、建設者尤其是消費者,只有對鋼結構這種綠色建築技術有所了解,才能逐步接受鋼結構住宅。另一方面,要加快鋼結構的配套技術研究,不斷開發出更多墻體圍護材料和産品,進一步降低造價,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另外,還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在重點區域或者部分建築建設中可強制使用抗震性好的鋼結構,特別是地震多發地區的學校、醫院等工程。

  “除了房地産,鋼結構還可進一步開拓在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應用,如中小跨徑的橋梁、立體停車庫、倉儲設施等,將取得顯著社會效益。”郝際平認為。

  童根樹表示,如今鋼材價格下跌,勞動力成本上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環境保護的需求不斷增強。鋼結構行業應抓住機遇,做好綠色建築供給這篇大文章,助力打好化解産能過剩攻堅戰。

  讓單銀木倍感興奮的是,近期利好政策頻出、暖風頻吹。比如,不久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結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開展鋼結構建築試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提高建築標準和工程品質,高度重視做好建築節能

  鋼結構企業積極走出去,也為鋼鐵行業帶來借船出海的機遇。在杭蕭鋼構生産車間門口,記者見到了正在裝運産品的車輛。公司國際履約部項目經理閆健告訴記者,這是要運往哈薩克的産品。近年來,杭蕭鋼構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2015至2019年,‘一帶一路’國家累計基建投資總額將達到3.26萬億美元,其沿線國家大部分為欠發達國家,基建需求最為明顯,且鋼材凈進口國佔70%以上。”閆健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