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京津等地重度霧霾:逆溫層成幫兇 關鍵在減排

  • 發佈時間:2016-01-03 14:17:1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們陷入了無比困擾的“霧霾”迴圈曲,幾乎是眼一閉、一睜,又是一片昏天暗地。

  歲末年初,霧霾頻擾,灰濛濛的天氣反反覆復地破壞著人們的好心情。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空氣品質幾度爆表,2015年12月23日、26日,冷空氣都曾努力 清掃出一抹藍色,無奈比起霧霾仍然勢單力薄,只能匆匆走個過場。人們陷入了無比困擾的“霧霾”迴圈曲,幾乎是眼一閉、一睜,又是一片昏天暗地。

  因此,許多人萌生了比盼望新年更強烈的願望,就是每天都能看見藍天白雲。為什麼霧霾總是頻頻來襲?如何打破“霾”迴圈怪圈?深陷霾擾,該如何科學應對?《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中國氣象局試圖尋找破“霾”之道。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霧和霾是自然界中能使能見度降低的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窗外的昏天暗地究竟是霧是霾,不少人表示“傻傻分不清楚”。

  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馬學款介紹,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霧滴肉眼可見,常呈乳白色,使水準能見度 小于1公里,高山、海濱、鄉村常見,城市群區域較少見。而霾是大量細微的顆粒物均勻地浮游在空中,這些微小顆粒物尺寸大多數小于1微米,肉眼不可見,它們 使空氣混濁,水準能見度小于10公里。

  組成霾體的細小顆粒物從何而來呢?專家表示,這些顆粒物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建築揚塵等人類活動直接排放,還來自於氣態污染物二次轉化形成的二次 氣溶膠,以及自然界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排放。我國東部目前的嚴重霾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尤其是二次氣溶膠,在城市群區域佔細粒子的70%以上。

  這些懸浮的細小顆粒物本來在各處漫無目的地飄搖散落,無意危害人間,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將他們召喚聚集,終成四面“霾”伏之勢,這就是霧霾的幫兇——逆溫層。

  馬學款説,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現了高空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污染物在正常氣候條件下,從氣溫高的低空向氣溫低的高空擴散,逐漸迴圈排放到大氣中,但是逆溫現象下,低空的氣溫反而更低,導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時排放出去。

  逆溫層阻礙了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抑制了煙塵、污染物、水汽凝結物的擴散,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厚的逆溫層像一層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無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動”,越積越厚,煙塵遮天蔽日,空氣污染勢必加重。

  冬季更加容易發生霧霾便與逆溫層有關。專家介紹,冷空氣的密度要比暖空氣的大,簡單來説就是,冷空氣總想往下沉,而暖空氣總想往上跑。在冬季,夜間,地面 向外發出大量輻射,迅速降溫,而由於白天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又相對較少,這樣就造成了近地面空氣溫度低,而高層空氣溫度高,因此近地面的冷空氣不會向高空運 動,高層的暖空氣也不願意降落到地面,於是各自保持著穩定的狀態,在垂直方向上也就沒有了空氣交換,這樣更容易形成霧霾。

  霧霾也可以算“城市病”並發癥之一。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大樓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數,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於大氣污染物向城區週邊擴展稀釋,並容易在城區內積累高濃度污染。

  關鍵在於減少污染排放

  2015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四次嚴重霧霾過程,短到3天,長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日至25日的京津冀霧霾過程中,重度霾面積達 35.2萬平方公里,PM2.5峰值濃度:北京、河北中南部超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此次過程影響範圍最廣、持續時 間最長,污染程度接近去年最強重污染過程。

  記者2015年12月28日採訪時獲悉,未來幾天,還有兩次霧霾過程,但是不會有持續性霧霾,為間歇性霧霾,程度偏輕。

  面對霧霾高調的單曲迴圈模式,“暫停鍵”在哪?馬學款表示,在大氣污染排放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的情況下,氣象條件儘管只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誘因,但實際上已經成為重污染天氣形成和消散的首要因素,特別是京津冀地區,一旦靜穩天氣建立和持續,必然形成空氣重污染。

  因此,短期內制止霧霾需要氣象上出大招。專家介紹,大氣中的污染物想要稀釋擴散,一般有三種方式——水準擴散、垂直擴散和雨雪沉降作用。

  水準擴散主要看風速,如果風夠大,那麼污染物就可以很快被吹散。但是風不能一直刮,冷空氣活動間歇期往往風速小甚至靜風,就給污染物堆積提供了條件。2015年11月以來,華北黃淮霧霾頻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冷空氣強度弱,小風日數多,造成污染物水準擴散能力差。

  “大氣污染物的擴散除了水準擴散還有垂直擴散。”馬學款説,污染物還可以向天空,更高的地方擴散。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的分佈上冷下暖。近地面氣團溫度 高,品質輕,就會向上飄,這樣就會出現大氣的垂直運動。這種具有垂直交換作用的大氣層叫做混合層。如果混合層高度高,意味著它的垂直運動空間大,有利於污 染物向高空擴散;反之,則説明垂直擴散能力差。近期霧霾頻發的另一原因就是因為大氣層結穩定,混合層頂高度低,抑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擴散。

  當然,能一掃霧霾的“風局長”“雨局長”並不好請,需要足夠的氣象條件才能約到。除了等老天爺幫忙,可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製造這樣的氣候條件?換言之,人工消除霧和霾可行嗎?

  據中國氣象局介紹,目前國內外尚沒有只針對霧和霾天氣過程開展的人工影響天氣活動,僅有通過人工消霧作業來設法達到消除和減輕霧害的技術嘗試。向高空噴 水、噴霧的霧炮車能夠增加近地面的濕度,對地面揚塵有抑製作用,對PM10以上的大顆粒物能夠起到一定的濕沉降作用。而對於PM2.5一類的細小顆粒物, 濕度的增加反而會造成細小顆粒物的吸濕增長,不利於減輕霾。

  當然,氣象不是解決霧霾的最終出路,要想讓霧霾迴圈曲永久停播,根本方法還是要依靠一系列綜合措施減少污染排放。中國氣象科學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 洪利告訴記者,近年來,一些地方措施有力,霧霾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新疆烏魯木齊2013年以前在空氣污染嚴重城市中排名前列,經過將燒煤取暖改為天然 氣取暖、電廠外遷等系列舉措調整能源結構後,空氣品質已經大為改善,成功退出了空氣嚴重污染城市行列。”劉洪利説。

  如何應對四面“霾”伏

  霧霾已經深刻地影響到生産生活的各個方面,它雖然不像狂風、暴雨、暴雪、雷電那麼直接和猛烈,卻常常導演出一幕幕令人心煩的“惡作劇”:計劃好的航班因此而延誤,安排好出行路線卻被告知高速關閉,鼻炎咽炎呼吸道疾病又復發了,長期見不到陽光的大棚蔬菜又要遭殃了……

  “當前,對氣象條件的實時監測、準確預報、提前預警是應對重污染天氣的關鍵基礎和重要前提。”馬學款説。

  實際上,霾是氣象部門的傳統預報項目。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 規定,中國氣象局開展了霾的短時(1—12小時)、短期(1—3天)、中期(4—10天)及長期(10天以上)預報預警,並依託國家突發事件預警資訊發佈 系統、社會媒體及時發佈預報預警資訊。氣象部門的霾預警資訊已成為政府啟動大氣污染應急防治的主要依據,被社會廣泛接受。

  為了掌握霧霾動態,全國共有272個PM10、267個PM2.5、156個PM1觀測站以及其他主要大氣污染物觀測站,可對大氣污染物、散射特性等獲取 逐小時觀測資料。此外,天上有7顆風雲系列衛星可動態遙感監測全球和區域大氣污染空間分佈、傳輸擴散規律和發生發展變化,提供沙塵範圍、垂直能見度、氣溶 膠光學厚度等10類大氣環境衛星遙感監測産品。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還建設了11個邊界層垂直梯度觀測站,6部鐳射雷達,可動態監控大氣 污染的垂直分佈和擴散軌跡。

  馬學款説,從上世紀80年代,氣象部門即著手大氣環境監測網路建設。目前,已經建立集地面觀測、衛星遙感觀測以及邊界層垂直觀測、鐳射雷達、移動觀測為一體,氣象、環境要素相綜合的多要素、立體化觀測網路。

  隨著對嚴重霧霾天氣過程的應急要求越來越高,多部門通力合作勢在必行。馬學款介紹,環保部門重點在空氣品質監測和源分析,氣象部門則重在污染氣象條件的分 析和預報,包括霧霾的預報預警。氣象部門致力於與環保部門建立完善的溝通交流和數據共用機制以及區域重污染天氣聯合會商預報預警機制,並積極探索重污染天 氣聯合應對機制。目前雙方已聯合發佈重污染天氣預警,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聯合開展空氣品質預報。

  除了相關部門積極應對,及時發佈霧霾相關資訊外,公眾在接收到相關預警後,也要學會保護自己。專家提醒,霾天氣人們應該盡可能減少出門,取消晨練等戶外活 動。出門時,最好戴上醫用口罩防護。N95、KN90等型號的專業防護口罩密封性強、孔徑非常小,對PM2.5有很好的防護作用。室內活動時,宜關閉門 窗,使用空氣凈化器,待到霾散時再開窗換氣。此外,霧霾天氣容易引發交通安全事故,出行需要更加小心謹慎。霧霾天氣時氣壓低,濕度大,人體無法排汗,會提 高心臟病的誘發幾率,此外,霧霾中的顆粒物還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對此應該特別注意防範。(經濟日報記者 杜 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