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視野 聚焦升級

  • 發佈時間:2016-01-01 04:45:1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2015年已經過去,2016年翻開了新的一頁。站在新的時間節點,當我們以全新的視角回望過去、展望未來,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過去一年各行各業發生的深刻變革,也更有信心地展望新的一年徐徐展開的産業圖景。新年,企業界的大咖們都在想什麼?未來,這些龍頭企業又將在哪些方面發力?請看報道——

  製造業升級要追求用戶導向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張瑞敏

  海爾要把串聯流程變成並聯流程,每個並聯圈都對著一個用戶群體,兩個融合起來,就是“共創共贏的生態圈”

  當前,製造業的傳統模式發生了顛覆。比如,商業模式的顛覆:從分工式到分佈式;製造模式的顛覆:從大規模製造到大規模定制;消費模式的顛覆:從産品經濟到體驗經濟。這種趨勢越來越清晰。

  面對這種趨勢,怎麼辦?海爾提出三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企業平臺化顛覆了科層制,員工創客化顛覆了雇傭制,用戶個性化則顛覆了産銷分離制。海爾的目標是通過“三化”把海爾從傳統企業改造成網際網路企業。改造完成後,海爾中層管理就沒有了,只有三類人:一類人叫做平臺主。平臺主不是領導,是看平臺上有多少創業公司,創業公司成功、成長與否,能冒出多少新的跨界創業公司。平臺主的作用就是提供最合適的土壤、水分、養料;一類人是小微企業主,也就是小型創業公司,看能不能自主找尋機會創業;最後一類人就是創客。企業就從原來製造産品的加速器,變成孵化創客的加速器。

  製造業要轉型升級,也要創建網際網路模式。網際網路企業應該是一個生態系統。海爾通過建立並聯生態圈和用戶圈相融合的體系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企業內部原來是串聯流程——先市場調研,調研完再研發,研發完再製造,製造完再銷售。現在,海爾要把串聯流程變成並聯流程,把研發的、製造的、銷售的變成一個團隊。換句話説,面對市場,各個環節要共同創造,共同分擔。並聯之後和誰連起來?用戶體驗圈。每個並聯圈都對著一個用戶群體,兩個融合起來,就是“共創共贏的生態圈”。

  打個比方,傳統企業每天就像在跑步機上跑,只知道産品要好,有經銷商要,可以賣出好價錢。但是,不知道産品後面的用戶是誰。甚至,可以説不僅不知道用戶是誰,連顧客是誰都不知道,誰買的也不知道,更不用説用戶參與了。從這個意義上説,傳統企業很難創造真正的需求。

  展望2016年,製造業融入網際網路的程度將會進一步加深。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傳統製造業融入網際網路的核心指標就是要做到用戶導向,要從追求産品的數量變成用戶資源。 (本報記者 劉 成整理)

  以綠色發展推動能源革命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 喬保平

  “十三五”時期,電力發展方式將從規模擴張向系統優化、提質增效轉變,整體思路要向綠色化、智慧化和市場化轉變。這是發展主線

  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全球氣候治理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電力工業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的特殊歷史時期。

  面對新形勢、新常態,我國電力工業必須積極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實現重大轉型升級。發展理念要從比規模、拼速度向更加注重品質效益轉型,發展方式要從高強度、快速擴張向總量控制、結構優化轉型,體制機制要從行政化的傳統模式向適應市場化改革、建立市場化機制轉型,電力科技要從輕視環境影響向更加注重清潔綠色低碳轉型。

  近年來,國電集團高度重視清潔能源的開發,形成了以風電為核心,水電、太陽能發電共同發展的新能源佈局。2015年,國電把握能源大勢,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大力發展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建設清潔高效煤電機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穩健實施“走出去”,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推進國際産能合作。

  “十三五”時期,電力發展方式將從規模擴張向系統優化、提質增效轉變,整體思路要向綠色化、智慧化和市場化轉變。這是發展主線。

  具體來説,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們要推動電力工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持創新發展,構築未來競爭的新動力新優勢。加快突破一批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關鍵技術和裝備。我們要深入推進體制、機制、科技和管理創新。核心是推動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我們要堅持協調發展,推動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與經濟增長的協調,與國家能源佈局的協調。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積極推動我國能源革命。加快設備升級改造,提高效率,減少排放,提升“綠色國電”品牌。我們還要堅持開放發展,開闢未來發展的新領域新境界。

  (本報記者 李予陽整理)

  加大改革力度激發企業活力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 宋志平

  中國建材集團將以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圍繞做強做優的戰略目標,推進集團企業形態功能結構的轉型和業務技術升級,提升企業的活力、競爭力和防範風險的能力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國有企業改革和轉型升級關鍵的一年。

  作為綜合性建材産業集團和我國建材行業的骨幹企業,中國建材集團將以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圍繞做強做優的戰略目標,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推進集團企業形態功能結構的轉型和業務技術升級,提升企業的活力、競爭力和防範風險的能力。

  在混合所有制試點方面,要按照混得適度、混得規範、混出效果的原則以及活力、效益、機制“三優先”的方針,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子企業將從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市場化勞動用工制度、完善市場化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員工持股制度、探索建立有效監管機制及建立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機制等方面,有所側重地開展試點,力爭做出一批可複製的先進經驗。尤其是在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方面,要有序開展落實董事會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企業工資總額管理和重大財務事項管理等職權,進一步完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和市場化管理模式。

  在轉型方面,集團將重點做好4個方面的轉型工作:一是集團從産業集團向投資集團轉型,為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做好制度性安排;二是子公司和業務平臺向證券化轉型。以擁有8至10家專業化的上市公司為目標,提高集團資産證券化比例、加快證券化進度;三是從偏重傳統業務向大力發展“三新”業務轉型。大力推進水泥、玻璃業務的結構調整、聯合重組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産業;四是企業從本土世界500強向跨國公司世界500強轉型。緊抓國際化機遇,積極推進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産能合作。

  在升級方面,集團將著重做好綠色化、智慧化、高端化、國際化的升級。圍繞“綠色、迴圈、低碳”的企業發展理念,加快工業化與資訊化的“兩化融合”,推動“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各項工作進展,在一些關鍵領域搶佔先機、取得突破。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的力度,不斷向産業鏈高端躍升。創新“走出去”方式,致力於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

  (本報記者 李予陽整理)

  網際網路將助力供給側改革

  阿里巴巴集團CEO 張 勇

  網際網路助力供給側升級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企業的生産流程、供應鏈方式進行變革的過程。通過網際網路,整個供需結構不再是樹狀結構,而是網狀結構

  在擁抱網際網路的過程中,網際網路結合商業發揮了巨大的能量。所有行業都在擁抱網際網路,但當我們談論全渠道用戶管理、全渠道銷售的時候,更多的還是在討論網際網路對消費側的影響。

  展望未來,網際網路推動實體經濟更深層次的爆發點是什麼?其實是通過網際網路獲知消費需求變化,最終指導供給側的升級。

  阿里巴巴平臺上的數據每天都在印證一個趨勢:消費升級——消費者已經逐步進入了追求個性化、品質、體驗和時尚的階段。跨境電商在飛速發展。

  比如,在法定節假日裏,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中國消費者出國消費。實際上,這背後體現的其實是消費需求的變化。網際網路把資訊流通成本無限降低,消費者獲取資訊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消費需求會隨之發生變化。如果我們的供給端還在按照原來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産品,一定無法滿足未來消費的需求。

  同時,通過網際網路以及在其基礎上出現的大數據産業,企業獲得消費資訊的過程變得扁平而快速。企業可以隨時看到消費者評論,從社交媒體上搜尋口碑,在社區裏找到共同愛好者。這一切,都將轉換為生産力,指導供給側隨之變化,提供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産品和服務。這才是“網際網路+”,這才能給所有商業、製造業、生産企業帶來完全新的充滿想像力的空間和機會。

  網際網路助力供給側升級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企業的生産流程、供應鏈方式進行變革的過程。通過網際網路,消費者的需求可以瞬間反映到生産供給端。整個供需結構不再是樹狀結構,而是網狀結構。消費者的需求可以迅速得到總結,讓供應鏈的組織變得更加高效。在網際網路的作用下,供給側最終會出現全新的商品設計流程、商品生産流程。這樣的流程改變最終會走向滿足消費者更加個性化定制經濟。

  (本報記者 陳 靜整理)

  “新國貨”助推消費升級

  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雷 軍

  希望小米能夠推動整個中國“新國貨運動”,幫助更多的創業公司,使優質的産品在各行各業裏能夠大量出現,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處在商品稀缺的階段,所以只要商品能夠做出來就會有人買。隨著生産力水準的提升,我們從“商品稀缺”到了“商品過剩”,同時,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他們需要越來越多的好産品。

  基於這個想法,我們從做手機切入,用心設計産品,哪怕消費者沒有留意,也要按最高標準去做,這也包含了我們對“新國貨”的理解。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真正打動人心的産品,不需要太高的推廣成本就能輕鬆地被消費者所接受,並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地傳播。反之亦然,想要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産品要儘量減少瑕疵,因為只要有一個消費者發現,這些瑕疵同樣會迅速地通過網路渠道擴散。

  當手機業務取得一定進展後,我們又在想,怎麼用“新國貨”的理念,把這個模式放大?兩年多前,我們開始做生態鏈投資。當時的目標是“五年時間,投資100家創業企業”。在過去的兩年裏,我們投資了56家公司,同樣以“新國貨”的理念要求它們。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帶動整個中國在製造和産品上往前走一大步。上世紀70年代新力公司的崛起帶動了整個日本工業。在80年代的時候,三星公司帶動了南韓工業。希望小米能夠推動整個中國“新國貨運動”,幫助更多的創業公司,一方面使優質的産品在各行各業裏能夠大量出現;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網際網路的效率,將這些産品做到足夠便宜,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

  2016年,我認為智慧硬體領域裏仍存在非常多的機會,小米模式為這一領域的創業模型蹚開了一條路。我也希望大家能夠攜手做出更多優質的産品,通過“新國貨”,真正響應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

  (本報記者 陳 靜整理)

  零售業加速進入O2O時代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 張近東

  當網際網路成為零售商的全面標配時,零售業的競爭也將回歸本質,聚焦供應鏈、物流、服務等核心領域的比拼

  2015年以來,尤其是國家出臺“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之後,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正成為企業轉型、産業升級的主流趨勢。

  從行業運作情況看,零售業發展現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關口”挑戰。但是,關口往往也意味著機遇。

  過去,零售商渠道的擴張靠的是不斷開店,但門店不可能無限開下去,成本效益總有極限。借助於網際網路,零售商可以把線下的商品和服務搬到線上,建立覆蓋用戶全渠道的消費場景。

  蘇寧較早把握住了這一趨勢,結合自身優勢,探索出了一套“一體兩翼三雲四端”的O2O模式。蘇寧還重構了線上的運營服務,打造了企業核心的金融雲、數據雲和物流雲,滿足消費者多層次的需求。從2015年開始,蘇寧全面駛入了網際網路零售發展的快車道,並將自身網際網路零售能力向更多的企業開放共用,為大中型企業快速觸網、中小零售企業O2O升級提供助力。

  網際網路時代是體驗經濟的時代,用戶的需求被進一步放大,不斷優化和提升顧客的消費體驗成為零售商贏得消費者的關鍵。但是,傳統店面無論從布展、出樣,還是服務、體驗等功能均跟不上消費者的需要。通過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嫁接、改造、優化線下的實體資源,蘇寧創新性地推出了蘇寧雲店,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場景和購物體驗。

  當網際網路成為零售商的全面標配時,電商將不復存在,網際網路零售商將成主流,零售業的競爭也將回歸本質,聚焦供應鏈、物流、服務等核心領域的比拼,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和高效便捷的購物體驗。

  展望2016年,“網際網路與實體産業的融合”將由淺入深,深入到各行業核心領域,而深度融合之後將發生質變,勢必為我們帶來更大驚喜。(本報記者 周 雷整理)

  抓住“一帶一路”的巨大商機

  中國建築總公司董事長 官 慶

  企業之間可以結成戰略聯盟,帶動建材、機械等相關産業共同“走出去”,輸出中國的産品、管理、技術和設計標準,在前端引領國際建築業發展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大構想,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戰略決策,是我國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在更高層次上嵌入世界産業鏈條的戰略載體。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借“一帶一路”的東風,國內企業紛紛走出國門,佈局全球,開展國際化經營。對中國建築而言,“一帶一路”為公司勾勒出更加清晰的海外藍圖,是公司海外業務拓展的“指揮棒”。在機遇面前,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搶佔先機。

  展望2016年,公司將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及比較優勢,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統籌基礎設施業務和海外業務兩大板塊,積極推動基礎設施業務“走出去”,抓住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和重點工程,聚焦道路、口岸、航空、能源等基礎設施工程,增強中國建築在海外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區域政治風險高,法律建設不健全,匯率風險大,宗教、民族問題複雜,文化差異大,因此,必須要把風險控制放在最前面。這決定了“走出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工程,而是要有長遠規劃,並且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練好內功,穩步提升國際化水準。

  本著“抱團出海、合作共贏”的原則,企業之間可以結成戰略聯盟,帶動建材、機械等相關産業共同“走出去”,輸出中國的産品、管理、技術和設計標準,在前端引領國際建築業發展。同時,“走出去”的建築行業企業也要結合不同國別的實際不斷創新,賦予傳統産業以嶄新的理念,把新能源、新技術嫁接到傳統産業,通過趨勢引領,推動業務的升級,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與“一帶一路”務實同行,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必定有豐厚收穫。“最具國際競爭力”是中國建築矢志不渝的目標和追求,面對“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中國建築既要登高望遠,更需腳踏實地。

  (本報記者 亢 舒整理)

  做內容價值的運營者

  中信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裁 王 斌

  我們現在想做的,就是去開書店。我們要讓中信圖書更多地出現在目標人群的工作和生活軌跡上

  目前,文化的大眾消費市場正處於一個繁榮的起步階段,文化體驗類消費開始激增,這在影視娛樂等很多行業中都表現得非常突出。而在出版業,很多我們這個時代呼喚的大作並沒有出現井噴式的增長。這一方面説明目前出版市場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另一方面也表明,傳統出版業已經面臨比較艱難的處境,出版效率相對低下、圖書銷售和送達讀者的方式也有些落後,這些都要求我們尋找發展的突破口。

  作為一家以內容為核心業務的國有文化企業,中信集團同樣面臨著傳統出版業如何創新升級的問題。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如何站在中國的角度看待世界,如何對接不同行業、為國民提供更好的知識等諸多宏大命題。為此,2015年,我們在出版領域的諸多層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與傳統出版相比,現在,我們從內容的形式到産生機制,尤其是內容的傳播方式和最終的價值呈現,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並不僅僅體現在內容的數字化呈現,而是更加劇了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互動和交融,改變了傳統出版中作者相對被動的局面。在新媒體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將有意願寫作的人聚攏起來,同時讓出版社的編輯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和指引,甚至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培訓,教他們如何寫好一個故事。通過網際網路雙向互動,創作與出版價值可以進行有效對接。

  紙質圖書不可能消失,這是我們秉承的信念。但是如何更快速地提供服務和滿足讀者需要,我們一直在探索。

  作為世界第一大出版國,我國圖書出版的品種和數量都是巨大的,但效率卻相對低下。傳統出版在發行、銷售、庫存、退貨的過程中鏈條過長,對讀者需求不能及時反饋,造成很多“僵屍企業”和“僵屍書”,內容價值衰減到很低。

  因此我們現在想做的,就是去開書店。目前我們已經有70多家機場書店落地,2016年還要再繼續佈局。我們要探索在寫字樓開書店,讓中信圖書更多地出現在目標人群的工作和生活軌跡上。

  下一步,我們還要推出“文化客廳”概念,讓在城市生活的人們除了吃飯、購物外,還能擁有一個更具親民意味的公共文化空間。通過對圖書銷售情況的垂直掌控,讓書店對傳統出版産生反哺效用。

  (本報記者 李 丹整理)

  高鐵“走出去”需要深耕細作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張宗言

  中國企業“走出去”除了要“抱團出海”,還要積極探索和創新國際合作模式、管理方式,推動中國鐵路技術標準、裝備和運營的整體出海

  近年來,中國中鐵在堅持“走出去”的同時,全面投入“一帶一路”,主動調整國際化經營戰略,充分發揮在重大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鐵勘察設計、建造施工、電氣化整合、工程裝備等方面擁有的核心技術和綜合優勢,調動各方面資源,全力推進國際大項目經營開發、區域化經營協調,讓“中國中鐵”品牌走出國門、享譽世界。

  可喜的是,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過程中,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再是單打獨鬥、孤軍奮戰,而是創新合作模式,整合優質資源“抱團出海”,初步形成了全産業鏈共同“走出去”的大格局。中國中鐵在加大“走出去”步伐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創新國際合作模式、管理方式,推動中國鐵路技術標準、裝備和運營的整體出海,追求國際高鐵建設的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高瞻遠矚的宏偉藍圖,更需要腳踏實地深耕細作。在海外,一些企業“水土不服”、折戟沉沙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應該説,其中的很多企業並不是核心技術不過關,而是在深耕細作上沒有做足文章。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如何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將成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

  中國中鐵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單單是技術與裝備的輸出,更是堅持以文化的融合促進經濟的融合,靠文化的魅力贏得市場。公司堅持“文化包容、文化覆蓋、文化交流”的基本策略,因地制宜推進企業跨文化管理,加強與項目所在國政府、人民的交流與互動,爭取最廣泛的支援與尊重。憑藉對市場的深耕細作、文化引領,中國中鐵先後在斐濟、坦尚尼亞、馬來西亞等國家贏得廣闊發展空間。目前,公司海外市場已擴大到92個國家和地區,遍佈“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

  作為中國高鐵建設的龍頭企業,中國中鐵致力於成為國際高鐵合作的主力軍。2016年,中國中鐵將繼續在有關部委、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帶領下,發揮在中國高鐵建設領域的專業優勢,把握國際高鐵合作帶來的新的歷史機遇。相信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利好的影響下,中國中鐵海外業績將會有新的增長,海外市場將更加廣闊。

  (本報記者 齊 慧整理)

  機器人將重塑製造業模式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 曲道奎

  一體化的完整産業鏈以及涵蓋産品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智慧化的製造全過程使新松成為“中國智造”的助推器

  2015年,對於機器人行業可以説是“最關鍵的一年”。

  在帶領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機器人産業被寄予厚望。中國機器人産業聯盟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受益於相關政策扶持及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拉動,機器人使用量持續實現穩定增長,已連續3年成為全球機器人增長最快的市場。預計未來10年乃至15年,中國一直會保持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的趨勢,但同時中國也成為全球機器人競爭最激烈的戰場。

  機遇和挑戰並存,但是,機遇要遠遠大於挑戰。

  2015年,新松公司在核心技術研發以及管理方式創新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共發佈新一代人機協作機器人、複合機器人、電商挑選機器人、物品運送機器人等十餘款創新型産品,並迅速推廣應用到市場。所有産品均保持國際同步、國內領先水準。新松的全線機器人産品,均已實現批量生産,穩步佔領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同時,也逐步佈局國際市場。新松擁有工業機器人、潔凈(真空)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智慧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在國際上同類企業中也是産品線最全的企業。其中工業機器人産品填補多項國內空白,潔凈(真空)機器人多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與封鎖,大量替代進口,讓中國人在世界機器人産業領域站起來了。

  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新松以市值510余億元人民幣躋身國際同行業前三名。新松三分之二的産品在外資外企中使用,現在出口23個國家,完全改變了中國産品在低端應用,很難走出國門的局面。

  新松現已形成以自主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領先産品及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完整産業鏈,並將産業戰略提升到涵蓋産品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智慧化製造全過程。這種獨特的産業模式促使新松成為“中國智造”的助推器,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新的一年,也是“十三五”的元年。新松將充分發揮在機器人行業的引領和産業帶動作用,以新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方式,堅持創造全面轉型發展的新業績。

  (本報記者 孫潛彤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