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或撥300億幫助僵屍企業安樂死
- 發佈時間:2016-01-05 08:37:47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央或撥300億幫助“僵屍企業”安樂死黑龍江煤城艱難涅槃
時代週報記者 趙天琦 傅明 發自雞西、北京、廣州
傍晚5時,窗外已經徹底黑了下來。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寒風中,幾座高聳的煙囪正源源不斷地噴出滾滾濃煙。路上的行人大多步履匆匆,想要儘快逃離這寒冷而又污濁的空氣,早早回到溫暖的室內。
這裡是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座與俄羅斯接壤的東北小城。濃煙發出的位置正是這座城市的火電廠所在地,這裡距離市中心只有一公里左右。
在冬天西北季風的影響下,這些濃煙會不斷地被吹向這個小城的東南方。如果碰巧遇到逆溫天氣,這些濃煙便會在發電廠東南方一公里左右的位置沉積下來,久久不散。這裡曾經是雞西市第一中學(這座城市兩所重點高中之一)的所在地,而這所中學已經在2012年搬離了。
雞西市,大多數人對它的了解是來自於中學地理課本上的一張全國煤炭資源分佈圖。雞西與鶴崗、雙鴨山、七台河一起並稱為黑龍江“四大煤城”。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以及與之關聯密切的焦化、發電、鋼鐵産業是雞西經濟重要支撐。
然而,變化也正在悄悄發生。
在經歷2005-2011年長達7年的“黃金時代”後,煤炭行業從2012年起步入寒冬。根據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佈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0日,動力煤價格為372元/噸。而這一數字在2011年的高峰時期曾一度超過800元/噸。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2015年12月3日召開的全國煤炭交易會上表示,2015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2%,行業虧損面達到80%以上。國有煤炭企業整體由上年盈利300億元轉為虧損223億元,黑、吉、遼、冀、魯、皖六個省市出現全行業虧損。
與此同時,煤炭行業産能過剩的局面愈發明顯。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煤礦産能相加已經超過50億噸,而2015年官方給出的煤炭消費量僅為35.1億噸。
煤炭行業去産能已經迫在眉睫。
在2015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産能、去庫存、防風險、降成本、補短板被正式定調為2016年五大任務。其中,“去産能”被放在了五項任務之首,並將矛頭直指産能嚴重過剩的煤炭和鋼鐵行業。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煤炭工業協會以及相關部門已經形成了有關煤礦退出機制政策建議的初稿,其中將以市場化為主的方式推動過剩産能化解。更早之前,2015年1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佈的《煤炭工業發展形勢及“十三五”展望》中便提到,在“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推進企業兼併重組,預計到2020年,全國煤礦企業數量由現在的6390家減少到3000家以內。這意味著將會有一半以上的煤礦企業被淘汰出局。
鋼鐵也是中國産能過剩的“重災區”。目前,中國鋼鐵産能超過11億噸,産能過剩超過3億噸;此外,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都是産能過剩集中的行業。在A股市場上,這些行業中的某些企業成為茍且偷生的“僵屍企業”。來自Wind的數據顯示,目前266家“僵屍”上市公司中,包括197家以鋼鐵、有色、造紙、紡織、船舶、石化、化工、機械、水泥、煤炭等為代表的傳統製造業公司。這些“僵屍企業”因效益不佳,主要依靠銀行支援和政府照顧勉強生存。
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一文,提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做“加法”相對容易理解,做“減法”困難會大一些,但必須做下去。
“對待‘僵屍企業’,必須斬釘截鐵處置,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産能,讓他們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權威人士説,“同時要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對破産企業儘量實行‘安樂死’。”
2015年1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將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支援地方在淘汰煤炭、鋼鐵行業落後産能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等。
工信部一名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該專項資金規模首期可能為300億元,主要用於退出過剩行業員工社保安置,重點是推動“僵屍企業”退出。
但直到記者發稿時止,就300億資金如何分發等問題,有關部門還沒有制定具體的標準。
煤炭行業的“鐵銹時代”
在遠離北京的雞西市,一場煤炭行業去産能的硬仗已經打響。
對於這個邊陲小城而言,煤炭行業的發展幾乎決定了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根據該市發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全市煤炭基礎産業産值115.8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48.4%。
然而,煤炭行業在近年來的發展已經不容樂觀。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雞西市2012年的原煤産量為2576萬噸,而這一數字在隨後兩年下降至2014年的1715.8萬噸。同時,全市煤炭基礎産業産值也由2012年的181億元跌至2014年的115.8億元,下降約36%。
雞西市僅僅是全國煤炭行業的一個縮影,這座“煤城”所面對的問題也是全國主要煤炭産區正在面對的問題。
在經歷過長達7年的“黃金時代”後,煤炭行業從2012年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甚至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慘烈景象。煤炭價格在經歷2011年860元/噸的高點之後不斷走低,2015年12月30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僅為372元/噸,煤炭價格已被攔腰斬斷。
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煤礦産能相加已經超過50億噸,而去年官方給出的煤炭消費量僅為35.1億噸。針對如此龐大的過剩産能,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建議,要建立和完善煤礦退出機制。
有消息稱,煤炭工業協會以及相關部門已經形成了有關煤礦退出機制政策建議的初稿,其中將以市場化為主的方式推動過剩産能化解。時代週報記者聯繫到煤炭工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目前尚不方便透露關於煤炭退出機制的具體細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在淘汰落後煤炭企業時,人員安置、債務清算都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此外,不少落後煤企雖然沒有生存下去的希望,但卻可以為當地政府的GDP作出貢獻,這中間的關係也需要妥善處理。”李佐軍説道。
實際上,淘汰煤炭行業過剩産能的做法已經開始在地方落實。“從去年開始,市政府就在開展小煤井的關閉整合,要求在今年全部結束。”雞西市政府相關負責人李安(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道。
李安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政府負責整頓的主要是私人煤井,將原來要求9萬噸的最低産量提高到15萬噸,不能滿足要求的便會被關閉。“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提高單井煤礦的生産能力,也為了避免小煤井能力不足導致的資源浪費。”
冗員的難題
然而,小煤井在雞西市煤炭産業中的産能佔比微乎其微,真正影響整個煤炭行業産能的則是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
數據顯示,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2014年的煤炭産量為1336.1萬噸,佔全市煤炭産量的近80%。作為一家國有大型煤炭企業,龍煤集團去産能的舉動更顯得舉足輕重。
李安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道:“由於受到現在煤炭市場‘量價齊跌’的影響,礦務局現在非常困難。省裏面已經提出要對它進行改革,現在走的第一步是把富餘人員分流安置。”
李安口中的“礦務局”就是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的前身。2004年,龍煤集團正式成立並重組了鶴崗、雞西、雙鴨山和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礦務局,並掌握絕大部分優質煤礦。但當地居民仍然將“礦務局”的説法保留了下來。
龍煤集團成立之初剛好趕上全國煤炭行業復蘇,將曾一度“揭不開鍋”的四家礦務局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但隨著煤炭行業整體的衰落,從2012年起,龍煤集團開始連年虧損。公開報道稱,龍煤集團2012年凈虧8億元,2013年虧損擴大到23億元,2014年虧損接近60億元。今年前8個月,龍煤集團同比減虧11億多元。截至6月11日,龍煤集團落地煤積壓資金已達10億元。
在接連虧損的同時,繁冗的人員已經成為龍煤集團心頭上的一把尖刀。目前,龍煤集團在職員工共24萬人,這一數字甚至高於煤産量為其10倍的神華集團的21.4萬在冊員工。
與此同時,龍煤集團還要為人數龐大的離退休人員以及工傷殘、遺屬發放工資。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8月末,龍煤鶴崗分公司在崗職工48436人,卻要支付總人數6.34萬以上離退休人員統籌外養老保險,以及工傷殘、遺屬等相關花費。
巨大的資金壓力下,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的員工已經被拖欠工資三個月之久。“最近一次發工資就是9月,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一名普通職員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道。
“龍煤集團因資金緊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階段。”龍煤集團董事長王智奎在去年9月20日晚上召開的緊急會議上説道。隨後,在9月22日,龍煤集團官方網站發佈了機關全體員工大會的新聞稿,龍煤集團董事長王智奎在會上提出:“當前,龍煤好比一個危重病人,第一就是止血,就是全面完成3個月分流10萬人左右的目標。”但隨後不久,這篇稿件被其官網刪除。
這場關乎10萬人命運的分流改革目前已經在“四大煤城”展開。龍煤集團雞西分公司一位不願具名的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當前計劃初期分流2.3萬人,而雞西的指標是5500人。
李安也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道,這次分流改革是龍煤集團和地方政府聯手推進的。“分流的方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礦務局自己會發展一些其他産業,包括林業、農業等提供一些就業崗位。此外,地方政府也會拿出一些崗位提供給分流人員,包括到社區、團委、農墾局等地方。”
然而人員分流並不簡單,尤其是對於這樣一個小城,如何能夠提供5500個就業崗位成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龍煤提出這個10萬人分流計劃時有一些考量,但並沒有考慮一些實際問題。關於具體的方案,我們現在每天都在開會討論,隨時都會有變化。”龍煤集團相關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坦言道。
他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一些消息的誤傳已經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
“之前我們在跟農墾局開會時,農墾局口頭上提出,要為分流到農墾局的員工每人分配61畝地。如果員工不願種地就交給農場,企業每個月可以給1800塊錢,其中包含了企業幫忙上繳的各類保險。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很多人都趕來報名。原本1000人的名額不到十分鐘就報滿了。但是農墾局那邊還沒有把這個政策寫入正式的文件裏,只是一個口頭協議。這其實已經誤導了人員分流的選擇,如果沒有享受到這種待遇,可能就會造成誤解,甚至産生一些不穩定因素。”該負責人説道。
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整個煤炭行業步入寒冬之時,深陷泥沼的煤企遠非龍煤集團一家。2014年開始,許多中小煤企首當其衝,倒閉破産了一大批。而到了2015年,大型煤企也支撐不住,開始變賣資産或降低工資以求改善虧損的局面。
2015年底,中煤能源、陜西煤業和冀中能源紛紛宣佈了資産處置計劃以改善利潤狀況。12月6日,中煤能源發佈公告,公司擬將部分與煤炭主業關聯度不高且主營業務市場持續低迷、盈利能力較低的資産以9.27億元轉出。
作為我國僅次於神華集團的第二大煤炭公司,中煤能源此舉一齣引得整個煤炭行業哀嘆不斷。根據中煤能源三季度報告現實,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448.8億元,同比下降13.8%,凈利潤虧損約16.7億元,同比下降352.8%。這也是中煤能源上市七年以來首次虧損。
與中煤能源一樣,陜西煤業近期也出售了煤礦等資産來緩解虧損。陜西煤業2015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達18.06億元,同比暴跌295.58%。
除了變賣資産之外,降低工資也成了煤炭企業防範虧損蔓延的重要手段。2015年5月,煤炭行業的龍頭企業神華集團宣佈降薪,按照全員工資總額10%下調薪酬總額度。
然而,這場煤炭行業內的震蕩並沒有僅僅在其行業內部發酵,也波及到了與其密切相關的諸多行業。首當其衝的便是煤機裝備製造産業。
“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工人都沒活幹,也就沒有工資拿。現在煤炭行業不景氣,機器非常不好賣,只能接一些維修的活做。”雞西煤礦機械有限公司一位有著20多年工齡的工人王海(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説道。
雞西煤礦機械有限公司成立於1936年。在2006年煤炭行業剛剛遭受一輪衝擊復蘇之時被美國IMM公司收購。然而,伴隨煤炭行業浮浮沉沉的命運並沒有因此改變。
“老美做事講規矩,不圓滑。現在出去跑業務,不給回扣基本很難談成,但是美國人不管這一套。現在工資倒是不像原來一樣被拖欠了,但是沒活幹一樣沒工資拿。”王海向時代週報記者坦言道。
與此同時,焦炭、鋼材的生産同樣遭受衝擊。以雞西市為例,2014年該市焦炭和鋼材的産量分別下降7.2%和96.4%。雞西北方制鋼有限公司也于2013年底正式宣佈破産倒閉,只留下拖欠數月未發的工資和拖欠長達兩年的社保以及養老保險。
錢從何處來?
實際上,煤炭行業的寒冬並非首次襲來。在上世紀末,煤炭行業已經經歷過一次低谷期。上一輪煤炭行情的轉捩點發生在1997年,當時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的年利潤為50.6億元。但一年之後,這一數字便轉盈為虧,變為-4.26億元,在1999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變為-18億元。
但在市場規律下,落後産能被逐步淘汰出局。1998-2001年的煤價低谷期中,全國共有5.8萬個煤礦被迫關閉,佔到當時中小煤礦總數的73%。2002年,煤炭行業在全國大幅削減産能的情況下,最終實現了市場反轉,並迎來了之後的“黃金時代”。
然而在經歷了8年內累計3.1萬億鉅額投資的“黃金時代”後,煤炭行業再次出現産能過剩的狀況。50多億噸的巨大産能已經遠遠超過了煤炭消費量,“去産能”又被重新提上議程。
2015年12月18-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將“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作為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然而,對於地方政府和企業而言,在去産能的過程中切實需要的是資金上的支援。
在1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為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作出了進一步部署。會議提出,從2016年1月1日起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全國平均每千瓦時降低約3分錢,降價金額重點用於同幅度降低一般工商業銷售電價、支援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並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支援地方在淘汰煤炭、鋼鐵行業落後産能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等。
2015年12月24日,全國工業和資訊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有人提出,在化解産能過剩方面,利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加大特困行業過剩産能化解力度。
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一名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規模首期可能為300億元,主要用於退出過剩行業員工社保安置,重點是推動“僵屍企業”退出。但該人士透露,就300億元資金如何分發等問題,有關部門還沒有制定具體的標準。
“本次專項資金採用‘首期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名稱,顯然表明國家還會有陸續的資金支援政策出臺,用於‘去産能’和清理‘僵屍企業’的人員安排。”上述工信部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道。
(時代週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